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詭異的水(5)(2 / 2)

古井會“呼風喚雨”

對此千年古井,《雅安地名文化趣談》和《雅州通覽》均有描述,並特別指出其“上覆石板,不可輕而揭取”,名山縣誌中亦記載“井內鬥水,雨不盈、旱不涸,口蓋之以石”。

為何口蓋之以石,不敢輕而揭取?縣誌中解釋,隻要揭開蓋井的石板,滂沱大雨便會從天而降,而隻要蓋上石板,雨便會消停,是故民間有“板揭即雨,板蓋雨停”之說。在蒙頂山一帶的農村,村民對古井十分敬畏,因為“向古井求雨,一般都會有求必應”。

蒙頂山一帶的降雨十分豐沛,很少遇到幹旱年景。但在曆史上,周圍農村曾遭遇過幾次大旱。每遇幹旱年頭,當地人並不慌亂,因為隻要備上祭品,前往古井求雨便能一解幹渴。據說,求雨的儀式十分隆重,男女老少必須非常虔誠,不但要行三叩九拜之禮,最後揭井蓋的人,還須得是未婚的童男。揭開井蓋後,隻要大喊三聲,不多時天空便雲遮日隱,很快便會下起滂沱大雨來。待到雨下夠了,人們再去蓋上井蓋,雨很快又會止住,雲散日出,天空又是一片湛藍。

時至今天,當地村民仍對古井的神奇感到敬畏。2005年7月,村民餘君華帶領一些人負責鋪築古井周圍的路麵。完工後,為清潔古井,他請來工人清除井底的淤泥。工人揭開井蓋,剛剛開始清淤,好好的晴空突然烏雲密布,下起了瓢潑大雨。“我們全身都淋濕透了!”經曆過那場大雨的工人們仍心有餘悸。

“平時我們都不敢揭蓋子,怕被雨淋。”負責在蒙頂山景區打掃衛生的當地村民李華說。因為村民們都知道井的這一秘密,所以人們路過井邊時,都顯得小心翼翼,更不敢輕易去揭井蓋,有時看到有不明就裏的外地人揭開了井蓋,他們都會趕緊上去蓋好。

除了當地人外,一些見證過“板揭即雨,板蓋雨停”的遊人也對此感到驚奇、迷惑不解。《華西都市報》新聞熱線曾接到過一位叫鄭先生的外地遊客來信:前不久他和朋友一起到四川旅遊,在得知蒙頂山上有口神奇雨井後,便去見識了一下其“廬山真麵目”,結果如傳說所言,井蓋揭開不久便下起了雨。“如果不是親眼見到神奇的雨井,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鄭先生在電話中驚歎不已。

那麼,古井為何能“呼風喚雨”呢?

揭蓋下雨乃巧合

針對古井被揭開井蓋,發出咚的一聲後才引發刮風下雨的現象,一些專家提出了這樣的解釋:古井周圍的水汽含量十分飽和,揭開井蓋時所發出的巨響對下雨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專家分析:古井周圍一帶空氣中的水汽含量十分充足,經常處於飽和狀態,人揭井蓋時所發出的那一聲巨響,引起了空氣的振蕩,使空氣中的飽和水汽分子相互碰撞,迅速造成連鎖反應,並很快聚集成雨滴下落而形成下雨、刮風等現象。專家同時還指出:在井附近的地方,人若高聲呐喊,有時也會出現類似打開井蓋呼風喚雨的效果。這種現象在四川的甘孜、阿壩等高原湖泊中也較為常見,並已被氣象專家所破譯。

但這種說法卻無法解釋古井有時揭蓋會下雨,而有時揭蓋卻不會下雨的現象。

當地氣象專家在經過多次的試驗和觀察後,對蒙頂山古井“呼風喚雨”現象做出了科學的解釋。原來,蒙頂山的山頂常年雲遮霧繞,雨意氤氳,濕度極大,降水日數多,年降雨量高達2200多毫米。專家分析:這麼多的降水量,導致山頂一帶幾乎日日雨水不歇。因此,人們揭開井蓋時,碰巧遇到山頂下雨的情形也就不足為奇了。

至於為何蒙頂山頂雨多,而半山腰乃至山下的名山縣城卻降雨較少呢?氣象專家也指出,這並非是古井“作孽”所致,而是蒙頂山所處的特殊地形造就的。蒙頂山處於氣流迎風坡,空氣沿山坡爬升時,到山頂一帶由於溫度降低,空氣中的水汽便凝結成雨降落下來。因此,除了蒙頂山頂降雨較多外,山下一帶的降雨相對都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