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爬行動物家族
現在我們知道了,爬行動物是第一批真正擺脫對水的依賴而征服陸地的脊椎動物,也是統治陸地時間最長的動物,地球上沒有任何一類其他生物有過如此輝煌的曆史。現在雖然已經不再是“爬行動物時代”,大多數爬行動物的類群已經滅絕,隻有少數幸存下來,但是就種類來說,爬行動物仍然不減當年優勢,其種類僅次於鳥類而排在陸地脊椎動物的第二位。爬行動物現在到底有多少種很難說清,因為新的種類還在不斷被鑒定出來,大體來說,爬行動物現在應該有接近8000種。
由於擺脫了對水的依賴,爬行動物的分布受溫度影響較大而受濕度影響較少,現存的爬行動物大多數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在溫帶和寒帶地區則很少,隻有少數種類可到達北極圈附近或分布於高山上,它們是一些“另類”,而在熱帶地區,無論濕潤地區還是較幹燥地區,種類都很豐富。
在傳統上,我們可以根據爬行動物頭骨上顳顬孔的數目和位置,分成4大類,這種分類不一定百分百正確,但是使用起來比較方便。雖然現在新的劃分方案很多,但這種傳統的分類現在仍被引用。我們把頭骨上沒有顳顬孔的劃分成無孔亞綱,代表爬行動物的原始類型;把頭骨每側有一個下位的顳顬孔的劃分為下孔亞綱,是向著哺乳動物演化的爬行動物;把頭骨每側有一個上位的顳顬孔的劃分為調孔亞綱,是海洋爬行動物;而把頭骨每側有兩個顳顬孔的劃分為雙孔亞綱,是主幹爬行動物,並演化出了鳥類。
現存的爬行動物中龜鱉類劃分成龜鱉目,鱷類劃分成鱷目,而鱗龍下綱的分目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是分成喙頭目和有鱗目,有鱗目進一步劃分成蜥蜴、蚓蜥和蛇三個亞目,而蜥蜴亞目和蛇亞目再各自劃分成幾個下目或超科;另一種意見是蜥蜴、蚓蜥和蛇各升級為一個獨立的目,三者再合成一個有鱗總目,其中蜥蜴和蛇下屬的下目或超科則升級為亞目。總之目前有些問題還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4.怎樣識別爬行動物
爬行動物有什麼特征呢?爬行動物是由兩棲類中的迷齒類進化而來的,由兩棲類過渡到爬行類,這一變化發生在石炭紀,所跨過的關口肯定是以羊膜卵的產生為標誌。除了產生羊膜卵這一最為重要的特征,以及與之相關的爬行動物發育過程不需要變態之外,爬行動物在骨骼結構上也表現出諸多與兩棲動物不同的特征,也即是說更高級。
首先,爬行類頭骨比較高,不同於迷齒兩棲類那種通常的扁平形;頂骨以後的骨片有的變小,有的由頭骨的頂蓋部位移到了枕部,有的甚至完全消失。大多數爬行動物隻有一個枕髁。爬行動物的脊椎骨由一個大的椎側體和一個縮小成小楔狀的椎間體組成;比較進步的類型椎間體消失。原始的爬行類有兩塊薦椎骨,不同於兩棲類的一塊;而在許多進步的爬行動物當中,薦骨由好幾塊薦椎骨組成,有的類型增加到8塊之多。腸骨也隨著薦骨的擴大而擴大。原始的爬行類肋骨從頭部到骨盆之間是連續的,而且大致相似;但是進步的爬行動物肋骨通常有頸肋、胸肋和腹肋之分。
其次,爬行動物屬變溫動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冷血動物。爬行動物依靠環境來吸收或散發內部的熱量,例如在向陽處或陰暗處之間移動,或借由循環係統將溫暖血液流動至身體內部,將較冷血液流動至身體表層。大部分生存於天然棲息地的爬行動物,可將身體內部的體溫維持在相當狹窄的變化範圍內。不像兩棲類,爬行動物的表皮厚,因此不需要棲息在水邊,吸取水分。由於體溫調節方麵的關係,爬行動物可以較少的食物維生。它們通常以較快速度移動,比如攻擊性蜥蜴、蛇或鱷魚的移動速度都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