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社區建設與社區社會工作(1)(2 / 3)

第一節社區建設

社區建設是城鄉社區發展到一定曆史階段的產物,也是城鄉社區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一些西方發達國家麵對失業、貧困和社會秩序惡化、社會階層斷裂等問題,提出用社區規劃、社區建設的思路去應對和解決,社區建設的概念隨之出現於政府的政策法規和社會工作的相關文獻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於是其他發達國家和地區,甚至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也開始運用社區建設的方法解決社會發展進程中出現的問題。例如,20世紀70年代,麵對工業化高速起飛,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高,但人際關係日漸阻隔,社會分層更加斷裂的矛盾,以及不同階層人們之間可能發生的愈加劇烈的社會衝突,港英政府提出了社區建設計劃,同樣取得了較好的成效。雖然有學者認為北宋思想家張載提出的“民胞物與”思想,較為係統地提出了社區建設的思想,並認為我國古代社區建設的主要內容有:以儒家道德主義為特征的社區文化建設、以宗族家族自治為核心的社區組織、以族群互助互濟為內容的社區福利,但一般認為在我國大陸地區,現代意義上的社區建設也是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後,為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而逐漸開展的。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政府職能轉換,企業社會職能剝離,特別是“小政府、大社會”觀念的日漸盛行,越來越多的“單位人”離開所在單位變為“社區人”;大量與社區居民相關的公益性事務,特別是麵向社區居民的社會福利服務與社會救助服務,政府開始“不管”,而企業已經“剝離”,故隻能在社區解決,也隻能靠社區來解決。近年來,社區居民的服務需求日趨個性化、多元化,社區的“兜底”功能日趨明顯,社區服務逐漸成為滿足社區居民個性需求,改善社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社區居民生命質量的重要產業,社區管理逐漸成為推進社會控製,完善社會規範,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方式,社會福利企業與非盈利社會組織大量湧現,社會經濟的觀點與思想也見諸報端,社區建設開始成為中國社會必須麵對的重要課題。事實上,早在1995年,“積極發展社區服務,充實社會服務設施,方便人民生活”,就已成為社區發展的指導思想中國勞動保障新聞網強化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至關重要。

雖然我國現代意義上的社區建設是從城市開始的,特別是在國務院辦公廳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專門轉發民政部《關於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後,許多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一度將社區建設等同於城市社區建設,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由於黨中央和國務院對“三農”問題的重視,農村經濟和農業經濟迅速發展,徹底改變了傳統農村的固有模式,形成了一個個現代化的新農村。尤其是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位於城市邊緣地帶的許多農村地區自主不自主地融入城市化的浪潮中,其經濟結構、治理結構、村民就業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文化需求等發展到了城鎮水平或接近城鎮水平的程度,甚至有的農村地區因為被強製性地劃入了城市建設的規劃區域內,農民的土地被大量征用,由此導致城市邊緣農村中城市特質大量增加,越來越多的傳統意義上的行政村逐步納入社區管理體係。

以北京市朝陽區為例,由於城市化的加劇,大量農村地區的鄉政府也改成了介於城鄉之間的地區辦事處。即使是一些出現逆向城市化的農村地區,雖然農村農民不再願意成為城市市民,但同樣希望農村地區實現城市社區化,希望在農村地區開展城市社區服務,希望城市特質在農村地區的增加和普及,以滿足自己在農村地區享受現代城市生活的要求。以北京市為例,2007年北京市首家農村社區馬駒橋鎮小周易農村社區服務站舉行揭牌儀式北京市首家農村社區馬駒橋鎮小周易農村社區服務站舉行揭牌儀式。北京市農村地區城市社區化實踐大量湧現,特別是隨著北京市2009年起農村社區服務站建設力度的加大,至2010年已經新建205個社區服務站北京民政局長:社區服務站五年內城鄉全覆蓋,其中朝陽區農村地區已建成141個社區,154個行政村中有45個被納入社區管理中共朝陽區農委朝陽區農村地區社會工作人才發展規劃。

