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詭異的水(5)(1 / 2)

茶馬古道,是一條以我國西南地區為起點,通過西藏進入尼泊爾、印度等地的古代交通要道。內地的茶葉、絲綢等,過去都是從這條古道輸往藏區和國外,所以它又有“南絲綢之路”的稱謂。

雅安市的上裏鎮,是當時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每天,絡繹不絕的人背著茶葉、絲綢,或是趕著馬兒從上裏鎮經過。天色晚了,人們便在這裏歇息,並讓勞累了一天的馬兒到白馬泉周圍飲水、放牧。千百年來,究竟有多少馬兒經過上裏鎮,又有多少馬兒累死在古道上,誰也說不清楚。迷信者認為:馬與人一樣,都是有魂靈的,那些累死的馬兒魂靈聚集不散,一到晚上,便會到白馬泉一帶活動,從而使當地出現了詭異的馬蹄聲。

也有人從科學的角度,提出了一種看法,認為白馬泉一帶的岩石中存在較強磁場,從而使當地具備了類似錄音機的功能,它們將千百年來古道上馬兒行走的蹄聲錄了下來。某一天,當天氣狀況和氣象要素,如氣溫、濕度、風向、風速等與當時完全一致時,錄音便會回放,人們便會聽到馬蹄聲。不過,這一說法並不成立,因為白馬泉出現的馬蹄聲,完全來自於泉眼,而非所謂的錄音回放。

一種虹吸現象?

白馬泉神秘的馬蹄聲現象,吸引了很多人前往探秘。

專家到上裏鎮考察後發現,白馬泉一帶屬於石灰岩地形,由於長期的地下水侵蝕,石灰岩地區極易出現溶洞、天坑等地貌。專家推測,白馬泉的地下很可能存在一個溶洞,這個溶洞有一條斜斜上升的管狀通道與外界相連,它的出口,便是泉眼所在的石刻龍頭處。當地下水源源不斷湧入溶洞,就會導致水位逐漸升高,管狀通道內的空間隨之逐漸縮小,而氣室中的壓強卻逐漸加大。當氣壓達到一定強度時,虹吸口突然被水衝決,泉水便爭先恐後地從石刻龍頭中湧出;當地下水湧流得差不多時,管狀通道內的氣室水位下降,壓強變小,水便往回倒流,回落時便產生了類似馬兒奔跑的聲。

但為什麼虹吸多出現在天氣晴朗條件下呢?專家指出,這是因為天氣晴朗時,空氣中的水汽含量減少,空氣壓力相對增大,更有利於虹吸現象的發生。另外,虹吸現象的發生,還與一段時間內地下水湧出的量有關:地下水湧出的量越多,虹吸現象發生的頻率越高,反之,虹吸現象發生的頻率越低,這也是白馬泉“有時一日一噴,有時三五日一噴”的原因。

不過,為什麼白馬泉的噴發多數發生在晚上呢?這個謎至今無人能解。

千年古井“呼風喚雨”

井,一般是供人們生活取水之用。但在風光旖旎的川西蒙頂山上,一口千年古井卻常年被石板蓋著,很少有人從這裏取水飲用。因為傳說井蓋“板揭即雨,板蓋雨停”,神奇無比。人們為免遭雨淋,所以輕易不敢揭開井蓋……

神秘的千年古井

蒙頂山位於四川省名山縣境內,海拔1400多米,山上草木葳蕤,古木參天,環境幽深、寧靜,遊人至此無不心曠神怡。山上氣候十分濕潤,天氣複雜多變,當地人常用“蒙山天氣喜無常,一日三變小孩臉”之說來形容。由於常年霪雨紛紛,雲霧繚繞,蒙頂山茶的品質十分優良,對聯“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便是說蒙頂山茶天下有名。

千年古井,便位於蒙頂山接近山頂處的一塊凹地上。山頂一帶群峰陡峭,危岩兀立,唯有古井所在的地方稍顯平坦。據傳古井為種茶始祖吳理真所鑿。《中國茶經》記載:“西漢時,甘露禪師吳理真結廬於四川蒙山,親植茶樹,是佛教僧徒種茶的最早記載。”為取水澆灌茶園,吳理真便開鑿了這口古井。

據考證,此井已有1700年以上的曆史。井由三層石柱圍就,井口直徑不足1米,並被一塊雕龍的石板蓋著。古井邊青苔叢生,砌井石板曆經千年打磨光滑如鏡。井邊的石牆上,刻有“甘露”“古蒙泉”、“龍、井”等不同風格的字體,旁邊附有古井的來曆和說明。井前約50多米處,豎有一塊高大的石牌坊,上麵記載著蒙頂山的人文史實,牌坊之後,是麒麟石屏風。兩隻石麒麟用不同石料雕成,一隻常年濕跡難幹,一隻即使雨天也不沾絲毫雨跡。井四周林木蔥鬱,遮天蔽日。即便在陽光燦爛的晴天麗日,古井一帶也常雲霧繚繞,星星點點的陽光從樹隙間漏下,灑在青苔叢生的青石板上,更增添了古井的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