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裏,一股更強大的寒流降臨了。猛烈的北風掀翻了人們的帳篷,鵝毛般的大雪從天而降,人們在風雪之中無助地掙紮著,哭喊著……在零下幾十攝氏度的嚴寒中,一個又一個淘金者倒下了。
一路行進,淘金者的數量越來越少。數天之後,極度虛弱的幸存者終於走出了這個可怕的峽穀。回頭望望這個魔鬼般的地方,他們不無傷心地說了句:“再見了,死亡穀!”
這個令人談之色變的峽穀全長達225千米,寬約6千米至26千米不等,麵積達1400多平方千米。峽穀兩側懸崖重重,山岩壁立,地勢陡峭險峻。這裏的氣候環境極其惡劣,是北美洲最熾熱、最幹燥的地區。峽穀裏幾乎常年不下一滴雨,曾有過連續6個多星期氣溫超過40℃的紀錄。不過,峽穀裏偶爾也會下傾盆大雨,這時熾熱的地方便會產生滾滾泥流,人一旦遭遇,便會麵臨生命危險。
動植物的極樂世界
這個峽穀雖然是“人間地獄”,但卻是其他動物和植物的極樂世界。科學家考察發現,峽穀的“常住居民”包括200多種鳥類、10多種蛇、7種蜥蜴,此外,還有小狐狸、大角山羊、野驢、老鷹和黃鶯等動物出沒。它們在穀內“安居樂業”,或飛,或爬,或跑,或臥,生活悠然自得,逍遙自在——時至今日,誰也弄不清這條峽穀為何對人類如此凶殘,而對動物卻如此仁慈!
不過,這些動物的活動時間,大多是在日出前或是傍晚時分,因為這兩個時間段溫度較冷,可以方便它們活動。
除了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這裏的沼澤之中,還生活著水裏遊的——一種罕見的沙漠小魚。由於蒸發量十分驚人,所以這裏的沼澤水含鹽量是海水的好幾倍,但這種長約1寸的沙漠小魚適應幹燥氣候、鹹水和惡劣環境的能力十分驚人,它們可以在比海水多出6倍鹽分的沼澤水中快樂地生活。春天來臨時,沙漠小魚還會到3千米以外的鹽溪產卵,繁殖它們的小寶寶。
除了動物,植物們也能在峽穀的滾滾黃沙中一展生命的芬芳。夏季裏,峽穀裏有時會降下短暫的驟雨。甘霖灑下,穀地裏的野花和植物得到滋潤,就會倏地開遍整個峽穀。2005年3月,“人間地獄”便出現了一幕罕見的奇觀:幾乎一夜之間,原本荒涼、空曠的山穀便成了一個花的海洋,紫色、粉紅色、白色的野花叢點綴在山腰,看上去五彩繽紛,姹紫嫣紅,而穀底則布滿了一種金黃色的野花,像是鋪上了金黃色的地毯。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景象呢?原來,這些金黃色的野花平常便生活在沙漠之中,它們的種子外麵覆蓋著一層厚厚的硬殼。
這些種子可以在地下“冬眠”長達數十年,當濕度、陽光和溫度都適合時,種子就會迅速生根發芽,在地麵瘋長並很快開出美麗的花。2004年的冬天,暴風雪給這片沙漠帶來了相當於平常3倍的降水,促使野花的種子發芽生長。繁花遍野的美麗景象一直持續到當年7月,隨著氣溫升高,滾滾熱浪重新籠罩荒漠,峽穀裏的野花逐漸凋謝,“人間地獄”又恢複了滿目荒涼的景象。
會自己“走路”的石頭
什麼,石頭會自己“走路”?
沒錯,在“人間地獄”一塊名為跑道幹湖的幹涸湖床上,每隔兩三年,人們就會發現有岩石移動的痕跡。會“走路”的石頭很大,很重,它們以直線形式穿越平坦的山穀,到達湖床的中央。據科學家觀測,這些石頭一年能移動約320米的距離。
這些石頭是如何“走”到湖床中央去的呢?20世紀90年代,美國科學家約翰·雷德曾帶領一組人嚐試著去解密這種現象。
他們發現這些石頭邊緣形狀怪異,每塊重約300公斤,如果要將它們抬到320米遠的地方,必須付出巨大的努力,而且會在地上留下搬動的痕跡。再說,在這個人跡罕至的地方,不可能有人來搬運它們。
排除了人為因素,科學家們在考察地形時發現,這裏的海拔低於海平麵約86米,是美國的最低點。這個大型幹鹽湖地勢十分平坦,地貌接近完美水平。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大雨後,湖床經過泥流、幹涸和龜裂過程。在這樣平整的地上用力推動石頭,因地麵摩擦力相對較小,用不了多大的力氣,它們就會在地麵上移動起來。不過,推動石頭的動力來自哪裏呢?
進一步考察,雷德他們發現這個地區有時會刮起大風,特別是夜晚的風速有時會達到約145千米/小時。多風的原因,是因為夜裏四周山上的氣流因溫度降低,下沉到山穀形成對流運動,從而形成大風。但是,僅憑大風,顯然無法推動約300公斤的大石。經過多日的考察,大家又發現了一個現象:每當氣溫劇降的夜晚,這裏沙漠表層的濕黏土會結出一層極薄的冰層,岩石嵌入了夜晚在沙土表麵形成的冰層後,隨著冰層的融化,就會隨著冰與風滾動,從而滑行起來。
不過,人們對雷德他們的解釋尚存許多疑問,會“走路”的石頭仍是一個疑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