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杜亞泉(1 / 3)

杜亞泉(1873―1933),原名煒孫,號秋帆,浙江紹興人,是20世紀初我國介紹西方科學技術的主要人物之一。他自幼聰慧好學,16歲就中了秀才。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後,受中國知識界變法圖強思潮的影響,他毅然棄科舉,轉而學習自然科學,先後自學了數學、物理、化學、植物學、動物學等,從而奠定了堅實的理科功底。

1900年,杜亞泉在上海創辦了《亞泉雜誌》,所載文章大都是數理化的論文,是科學界公認的近代中國最早的科學雜誌。1904年,應夏瑞芳、張元濟的邀請,他進入商務編譯所任理化部主任,很快編寫了《最新格致教科書》和《最新筆算教科書》這兩種我國最早的理科課本。

他在商務編譯所擔任了28年的理化部主任,由他編寫或主持編寫的理科中小學教科書及科學著作有百餘種。除了編寫教科書,他還主編了三部著名的自然科學辭典,即《植物學大辭典》《動物學大辭典》和《小學自然科辭書》。這三部辭書在我國都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1911年至1919年底,杜亞泉還兼任了《東方雜誌》主編,曆時九年。他對雜誌進行了重大革新,擴大開本、擴充版麵、增加插圖,介紹新知識、新學說及新的科學理論。居裏夫人發現鐳的事跡就是首先由他介紹到中國來的。《東方雜誌》能成為舊中國享譽盛名的雜誌,杜亞泉功不可沒。

《東方雜誌》為月刊,創始於1904年,初僅為選報性質,彙編朝廷文告及報刊文章之類。杜任主編後,擴大篇幅,活躍版麵,增加撰述文章,對國內外形勢、國家政治經濟、社會問題、學術思潮等,無不作詳明迅速的編載,並發表評論文章。同時,增設“科學雜俎”等欄目以傳播科學知識,增設“談屑”等欄目以針砭時弊,《東方雜誌》從而麵貌一新,成為當時我國銷量最大、最有影響的綜合性雜誌。

在1911—1920年任《東方雜誌》主編的9年間,杜曾用“傖父”和“高勞”筆名,撰寫論文、雜感和譯著約300餘篇。

他的文章,內容範圍很廣,哲學、政治、經濟、法律、外交、文化、倫理、教育等等均有涉及。文章從實際出發,有批評,有建議,批評則尖銳直率,觸及時弊,建議則獨具慧眼,切合國情。有的文章,即使在幾十年後的今天讀來,仍發人深思。杜亞泉的政論文章中,常有一些獨到的見解,給人以啟迪。

例如他的《中國政治革命不成就及社會革命不發生的原因》一文,談到中國社會過剩的勞動階級,即曆史上的遊民階級力量強大,他們有時與過剩的知識階級中的一部分結合,對抗貴族階級勢力,可是一旦革命成功,他們自己也就逐漸貴族化了。這種革命非政治革命,也非社會革命,隻可謂之帝王革命。而中國的知識階級,今日“尚輾轉於貴族遊民二階級之勢力中而不能自拔”,“達則與貴族同化,窮則與遊民為伍”。這就是政治革命不能成就之原因。至於社會革命,則是缺乏發生的社會基礎。

文章指出:“歐洲之社會革命,其基礎於哲學上之思想,既深且遠;其關於生產上、政治上之運動方法,又甚周備,即吾國之知識階級中,亦罕能言之;勞動階級中,更無從得此知識,其不能發生自無疑義。”他斷言:“若今後之知識階級,猶不肯斷絕其政治生活之希望,不置身於產業階級、勞動階級中以與之結合,而惟與貴族化之遊民為伍,則貴族勢力與遊民勢力,將日益膨脹而不可製,何政治革命社會革命之可言?”

按現在的話說就是:中國的知識分子若隻知謀求個人政治上的發展,而不與產業階級、勞動階級相結合,則中國將談不上什麼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

在《未來之世局》一文中,他預見“國家的民主主義末期……社會中發生一有力之新階級,即有科學的素養而任勞動之業務者。此等科學的勞動家,以社會上之需要,日增月盛。國家社會間一切機關、職業,悉落於勞動家之手”。此時的政黨,“無複可施之伎倆”,而軍隊也“不得不撤除”,戰爭“不得不停止”;“於是國家的民主主義,一變而為世界的社會主義”,“人類生活所需之事物,供給之,分配之,排除其障害,增進其福利,皆為社會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