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地形的秘密(2)(2 / 3)

石梯真是菩薩顯靈嗎?

在石梯庵山頂的一塊石刻碑上,記載有石梯建成的詳細內容:石梯建於明憲宗成化十七年(即公元1481年)。1917年,一場大暴雨之後,石梯上麵的深山中突然爆發泥石流,滾滾泥流洶湧而下,將石梯嚴重毀壞,音樂聲也隨之中斷。1919年,當地政府應群眾要求,選調工匠重新鑿成石梯,音樂聲再次在山林中響起。前後兩次開鑿,都與傳說中的老尼無關。因此可見,觀世音菩薩顯靈之說也隻是民間的神話傳說而已。

石梯奏樂的猜想

外地遊客踏上石梯山,當奇妙的音樂響起時,心中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石梯下麵會不會是空的呢?

雅安是全國有名的雨城,多數縣年降水量達1000毫米以上,不但河流眾多,而且地下水十分豐富。而音樂石梯所在的山體是由石灰岩構成的,這種岩石在水的長期侵蝕下,會形成溶洞、天坑、石林等喀斯特地貌。有人分析,音樂石梯下麵的山體,很可能在地下水的長期侵蝕下,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溶洞。當人們在石梯上行走時,腳步聲傳到溶洞內,從而形成了回聲。這就像一麵巨大的鼓,即使微弱的敲擊,它也能發出咚咚的回音來。

為了證實這種分析,有人拿著一塊石頭,使勁敲打石梯中部的石壁。石頭敲上去,石壁鏗然作響,發出清脆的撞擊聲,仿佛是兩種金屬相撞,又像是中空的大肚壇子發出的回音。於是,“音樂石梯下麵有溶洞”的說法不脛而走,大多數遊人也相信了這一觀點。

不過,地質專家帶著儀器,專程到這裏進行了勘探。專家們發現音樂石梯的石壁並不是空心的,裏麵也沒有發現大的空洞。

排除了空心之說,有人根據音樂石梯所在的地形特點,提出了另一種觀點:聲音反射。

在地形較為閉塞的山區,當人們大聲喊話時,聲音碰到周圍的山體會反射回來形成回聲。為此,有人在音樂石梯所在的位置做了一個實驗:當有人大聲麵對石梯喊話時,周圍果然出現回聲。人們據此分析:石梯庵所在的山體是弧形的,而音樂石梯所處的那塊巨大岩石,正好位於弧形山體的一個點上,當遊人在石梯上行走發出腳步聲後,在傳播過程中碰到山體,便反射回來形成了回聲。

不過,這種說法也不能令人信服。因為腳步聲相比人們的喊話來說,頻率十分微弱,即使在十分封閉的地形下,也不會引起明顯的回音。而石梯隨著人們的踩踏,不但會發出清脆的音樂聲,而且樂聲分為高、中、低三種類型,很顯然,這是反射說無法解釋的。

音樂石梯發音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目前仍是一個無法破解的謎。

巧克力山的秘密

巧克力是一種味道美、熱量足的食品,它總是那麼令人垂涎欲滴。下麵,告訴你一個盛滿巧克力的地方。

這個地方位於菲律賓米沙鄢群島的中心,不過,它並不是真正的巧克力,而是一個個像巧克力一樣的圓錐形小山丘。

來到這裏,雖然不能一飽口福,但能大飽眼福。

令人垂涎欲滴的“巧克力”

20世紀80年代,一名叫湯森的歐洲人來到菲律賓旅遊。

在菲律賓轉悠了幾天後,湯森已經拍下了上千張照片,菲律賓有名的景點都被他一一納入了鏡頭之中。不過,他仍然覺得沒有拍到獨特的照片。

有一天,他聽說有一個地方很美麗,而且景色十分獨特,於是問明地址後,湯森第二天便找了一個當地人做向導,興致勃勃地朝那個地方出發了。他們乘坐小船,很快來到了米沙鄢群島。一上島,一個個圓錐形的小山丘出現在眼前。這些小山丘密密麻麻,幾乎占據了整個島嶼。

“噢,這些山丘真是太奇特了,它們不會是島上人修的墳墓吧?”湯森在小山丘之間轉來轉去,不時用手摸摸山體。

“當然不是了,島上的居民很少,根本不可能修這麼大、這麼多的墳墓。這些山丘,很早以前就有了,它們應該是自然形成的。”向導說。

兩人爬到附近一座稍高的小山丘上,居高臨下,山丘群的全貌呈現在他們麵前:那些圓圓、尖尖的小山丘排列在大地上,井然有序,它們全身披滿了褐色的幹草,看上去仿佛一塊大盤子裏盛放的食品。

“巧克力!”湯森脫口而出。的確,這些山丘的形狀和顏色太像巧克力了!

哢嚓哢嚓,湯森一口氣拍了上百張照片。這些照片隨後在網絡和雜誌上被發表,巧克力山很快引起了世人的關注。

後來,又有不少人來到米沙鄢群島。經過仔細勘察,發現這裏的圓錐形小山丘共有1268個,它們身披厚厚的草皮,雨季來臨時,這些山丘生機蓬勃,綠意盎然,看上去像一個個綠色小絨球。而當旱季來臨時,山丘褪去綠色的外衣,變成土褐色,與巧克力的顏色十分相似,猶如一排排大號巧克力,又好似一個個超級大饅頭堆放在小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