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的哲學思想和方法論體係被愛因斯坦讚為“理論物理學領域中每一工作者的綱領”。這是一個指引著一代一代科學工作者前進的開放的綱領。
牛頓的經典力學決不隻是影響了自然科學界、工業和技術界,更重要的是它喚醒了人們對科學真理的認知,從而推動了社會變革和人們的思想革命。如我國清末戊戌變法運動的主將康有為、梁啟超和譚嗣同等人,都無例外地從牛頓學說中尋找維新變法的根據,尤其是牛頓在科學上革故圖新的精神鼓舞了我國清末一切希望變革社會的有誌之士。在戊戌變法失敗後的十幾年,領導辛亥革命的孫中山也把牛頓的科學理論作為他的“建國方略之一”,“心理建設”的一個思想基礎。
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乃至思維領域,牛頓幾乎改變了整個人類世界!
科學偉人愛因斯坦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德裔美國(並擁有瑞士國籍)物理學家、思想家及哲學家,猶太人,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相對論——“質能關係”的提出者,“決定論量子力學詮釋”的捍衛者——不擲骰子的上帝。1999年12月26日,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世紀偉人”。
愛因斯坦1879年出生於德國的烏爾姆小鎮,父母都是猶太人。他12歲時閱讀了歐幾裏得的《幾何學原本》,被深深地吸引。16歲時寫出第一題為《關於磁場中的以太的研究現狀》的論文。1896年夏,考入瑞士蘇黎士工業專科學校,1900年畢業。1902年進入伯爾尼瑞士聯邦專利局,負責對專利的技術審查,一直任職到1909年。他在那些年是最富有科學創造性的。1905年3月—6月,愛因斯坦接連發表四篇重要論文,創立了狹義相對論,並在輻射量子論、分子運動論、布朗運動理論等方麵取得了傑出的成就,引起物理學理論基礎的重大變革。
1909年,經著名物理學家普朗克推薦,愛因斯坦任蘇黎世大學理論物理學副教授。1913年回到德國,在柏林大學任教,並成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1933年,因受納粹政權迫害而遷居美國,定居在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應聘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1940年,愛因斯坦加入美國籍,之後一直在普林斯頓從事理論物理研究工作,直至逝世。
愛因斯坦在物理學的許多領域中都有重大的貢獻,其中最重要的是創立了相對論和對發展量子論的貢獻。
1905年6月完成的《論動體的電動力學》一文中,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這一理論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承認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率是恒定的(即不隨發光物體的運動狀態而改變),而且在一切慣性參考係中自然定律都是相同的,那麼就可以確定,時間和運動對於觀察者說來都是相對的。相對論的建立,使人類對於空間、時間和物質運動的認識,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具有劃時代的曆史意義。1916年,他發表了《廣義相對論的基礎》的論文,建立了廣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主要論述電磁現象及其在時間和空間中的傳播,廣義相對論則主要研究引力理論。這個理論的中心思想是引力的實質是由於質量的存在而引起的時空連續場的彎曲。他根據廣義相對論,作出了光在引力場作用下會發生彎曲、水星近日點發生進動和引力場中的光譜線向紅端移動的三大預言,這些預言以後都被實驗觀測所證實。1919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曾激動地說,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是“人類思想史中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1905年3月,愛因斯坦發表《論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啟發性的觀點》。在普朗克量子論的啟發下,提出了光量子學說,並用量子理論解釋了光電效應、輻射過程和固體的比熱等等,在科學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觀客體的波粒二象性。同年9月,愛因斯坦發表了論文《物體的慣性同它所含有的能量有關嗎》,提出了著名的質能關係式E=mc2,闡明質量是m的物體蘊藏著mc2的能量,為原子能的開發、利用提供了理論基礎。
1922年11月,愛因斯坦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授獎理由主要提到他在光量子論方麵的貢獻,因為當時對相對論是有爭議的。
1929年2月,愛因斯坦發表了《統一場論》的論文。從此,他幾乎把後半生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這一研究中,試圖把電磁場和引力場統一起來。雖然,在這方麵的研究他沒有取得成果,但他開辟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