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生代的“老大”
眾所周知,當兩棲動物一部分更進一步進化,一部分慢慢滅絕後,爬行動物就登上了地球曆史大舞台。我們大家從中央台的《動物世界》上也看到過不少爬行動物,據科學研究,爬行類是從石炭紀末期的古代兩棲類,也即堅頭類,進化而來的。在石炭紀的時期,氣候比較穩定,溫暖而潮濕。但到了石炭紀末期,地球上發生了造山運動,地殼有了很大的變動,陸地上出現了大片的沙漠,在很多地區,原來的溫暖而潮濕的氣候轉變為幹燥的冬季寒冷而夏季炎熱的大陸性氣候,關於這一點我們從該時期樹幹的年輪可以看出四季的變化,而植物界也隨著氣候的變化而“時變景變”,適應幹旱的裸子植物逐漸代替了沼澤生的蕨類植物。在這種條件下,很多古代兩棲類滅絕了,代之而起的是具有適應陸生的體製結構和有比較發達的腦的爬行動物。新興的爬行動物,在生存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到中生代初期,便將兩棲類排擠到次要地位而當上了“老大”。
在爬行動物的發展過程中,早期的最有名的就是恐龍了,它是出現於2億4500萬年前,並繁榮於6500萬年前結束的中生代爬行動物。“恐龍”這個名詞也為恐龍和與它同一時代的蛇頸龍、翼龍等的模糊總稱。它們是中生代的多樣化優勢脊椎動物,支配全球陸地生態係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4500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於約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所發生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其中個子大的,可以有幾十頭大象加起來那麼大;小的,卻跟一隻雞差不多,令人匪夷所思。就食性來說,有溫順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
2.“集體玩失蹤”的恐龍
恐龍最終滅絕於6300萬年前。恐龍在63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恐龍在中生代時“集體失蹤”了。這真是一場絕無僅有的大絕滅、大災難。大絕滅的結果使得在距今約6500萬年這個時間的前後,地球上生物世界的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關於恐龍為什麼絕種?自古以來即眾說紛紜,沒有一個定論。科學家們經過不懈的努力,分析研究了到目前為止可以發現的所有線索,提出了解釋這一大絕滅現象的各種理論。但是至今,關於這場大絕滅的原因仍然沒有找到一個百分之百令人信服的答案。
也許,這樣的答案等待著你來尋找呢。
下麵我們列舉一些關於恐龍“集體玩失蹤”的觀點:
一、隕石碰撞說:距今6500萬年前,一顆巨大的隕石曾撞擊地球,使得統治地球長達一億數千萬年的恐龍絕種。
二、彗星碰撞說:恐龍滅絕是由於太陽的伴星複仇女神星的引力,周期性地把彗星推向地球的緣故。
三、造山運動說: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造山運動使得沼澤幹涸,許多以沼澤為家的恐龍就無法再生活下去。因為氣候變化,植物也改變了,食草性的恐龍不能適應新的食物,而相繼滅絕。草食性恐龍滅絕,肉食性恐龍也“連鎖反應”,結果也滅絕了。
四、氣候變動說:由於板塊移動的結果,海流產生改變,更引起氣候巨幅的改變。嚴寒的氣候使植物死亡,恐龍缺乏食物而導致了滅亡。
五、火山爆發說:因為火山的爆發,二氧化碳大量噴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溫室效應,使得食物死亡。而且,火山噴火使得鹽素大量釋出,臭氧層破裂,有害的紫外線照射地球表麵,造成生物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