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婦女的社會保健
保護母親安全是當今世界各國政府和公眾輿論所關注的問題。婦女在人類社會中,肩負著人口生產和社會生產兩大任務,她們的健康現狀對民族興旺、家庭幸福、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婦女一生經曆著兒童期、青春期、性成熟期、更年期和老年期,經曆著結婚、妊娠、分娩、哺乳等特殊生理過程。在這一係列過程中,生理上心理上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忽視了婦女保健工作,會使婦女正常的生理過程出現病理變化,若在孕期不但影響婦女本身的健康而且還會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
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婦女保健的主要問題有:①感染性疾病是造成母嬰死亡的主要原因;②營養不良在貧困落後的非洲地區發病率最高,給婦女兒童健康帶來的影響更大;③不孕及生育過密。不發達國家性病流行造成大量婦女的不孕,而生育過密則對婦女兒童的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發達國家麵臨的主要問題有:①不良的生活方式。過度的營養、吸煙、飲酒對婦女身體健康影響很大,對胎兒的生長發育也有影響。②過度用藥幹擾了妊娠及分娩生理過程。③青春期問題、性行為問題、惡性腫瘤都對不一樣年齡組的婦女健康帶來不良影響。
在婦女社會保健工作中,孕產婦是一個特殊人群,孕產婦死亡率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文化、醫療衛生、婦幼保健水平的重要指標。分析研究懷孕,產婦死亡率及死因變化,影響懷孕,產婦死亡率的各種社會、經濟、文化因素是婦女社會保健工作中的重要任務。1986年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發展中國家的孕產婦死亡率為1/15至1/50,發達國家的孕產婦死亡率在1/4000至1/10萬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1990年中國衛生部關於全國懷孕,產婦死亡率平均為917/10萬,其中城市為49.9/10萬,農村為114.9/10萬。
中國在婦女保健工作中取得了明顯的成就:①中國已建立了完整的婦幼衛生及計劃生育網絡。孕婦產婦死亡率由1949年的1500/10萬下降到1992年的76.15/10萬,嬰兒死亡率由1949年的200%降至1992年的48.43%.總和生育率由1970年的5.8下降到1992年的2.0左右。避孕率1992年統計為83.4%。②接受婦女病篩選的人數,截止1993年底為32818041例,接受婚前檢查人數,截止1993年底為3304170例。農村新法接生率,截止1993年底為85%。
中國人口眾多,經濟基礎薄弱,文盲中以女性居多,占我國文盲人口的61.2%,農村婦女生育率高,就業率低。中國農村婦幼保健,計劃生育組織資源不足,隊伍不穩定,缺乏政策支持,自我生存和發展機製不夠健全。孕婦死亡原因中,占第一位的是產後出血。我國避孕措施的85%由婦女承擔。性傳播疾病、艾滋病、吸煙、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以及企業勞動保護及健康條件差也影響著婦女健康。
婦女的社會保健是社會衛生係統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子係統,關係到幹家萬戶的幸福,關係到整個民族的興衰,婦女保健可由以下幾個方麵進行:
(一)青春期婦女
這一時期女性從意誌特征看,對生活、學習、工作、有明確的奮鬥目標;從個性特征看,世界觀的形成、自我意識成熟;從智力上看,此期女性的智力達一生中的高峰,女性以一個獨立的社會成員進入了社會,參加社會生產勞動,建立家庭,懷孕並生兒育女。
女性青春期雖然生長發育很快,但還比較缺乏經驗,多種社會角色也給女性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青春期保健要針對青年生理、心理上的特點進行工作。其保健內容一是進行個人營養和衛生指導,二是進行心理衛生指導,應普及性教育,教育她們正確對待婚姻、愛情,正確對待因心理發展變化而帶來的問題。
(二)孕產期婦女
妊娠和分娩是女性生活中關鍵和困難時期。由於孕婦孕激素的增多,使女性在心理上發生較大的變化,較多地關注自己。性格表現為:內向、消極被動、依賴性強,同時由於依賴感而產生焦慮。妊娠和分娩也被認為是身體和心理易受傷害的階段,大部分婦女因為懷孕而高興,但有些婦女則因為妊娠給生活帶來的問題或迫於某種壓力,容易出現恐懼、憂慮、神經衰弱、精神病等或由此而引起的各種身心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