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上小學的第一天,老師發下來語文(那時候叫國文)新課本,我就急不可待地翻開來看。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課的圖畫,畫的是地平線上升起一輪太陽,紅紅的,光芒四射。
老師開始教我們學課文。
沒想到第一課這麼簡單,就三個字:天亮了。
漸漸地,學了三課,老師讓我們從第一課背到第三課。全班同學就像唱歌似的,拉長了音背起來。背得那麼輕鬆、流暢,清脆的聲音,河水般緩緩地流著,連標點符號都被衝走了。老師也笑眯眯地和我們一起背:
一 天亮了二 弟弟妹妹快起來三姊姊說快去看太陽真沒想到,語文課會這麼好學。背書就像唱歌,誰也沒把它放在心上。
後來,課文越學越多,越來越長,老師還是讓我們背書,我就覺得沒那麼輕鬆了。
大約上到四年級,老師教我們學新課文,題目是“匆匆”。老師還在黑板上寫下了作者的名字:朱自清,這是我第一次知道這位作家的名字。
老師用很優美的嗓音開始讀課文: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我發現,老師並不是在讀課文,而是在背誦。我們又驚奇、又佩服。就這樣,老師一字不差地背完了整篇課文。
講完了《匆匆》,老師照例讓我們背誦課文。我一遍又一遍地大聲念著:“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我還對這幾句特別感興趣:“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裏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一麵讀著,一麵看著屋裏方磚地上的陽光,覺得作者寫得真好。
可是,我隻顧欣賞課文,並沒用心去背。等媽媽來檢查時,我隻能背下來開頭的一段,下麵的就結結巴巴地背不出了。我一臉垂頭喪氣的表情。
媽媽拿著課本,很平靜地說:“你學的都是白話文,念起來就像說話,不難背啊!”我仍低著頭,不吭聲。
媽媽接著說:“我小時候,學的是古文。還不懂哪,就讓背。”說完,她就背起來:“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聽著很新鮮。看看媽媽,她容光煥發地背著。我很受鼓舞。我很佩服媽媽,她連那麼難懂的古文都能背下來,我這篇有趣的課文,為什麼背不下來呢?
自從那次以後,每逢我遇到難背的課文,就用媽媽的話激勵自己。
有一天,課堂上,老師發給每人一篇補充教材——《桃花源記》,這是一篇古文。
老師像講故事似的,先把課文的內容複述一遍。大家聽得津津有味,催老師快點串講。
老師卻沒有那樣做,她帶領大家一遍又一遍地朗誦課文: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西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漸漸地,那字句不再生疏,變得鏗鏘悅耳。再讀幾遍,不僅聲音好聽,課文的內容也從迷茫之中顯現出來,在我們的腦海中,漸漸地浮現出那個捕魚人有趣的經曆……
我們幾乎都能背下這篇課文了。
老師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對老師的這句話似懂非懂。
以後,課文越學越多,背誦的課文也越來越長。老師讓我們背的都是名篇。
漸漸地,我們體會到,多背一些名篇,儲存在記憶裏,在一次次的重溫中,不斷地加深著理解,就好像牛兒吃下草,經過多次反芻,慢慢地消化,慢慢地吸收。
現在,我還常常默誦著小時候學過的課文,行雲流水般地把我帶回到小學的語文課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