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國際保健的必要性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政治、經濟、社會秩序,即內政,這是不容它國幹涉和侵犯的。雖然超國界的政治、經濟行動屢見不鮮,但其目的或背景往往受到世界的輿論或指責。而健康作為人類最寶貴的財富、社會發展的基礎,探討提高人類健康水平的措施、研究國際衛生保健卻舉世歡迎。它是人類衛生事業的最高的層次。
隨著社會政治、生產和經濟的發展,國際交流廣泛、頻繁,人們對健康的認識及衛生服務的需求日益提高,影響疾病和健康的因素愈加廣泛、複雜,以致許多疾病和健康問題成為全球性的問題。如慢性病對人類健康的危害,艾滋病對全球的威脅,河流、海洋、空氣汙染、營養不良等等都是世界共同關注的衛生問題。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麵需要采取全球性措施,這是國防衛生保健要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另一方麵,在各個國家,衛生服務狀況,即所采取的衛生措施不盡相同,但基本原則及所存在的問題,如衛生服務的組織管理問題:衛生資源分布不均、衛生服務普及不夠等都有明顯的共同性。因此,為世界各國的衛生保健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尋求合理有效的衛生措施,不僅有助於各國衛生事業的發展,而且對改善全球健康狀況亦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研究國際衛生保健,就是在明確世界衛生狀況及各國衛生服務情況的基礎上,發現存在的問題,比較分析其發展趨勢,探討科學的解決方法。
總之,在當今社會生活中,隨著國際政治經濟聯係的加強,人類健康和衛生事業的發展出現了全球化趨勢。各個國家和國際衛生組織必須麵對全球性的社會醫學問題,做出長遠的戰略構思和具體措施相結合的對策。
第二節 世界衛生狀況;
衛生狀況與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遠高於發展中國家,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仍然處於相當低的水平,人均收入低,文化水平低,衛生資源貧乏且分配也不合理。
研究世界衛生狀況主要涉及兩個方麵的內容,第一,了解世界各國的居民健康狀況,包括生育、發育、營養水平、發病情況、死亡水平及平均壽命等幾個方麵,在此基礎上分析全球衛生狀況及集中趨勢,以了解其變動規律,第二,了解影響人群健康水平的各種因素,主要是社會政治、經濟、環境、文化、行為及醫療衛生服務等,分析影響社會衛生狀況的根本原由,以便評價各種衛生保健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進行科學的預測和決策。
世界衛生狀況實際上是世界政治、經濟、社會發展與衛生服務相互作用的表現。自從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在相對和平的環境中,人類在防治疾病方麵取得了巨大的成績。50年代以前嚴重威脅人群生命的惡性傳染病,有的已根除,有的除零星點綴的瘟疫源地外,基本上得到了控製。全世界四分之三以上的人口衣食住行有了保障。合理營養,促進健康,延年益壽已成為人們所追求的生活目標。世界各國居民健康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平均壽命延長。
但是,在不同地區,不同國家間的衛生狀況進展程度不平衡,在人口眾多的亞非拉各國,有相當一部分居民起碼的溫飽問題得不到解決,文化、衛生及營養水平仍相當低,發展中國家的大多數居民並沒得到應有的衛生服務,其社會衛生指標及發展趨勢均不令人滿意。
一、世界社會經濟狀況
關於經濟因素與健康之間的關係,前兩章節已有詳細闡述。世界經濟狀況與居民健康水平關係密切。總地來看,世界經濟發展極不平衡,雖然發展中國家的增長速度快於發達國家,但增長幅度不大。且發展中國家基數低,實際從絕對數來看,發達國家經濟增加數量遠大於發展中國家。所以,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有拉大的趨勢。
國民生產總值(GNP)是衡量國家經濟水平的一個重要標誌,據世界銀行1984年統計發達國家人均GHP大多數在1萬美元以上,而不少發展中國家不到1000美元,有的不發達國家在200美元以下。據世界銀行估計,世界上有8億人。生活在絕對貧困之中,有12億人生活在亞非低收入國家中,年人均收入低於200美元。
居民受文化教育水平對健康有重要影響。而受教育的主要由經濟因素決定的。
近30年來,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成人文盲率在下降,兒童入學率在增加。但不同國家與地區差別很大,世界上有8億文盲,其中60%是婦女,高等教育入學率,高收入國家穩定在20%以上,而低收入國家僅0.6%。
通過分析世界經濟發展與衛生狀況的關係,可以清楚的看到,社會衛生事業的發展與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離不開社會經濟發展這個物質基礎,反過來衛生事業的發展與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又必將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推動作#,衛生與發展的雙向作用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政治、經濟及衛生各方麵的專家的重視,將衛生發展納入社會經濟發展計劃,將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積極作用。
二、世界人口狀況
近30年來,世界人口將近增加了1倍,由1950年的25.1億增加到1985年的48.4億,1987年已超過50億。1970年以來,由於越來越多的國家采取計劃生育措施,世界人口增長率有所下降,但並不顯著。由於人口基數的增加,增長率的減慢並不意味著人口增長數的減少,按1.7%人口增長率計算,世界人口增長數,1980年為7500萬,而1985年為8237萬,也就是說現在每天地球上增加226萬人,每小時增加9402人,每分鍾增加157人,因此世界人口增加過快仍是當前世界所麵臨的一項重要的社會衛生問題。按照這個增長速度,2000年世界人口將超過60億。人口過多,使世界經濟負擔加重,人口增長過快導致就業、教育、營養、醫療衛生服務等得不到滿足的人數增加。
從人口的分布和年齡結構看,發展中國家人口數及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逐年增加。1985年世界人口76%在發展中國家,預計到2000年將達到79%,經濟發達國家由於出生率下降,壽命延長,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在發展中國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比較高,壽命較短,因此老年人口比重較低。但從全球來看,到21世紀將麵臨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
世界人口城鎮化在逐步發展。城鎮人口所占的比重,1950年為29%,1980年為39%,預計2000年將達到49%,1985年歐美發達國家城鎮人口比重達80%左右。
人口數量增長、結構變化及城市化現象將對世界衛生狀況產生深遠的影響,對製定衛生政策,醫療衛生服務的實施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衛生行為
與健康有關的衛生行為有吸煙、酗酒,吸毒、性混亂、緊張情緒等,前麵章節已有詳細闡述。
本世紀初煙草工業的發展,使世界香煙消耗量和生產量直線上升。以美國為例,1910年美國人消耗90億支煙,1981年達6400億支,1985年下降到5950億支。
飲酒是影響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酒精的消耗量與肝硬化患病率及死亡率呈正相關,且帶來家庭與社會問題。
吸毒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病,目前已經滲透到廣泛的階層和青少年。
性混亂和性變態在許多國家是一個嚴重的社會衛生問題。世界各地青年有更多更早地進行性行為的趨勢,未婚少女懷孕者逐年增加,一些拉美國家調查表明,20歲以下女青年已生第一胎者占50%,已生第二胎者占25%,已生第三胎者占10%,在發展中國家,孕產期並發症已成為15~19歲女青年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當今的“超級癌症”艾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即不正當的性行為。
四、衛生服務狀況
當今世界醫學科學技術發展迅速,許多國家將大量人力、財力用於研究高、精、尖的醫學技術。這對於整個人類的發展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不少國家僅僅隻注意發展這種費用高、隻能為少數人服務的複雜技術,而忽視了為大多數人提供起碼的衛生保健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