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鎢舅舅(3 / 3)

舅舅喜歡他製作的鎢,喜歡它的高密度、高熔點以及很好的化學穩定性。舅舅還喜歡把玩那些細絲、粉末,但是多數情況下,是厚實的小條和鑄塊。舅舅輕輕地撫摸著它們(非常溫柔,就像在撫摸我一樣)。他會說“摸摸它呀,奧利弗”,並遞給我一塊鎢條,“燒結後的鎢的觸感是獨一無二的。”他會輕輕地敲一下手中的鎢條,它發出沉悶的響聲。戴維舅舅還說???“鎢的聲音也是獨一無二的。”我不知道這種說法是否正確,但是我從未對此產生質疑。

我是家裏4個孩子中最小的,媽媽則是外婆家18個孩子中的第16個,我外公幾乎比我大100歲,我根本就沒見過他。外公於1837年出生在俄羅斯的一個小村莊,本名莫迪凱·弗裏德金。年輕的時候,為了逃避哥薩克軍隊的征兵,他利用一個姓蘭道的死人的護照逃離了俄羅斯。那時候他隻有16歲。以馬卡斯·蘭道這一身份,他到過巴黎,後來又去了法蘭克福,在法蘭克福,他結了婚(他的妻子當時也是16歲)。兩年後,也就是1855年,他們帶著第一個孩子移居到了英國。

大家都說,我的外公是一個理性和感性兼具的男人。他曾是鞋匠、屠夫,後來還做過雜貨生意,但他同時也是希伯來語研究者、神秘主義者,業餘的數學家、發明家。他總是有很多想法:從1888年到1891年,他在地下室裏印刷了一份名為《猶太人圭臬》的報紙並發行;他還對航空科學非常感興趣,並和萊特兄弟合作過,20世紀早期,萊特兄弟到英國的時候,他們來看望了我的外公(我的幾個舅舅還記得此事)。我的姨媽還有舅舅們告訴我,外公對數學非常感興趣,哪怕在洗澡的時候,他腦子裏想的也是那些令人費解的數學公式。但他還是對燈的發明更感興趣--礦工用的安全燈、馬車車燈、路燈--在19世紀70年代,外公的這些發明大都獲得了專利。

外公博學多聞,而且是自學成才。他非常熱衷於教育,特別是對他的9個女兒和9個兒子進行科學教育。不知道是因為外公的教育還是受其熱情的感染,我的7個舅舅都像外公一樣先後從事了與數學和物理學科相關的工作。相反,他的女兒大都從事與人文科學--生物學、醫藥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相關的工作。其中兩個女兒還創辦了學校,另外兩個當了老師。開始的時候,媽媽一直下不了決心,究竟是學習物理還是學習人文科學呢?媽媽對化學特別感興趣(舅舅米克那時剛剛成為一名化學家),但是後來她還是選擇做解剖學家和醫生。媽媽從來沒有放棄過對物理學的熱愛,她對事物探索的熱忱也從未冷卻。所以,對於我小時候經常提出的“十萬個為什麼”,媽媽總是能夠耐心地解答,從來不會厭煩或者敷衍。但是越是詳細的解釋越讓我想知道更多(盡管當時媽媽的解釋我根本理解不了)。大人們常常鼓勵我要多問問題、尋根究底。

算上我所有姨媽姑姑和舅舅叔叔(我爸爸這邊更多)的孩子,我的表兄弟姐妹將近有100個了。好在這個大家庭中的大部分成員都在倫敦(有的已經去美國、歐洲其他國家和南非),家庭聚會時還是能經常見麵。從有記憶以來,我就意識到自己生在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家庭,並且一直樂在其中。因為我們都是猶太人或英國人,我們把家人的事都當做自己的事。我經常會問很多問題,孜孜不倦地尋求解答。我是同輩人中最小的那個--南非的表兄有的比我大45歲,還有幾個表兄已經是科學家或者數學家了。其他的隻比我稍微大一點,都很喜歡科學。其中有一個是物理老師;三個在大學裏攻讀化學;還有一個隻有15歲,卻已經在數學方麵嶄露頭角,前景光明。我禁不住想,看來所有的表兄妹都遺傳了前輩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