1911年3月,一位中國外交官從美國匆匆趕回北京。他奉清政府之召,主持清華學堂的開辦事務。
清華學堂是清華大學的前身,當時是清朝外務部的留學預備學校。主持開辦事務的人叫唐國安,是中國最早的官派留美學生之一。
他14歲告別家鄉珠海市唐家灣,到美國學習,從康涅狄格州的新不列顛中學,一直讀到耶魯大學。他在美國整整8年。
1881年唐國安回國,投身洋務運動。
1907年,他進入清政府的外務部,參與處理國際事務出席國際會議,力促中國對外開放。
就在這一年,美國總統羅斯福采納一些人的建議,將清朝付給美國的“庚子賠款”退出一些,用於支持中國學生赴美留學,並要清政府為此開辦留美預備學校。
唐國安參與了這件事的策劃。
1908年,清朝外務部成立遊美學務處,唐國安作為負責官員,專使美國致謝。
第二年8月,就在北京紫禁城下的這個地方,唐國安作為主考官之一,主持了20世紀中國官派留美學生的第一次選拔考試。這一天,小胡同裏湧來630多名報考者,而嚴格把關的唐國安堅持寧缺勿濫的原則,隻錄取了47位。
考試一連進行了三年,前後選出優秀學童180名。唐國安年年護送,從上海乘船,遠渡太平洋,直把他們送進美國的學校。
清華學堂就是在這時誕生的。
1911年4月29日,清華學堂成立,8月開學。但學生們剛剛上課兩個月,中國就爆發了推翻帝製的革命。這所屬於大清皇室的教育機構,隨著封建王朝的覆滅而於11月被迫停課。
寂靜的清華園中隻剩下唐國安一個人。這時候的他,遇到了一個可能到新政府做官的機會。但是唐國安無意個人升遷。他組織護校隊,日夜巡查,於危難之機獨撐校務。
第二年5月,在唐國安的奔走努力下,清華學堂得以複學。新政府采納他的意見,改組學堂,援用西學體例,實行校長負責製。1912年10月17日,清華學堂改名為清華學校,唐國安出任第一屆校長。
唐國安精心修編了一本《清華學校近章》。在整肅校內封建遺風的同時,他提出:既然是辦留美預備學校,那就要與美國的教育體製相銜接。
他大刀闊斧改變學製課程,將高等科設置到美國大學一二年級的水平。這樣一來,中國學生讀完清華學校,就可直接進入美國大學的高年級。這一改革,使清華學校實際具備了美國大學的部分教育職能。以至於英國哲學家羅素參觀時大為驚奇,讚譽說:“你從美國移來了一所大學”。
唐國安還解決了製約學校發展的兩大問題:經費和土地。美國從“庚子賠款”中退回的那些錢,終於為清華學校專款專用;而清華學校僅以短短一年,就將原來的450畝校園擴大到1200餘畝。
唐國安,從學堂到學校,在任僅兩年零四個月。但就是這決定清華命運的850多天,使他連發三次心髒病,終於不能支撐。
1913年8月21日,他向外務部提出辭呈。報告剛剛送出,他就在第二天與世長辭。他是清華第一位死於任上的校長,時年55歲。
1928年8月17日,清華學校改為國立清華大學。唐國安雖然沒能看到這一天,但清華大學從沒有忘記自己的創始人。至今,他的照片仍然掛在校史陳列館最為醒目的位置。
2002年,人們紀念唐國安逝世90周年,一片現代風格的建築群在他的家鄉——珠海市唐家灣的青山碧海之間崛起。
清華大學珠海科技園,一個裝備著世界先進設施的生產力研發基地,與一個半世紀前迎接唐國安降生的磚砌小樓(雞山村唐國安故居),奇跡般地比鄰而居,兩者相距不到2000米。
也許這是一種曆史的巧合,但清華人說,這是他們對“老校長”的回報與紀念。
對於清華科技園的到來,唐國安家鄉的政府表現出極為熱情的慷慨:珠海市將21萬平方米土地永久無償地劃撥出來,在基礎設施配套和稅收方麵也給予種種優惠,甚至連公共汽車都直接通到了辦公樓下。
清華珠海科技園是一個孵化器,海內外的許多科研成果都能在這裏轉化為生產力。
唐國安和他倡導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精神,在他的家鄉轉化成巨大的物質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