2011年,僅順義區就新建205個農村社區服務站,建成以後,順義區全區農村社區服務站總數將達到320個,基本實現了農村社區建設全覆蓋順義今年新建205個農村社區服務站。2009年,為擴大農村社區建設的覆蓋麵和受益麵,民政部在全國啟動了“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創建活動,確立了江蘇省海門市、江蘇省張家港市等7個縣(市、區)為首批“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示範單位”,並號召全國各地農村積極參與社區創建活動,以便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從農村社區建設中受益。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實現農村村民社區居民化,不但已經成為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更是時代對我們的必然要求。

麵對這種發展趨勢,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完善民主管理製度,把城鄉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與此相適應,在我國的法規政策層麵上,自從2003年10月《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提出開展“農村社區服務”、農村“社區保障”,實現“城鄉社區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要求後,特別是隨著《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完整地提出“農村社區建設”概念,以及《民政部關於印發〈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縣(市、區)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民政部關於進一步推進和諧社區建設工作的意見》等政策性文件的出台,我國的社區建設逐漸由城市社區建設演變為城鄉社區建設,農村社區建設已經成為社區建設中的應有之義。與此一致的是,全國各地紛紛將農村社區建設作為社區建設實務的重要內容,其中《中共北京市委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全麵推進社會建設的意見》更是明確提出,要“紮實推進社區規範化建設和村莊社區化管理”,“逐步實現城鄉社區建設一體化”,並要求“總結推廣村莊社區化管理經驗,加快推進村莊社區化管理步伐,健全村莊社區化服務管理體係”。

《中共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也提出,要“加快基礎設施向農村社區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社區覆蓋,現代文明向農村社區輻射,逐步實現城鄉互動、整體推進”。山東、青海、天津、四川、陝西、廣西、河北、甘肅、吉林、海南、安徽、浙江、廣東、遼寧等省市也先後頒發了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地方性法規或政策文件,確定社區建設同時包括城市社區建設和農村社區建設。北京市還以海澱區、通州區、密雲縣等3個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區為試點,探索符合北京市實際的農村社區建設模式。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社區服務體係建設規劃(2011—2015年)》提出,要繼續開展農村社區服務試點,加強資源整合,推進農村社區綜合性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將就業、社會保障、衛生、計劃生育、文化、體育、社會治安等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重點發展麵向農村老年人、病殘人員、婦女及未成年人等群體的照料、幫扶等服務,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把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和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能力建設與農村社區建設結合起來。

關於社區建設,國外主要有3種不同的觀點。一是認為社區建設是一個滿足需要,實現目標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社區明確和擬定社區本身與社區居民的需要和發展目標,發現與整合所需要的資源,並運用資源采取行動,去滿足需要和實現目標。二是認為社區建設是一種社會工作方法。通過這種方法社區可以合理配置資源,協助社區居民解決問題,培養社區居民參與、自決及合作的素質與能力,從而實現社區居民的利益最大化和社區的和諧發展。三是認為社區建設是一種社會整合和控製的途徑。通過這種途徑社區組織社區居民,采取集體行動,控製及影響社區的一切程序、計劃、決定及有關政策,確保社區居民接受和遵守社區秩序,實現社區的共同利益,促進社區居民的共同發展。雖然觀點不同,但他們的共同點是:在滿足社區本身和社區居民需求的前提下,通過社區能力建設培養社區成員的社區意識和社區居民自治、互助的能力,鼓勵社區居民整合資源,解決社區內的各種問題,促進社區居民廣泛參與社區服務與社區管理,提高社區居民的綜合素質和生活質量國外社區建設的基本情況,促進社區的和諧發展,推動社會的良性運行。一個成熟的社區,根據費林(Fellin)的觀點,應該能夠廣泛地回應成員的需要,解決社區居民遇到的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