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海軍陸戰隊—兩棲動物(1 / 1)

從前麵的介紹中我們知道,兩棲動物是最早的動物登陸者,也是第一種呼吸空氣的陸生脊椎動物。由化石我們可以推斷出,它們出現在3億6千萬年前的泥盆紀後期。兩棲動物有著最長的發展曆史,但是關於它們的起源和演化的曆史,現在卻仍然不很明確。

1.撲朔迷離的起源

兩棲動物的祖先是肉鰭魚類,但是到底是起源於哪類肉鰭魚尚不得而知。過去一般認為以泥盆紀的真掌鰭魚為代表的總鰭魚中的扇骨魚類,是兩棲動物比較理想的祖先,但是,新近的研究否認了這種說法,因此兩棲動物的祖先到底是肉鰭魚類中的扇骨魚類、空棘魚類,還是肺魚類仍然是個未知數,須繼續深入發現。

最早的兩棲動物是魚石螈和棘魚石螈,它們擁有較多魚類的特征,如尚保留有尾鰭,並且未能很好地適應陸地生活。魚石螈和棘魚石螈代表魚類和兩棲動物之間的過渡類型,但是新近的研究表明它們隻是兩棲動物早期進化的一個旁支,不是其他兩棲動物的祖先類型,真正最原始的兩棲動物尚待發現。

時光進入石炭紀後,兩棲動物迅速分化,並在古生代的最後兩個紀石炭紀和二疊紀達到極盛,這個時代也因此稱為“兩棲動物時代”。這個時代的兩棲動物多種多樣,適應不同的生存環境,有些相當適應陸地生活,有些則又回到了水中,有些大型的種類可以長到4~8米長,習性頗似現代的鱷魚,還有不少相貌奇特的種類。與現在的兩棲動物不同,這些早期的兩棲動物身上多具有鱗甲。在古生代結束後,大多數原始兩棲動物滅絕,隻有少數延續了下來,而新型的兩棲動物則開始登上地球舞台。

2.五花八門的形態

說到兩棲動物的特征,它既有適應陸地生活的新性狀,又有從魚類祖先繼承下來的適應水生生活的性狀。多數兩棲動物需要在水中產卵,發育過程中有變態,幼體接近於魚類,而成體可以在陸地生活,但是有些兩棲動物進行胎生或卵胎生,不需要產卵,有些從卵中孵化出來幾乎就已經完成了變態,還有些終身保持幼體的形態,可謂五花八門。

最早的兩棲動物牙齒有迷路,被稱為迷齒類,在石炭紀還出現了牙齒沒有迷路的殼椎類,在二疊紀結束時,殼椎類全部滅絕,迷齒類也隻有少數在中生代繼續存活了一段時間。進入中生代以後,出現了現代類型的兩棲動物,其皮膚裸露而光滑,被稱為滑體兩棲類。

3.兩棲動物家族

現代的兩棲動物種類並不少,超過4000種,分布也比較廣泛,但其多樣性遠不如其他的陸生脊椎動物,隻有3個目,其中隻有無尾目種類繁多,分布廣泛。每個目的成員也大體有著類似的生活方式,正所謂“物以類聚”,從食性上來說,除了一些無尾目的蝌蚪食植物性食物外,均食動物性食物。兩棲動物雖然也能適應多種生活環境,但是畢竟它們是低等動物,其適應力遠不如更高等的其他陸生脊椎動物,既不能適應海洋的生活環境,也不能生活在極端幹旱的環境中,在寒冷和酷熱的季節則需要冬眠或者夏蟄。現代類型的兩棲動物也有諸多特性,比如身上光滑而沒有鱗甲,皮膚裸露而濕潤,布滿黏液腺。這種皮膚可以起到呼吸的作用,有些兩棲動物甚至沒有肺而隻靠皮膚呼吸。

說到全世界的4000餘種兩棲動物的分類,根據它們的形態可分為三個大目:

①蚓螈目。主要特征是:體細長;沒有四肢;尾巴短或者幹脆沒有;形似蚯蚓。我國僅有1種,可謂稀世珍寶,即版納魚螈,是我國蚓螈目的唯一代表。

②有尾目。主要特征是:體圓,像筒形;有四肢,但比較短;終身有長尾而側扁;爬行,多數種類以水棲生活為主,形狀像蜥蜴,如大鯢,我們俗稱“娃娃魚”,是現生體形最大的兩棲動物。

③無尾目。主要特征是:身體短而寬;有四肢,且較長;幼體有尾,成體無尾,跳躍型活動,幼體為蝌蚪,從蝌蚪到成體的發育中需經變態過程,如蛙和蟾蜍。

總的來說,兩棲動物3個目的體形各異,它們的防禦、擴散、遷移的能力弱,對環境的依賴性大,雖然有各種生態保護適應,但比其他綱的脊椎動物種類仍然小巫見大巫,其分布除海洋和大沙漠外,平原、丘陵、高山和高原等各種生境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最高分布海拔可達5000米左右。它們大多晝伏夜出,白天多隱蔽,黃昏至黎明時活動頻繁。它們以動物性食物為主,沒有防禦敵害的能力,魚、蛇、鳥、獸都是它們的天敵。

我國由於地大物博,生物環境多樣,現有兩棲類動物302種,而雲南更是由於特殊的地理和複雜多樣的自然環境,具有十分豐富的兩棲類物種,約100餘種,占全國兩棲類動物種數的40%。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關注它們的生存狀態,進一步保護我們人類這一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