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考察,大家發現阿艾石窟坐北朝南,窟門偏東37°,它南北長4.6米,東西寬3.5米,麵積為16平方米。石窟內除正壁中堂式壁畫泥土點滴殘缺外,左右側佛像壁畫麵“十六觀”
均保存完好。在整個壁畫條幅中,共有漢文墨書榜題及龜茲文題記23處,詳細書寫著某佛像供養人的姓名,充分體現了漢文化與龜茲文化的早期融合。
美麗絕倫的峽穀風景
從千年石窟下來後,科考隊繼續在大峽穀裏考察。
峽穀的地麵上,鋪著一層細細的沙粒,腳踩上去十分舒服。走出不遠,大家看到沙地上竟然有一條清泉在蜿蜒流動,泉水清澈透亮,沙子對它似乎沒有任何吸附作用。
“找找泉眼在哪裏。”他們順著泉水找了一陣,發現泉水是從一個紅崖的幽深之處流出來的,那裏隻聞水聲,卻不見泉眼。
一陣風吹來,身上竟有些寒冷的感覺,大家連忙沿著原路走了回來。
峽穀時寬時窄。窄的地方,一伸手便摸到了兩邊紅豔如火的崖壁,讓人有一種在大山裂縫裏行走的感覺。而寬的地方豁然開朗,如劍般筆直的紅色山體直刺天空,山崖頂部卻呈弧形緩緩交合在一起,形成巨大的穹頂,仿佛一座巨大的宮殿。而陽光從沒有完全閉合的頂部直射進來,將紅色的“宮殿”暈染得壯麗無比。光線和岩石還玩起了神奇的“魔術”,它們在峽穀裏製造出五彩斑斕的色彩,讓人不能不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看,那塊石頭好嚇人啊!”拐過一個90°的大彎後,一名隊員突然指著前邊叫起來。
果然,前方有一塊巨石卡在離地2米多的地方,看上去似乎馬上就要滾落,讓人的心不由自主地懸了起來。
“這塊巨石叫‘懸心石’,它少說也有幾十噸,是從峽穀頂上落下來的。”向導說,“你們不用擔心,它落到這個位置剛好卡死了,是不會掉下來的。”
到達峽穀深處後,大家還看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景點:玉女泉。隻見在一處高約8米,寬4米的山洞頂壁上,不斷有泉水往下滴落。嘀嗒嘀嗒的聲音,在靜寂的峽穀裏聽起來格外清晰明快。
“因為冬季氣溫很低,滴水成冰,這個地方就會凝成一個上窄下寬、晶瑩剔透的巨大冰柱,看上去就像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所以人們叫它玉女泉。”向導說,“每年3、4月份,冰體就會漸漸消融,峽穀裏又會響起嘀嗒嘀嗒的水聲了。”
通過考察,科考隊分析大峽穀大約形成於2億年前,在太陽輻射引起的氣候、水文、生物等自然過程對地表岩石的作用下,以及天山山脈斷裂和地殼運動作用下,岩層發生了一係列波狀彎曲,從而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不可思議的峽穀。
白色大峽穀
峽穀兩岸山嶺陡峭,奇峰插天。峽穀之中溪曲水急,林泉幽邃。更奇特的是,峽穀兩岸的山崖全由白色的大理石岩層構成,看上去顯得素白潔淨。
峽穀底部,水在大理石上流淌,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這個夢幻般的大峽穀,便是中國台灣的太魯閣大峽穀,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大理石峽穀。據說,能親眼看到它的人是非常幸運的。
令人神往的寶島三峽
太魯閣大峽穀也叫太魯幽峽,它位於台灣東部花蓮縣西北,連綿20千米,是太魯閣公園的一部分。
“太魯閣”取自台灣當地少數民族太魯閣族的語言,它的意思是“偉大的山脈”。太魯閣族最早生活在台灣中央山脈一帶。
這個民族是典型的父係社會,最聰明正直的男人被推舉為部落首領。他們男耕女織,過著平靜安定的生活。後來,由於棲息地受到影響,於是部族開始外遷。他們翻山越嶺來到了大峽穀所在的立溪旁,看到這裏十分適宜生活,於是便在這裏定居了下來。因為太魯閣人是大峽穀的原始居民,所以這個峽穀便以太魯閣命名了。
太魯閣大峽穀是如何形成的呢?說起大峽穀,不能不提到台灣島的形成過程:大約在650萬年前,寶島台灣所在的地區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後來隨著地殼動蕩,菲律賓板塊逐漸向西北方向移動,並不斷擠壓歐亞板塊。兩大板塊“親密接觸”,使得地震、火山爆發頻頻發生,海嘯掀起驚天巨浪,這就是地球史上有名的蓬萊造山運動。待到一切塵埃落定後,一座寶島在大洋上橫空出世,這就是今天的台灣島。由於島嶼上山脊隆起,一條發源於台灣中央奇萊山主峰的河流,從海拔3449米的源頭直衝入海。河水不斷衝刷著大理石岩層,經過數百萬年的時間,在水的強勁衝刷下,險峻雄偉的太魯閣大峽穀便應時而生了。
大峽穀兩岸山嶺高入雲霄,穀深莫測,溪流蜿蜒,飛瀑似簾,景色奇絕。因為它具有長江三峽一樣雄偉壯觀的景致,所以被人們譽為寶島三峽,它也是台灣八景之中最美的景點。它有一個最大的特點——白淨!從這一特點來說,它稱得上是中國最白淨的峽穀。
大峽穀裏的燕子口
從台灣的花蓮市乘汽車出發到大峽穀,還需要走25千米的路程。到了太魯閣峽穀入口後,一下車,人們便會看到一座紅柱琉璃瓦的高大牌樓,橫匾上寫著“東西橫貫公路”六個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