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前,敵眾我寡,勝負難料,所以劉秀許多部下暗中寫信與王郎勾結。殺死王郎後,劉秀得到數千封這樣的信。他沒有追究信函的事情,而是召集所有將領,當著他們的麵把信全部燒毀,並說:“這樣一來,那些先前有反叛之心,並為此擔憂的人可以安心了。”
劉秀在河北的聲望和勢力日漸壯大,這讓更始帝非常擔憂。他派使臣去河北冊封劉秀為蕭王,要求他交出兵馬,返回朝廷。劉秀以河北尚未平定為借口,拒絕了劉玄的詔命。從此,劉秀和更始政權決裂。
為了平定整個河北,劉秀征發十郡騎兵攻打銅馬軍。兩軍相壘,劉秀沒有急於交戰,任銅馬軍如何挑戰,隻是堅守不出。之後,趁銅馬軍外出搶掠時,劉秀派遣一支軍隊截斷了銅馬軍的糧道。一個多月後,銅馬軍因為糧食不繼,趁夜色退軍。劉秀率軍追擊,大敗銅馬軍。又經過幾次激戰後,銅馬軍不敵,向劉秀投降。投降的將帥全被封為列侯,但他們還是心有不安,擔心劉秀不信任自己。劉秀為了打消他們的疑慮,命令他們召集部隊,然後獨自騎馬巡視各部。投降的將士說:“蕭王待人這樣真誠,我們哪裏還能不以死效力呢?”於是對劉秀心悅誠服。
劉秀將銅馬軍的精壯士卒編入軍中,人馬達到幾十萬,所以關西的人都稱劉秀為“銅馬帝”。公元25年,已經帶甲百萬,割據河北的劉秀在眾將的擁戴下在河北鄗地的千秋亭登基稱帝,史稱“漢光武帝”。為了表示重興漢室之意,劉秀仍然以“漢”為國號,史稱“東漢”或者“後漢”。
吳漢:在投靠劉秀之前以販馬為業,喜歡結交豪傑之士。劉秀在河北招撫時,他趁機勸說漁陽太守歸附劉秀。之後屢立戰功,東漢開國名將,“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寇恂:出身世家大姓,投靠劉秀後,多次為劉秀堅守後方,為其提供軍資,使劉秀在征戰之時沒有後顧之憂,是“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耿弇:是東漢開國名將,公元23年跟從劉秀起兵,後來以過人的勇略幫助劉秀平定齊地,被劉秀讚為“韓信第二”,為“雲台二十八將”之一。
銅馬軍:新莽末年的一支河北農民起義軍,勢力較其他河北農民起義軍要大得多,在公元24年被劉秀收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