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注意的是,《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強調建設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時專門提出要“建立社會工作人才和誌願者隊伍聯動機製”,因為誌願者雖然不是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組成部分,卻是協助社會工作人才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在北京2008年夏季奧運會中,誌願者的微笑成為最亮麗的名片。在四川省汶川地區的抗震救災過程中,誌願者成功扮演了協助社會工作人才開展專業社會服務重要助手的角色,特別是數量龐大的誌願者隊伍本身就是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重要來源。截至2010年年底,全國共有5076萬社區居民成為社區誌願者,活躍在社區服務各領域,成為推動社區建設和社區服務的重要力量。因此,社會工作人才必須將誌願者隊伍納入自己的工作資源中。
像中國這樣的大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才。麵對數量巨大的人才需求,在培養和引進兩種途徑的比較中,單純依靠引進人才是不可能的。要滿足我國的人才需求,首先還是要重視人才的培養工作,特別是本土人才的培養工作。因此,人才培養同時成為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主旨。由於人才是一個相對社會需要而言的概念,人才培養必須與社會的實際需要緊密結合,即必須根據社會的實際需要培養人才,必須培養能夠滿足社會實際需要的人才。由於社會的實際需要是動態的、發展的,往往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因此會對人才提出不同的實際需求;同時,由於人才本身具有層次和類別之分,既包括黨政人才、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也存在高層次人才、中層級人才以及大量的操作人才的劃分,因此需要建立動態、分層分類的人才培養機製,即需要根據不同的人才需求、不同的人才類型、不同的人才層次,采取不同的方法,實施分類培養人才的有效機製。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人才培養觀念決定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模式又影響人才培養質量,所以必須自覺按照促進人的全麵發展與推動經濟社會全麵進步相結合的要求,大力營造有利於人才成長的培養體製、培養機製和培養環境。例如,在人才培養教育機製方麵,必須注意堅持以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為導向,積極調整學科布局和專業設置,努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改變傳統教育體製下大量客觀存在的“所學非所用”的狀況;在教育培訓方麵,由於創新逐漸成為新時期一個國家和民族持續發展的不懈動力,麵對這種對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需求應該主動把教育培訓的著眼點放在培養和提高人才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上;在具體的培養內容上,應該注重培養對象的多元性、培養內容的複合性、培養方式的開放性,注重培養一專多能的複合型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
人才培養重在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業務素質教育,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決定著人才的發展方向,業務素質教育則是實現人才目標的條件。由於學曆教育對於一個人思想上和義務上的成長更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教育特別是學曆教育的基礎性作用。經過長期的教育探索和實踐,我國的學曆教育體製,特別是高等教育體製,已經比較健全,作用也日趨明顯,在培養人才方麵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例如,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總規模已居世界第一,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不斷增長,極大地推動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使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變成普及教育;高等教育結構得到了優化,辦學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職業技術教育和研究型教育同樣受到社會公眾的重視,開放教育和遠程教育也更加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在家中就能接受到現代高等教育;人才教育質量也得到了相對的提高,不但具有更高的專業素質,而且具有更加開闊的職業視野,更有利於人才在現代社會中運用豐富的資源作出獨特的貢獻。
但是,在看到現有教育體製的優越性的同時,仍然要注意我國目前在人才培養方麵依然存在的局限性:首先是國家在高等教育上的財政性投入與高等教育的發展規模不相適應,特別是在高等職業教育和文化基礎教育方麵的投入存在嚴重不足;在教育質量方麵,現有的教育培養機製仍然重知識灌輸而輕能力培養,重普通教育而輕職業教育,重升學應試而輕素質養成,重學曆而輕能力,極大地限製了實用技能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進而導致了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脫節:一方麵是高等院校畢業生人數眾多,卻就業困難,大量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崗位,甚至麵臨畢業即失業的窘境;另一方麵是用人單位雖然崗位數量巨大,卻找不到合適的專業人才,特別是技能型專業人才和創新型專業人才。為此,各級政府和各高等院校必須堅持以國家發展需要和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為核心,在教育過程中要立足培養全麵發展的人才,突出培養創新型人才,注重培養應用型人才,注重在教育實踐和職業實踐中發現、培養、造就人才,構建人人能夠成才,人人得到發展的人才培養機製;同時,要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統籌規劃繼續教育,建立學習型社會,努力完善現代國民教育和終身教育體係。
主要的措施有: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注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教育貫穿其中,不斷提高各類專業人才的政治思想水平和公共道德素養;加強在教育方麵的財政性投入,擴大教育的其他資金來源,使其與我國的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和文化基礎教育發展規模相適應,提高職業人才的專業技能,提升國民的基礎素養;優化教育學科專業、類型、層次結構和區域布局,建立人才培養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動態調控機製,使人才培養與人才使用之間建立起有效的融通渠道,具體來說就是專業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要做到“產、學、研、用”結合;政府要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加強高等院校教師隊伍建設,鼓勵高等院校特別是高等職業院校將行業專家納入兼職教師隊伍,建設“雙師隊伍”,便於專業教師通過和兼職教師的合作和互動及時了解社會發展動態,掌握相關職業知識和實務技能;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包括文科高等職業教育,完善發展職業教育的保障機製,改革職業教育模式,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此外,還要積極開展在職繼續教育和職業培訓,因為“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原來已經受過專門教育的‘合格’的人力資本加速貶值。為了克服這種知識老化造成的人力資本貶值,需要實施各種形式的‘再教育’,不斷增加和積累現有人力資本存量,更新和提高人力資本質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