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社區建設與社區社會工作(2)(3 / 3)

充分運用和發揮黨的基層組織體係和工作體係的積極作用,這是發展本土專業社會工作的特色所在,也是優勢所在。這就要求在發展本土專業社會工作,推進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過程中,必須將專業社會工作的方法技巧、國際通則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與黨的群眾工作相結合,將專業社會工作納入社會管理製度和基層組織工作體係,堅持黨的領導、政府主導、突出重點、立足基層、中國特色原則,形成符合中國國情,體現時代精神,適應社會需要的專業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模式。

社會工作的內容涉及眾多領域,聯合國社會委員會曾經總結過社會工作的領域:調解勞資關係,進行職業介紹和職業輔導,實施社會安全和社會保障,倡導合作事業,進行社會教育,舉辦兒童福利、開展心理衛生和精神衛生服務、公共衛生服務、傷殘重建,參與住宅規劃,進行公共救助,實行老年救助,推進城鄉建設,推進社會運動,從事社會福利行政,開展社會工作教育。

同樣,我國對社會工作的服務領域有不同的理解,例如民政部、原人事部《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暫行規定》規定我國社會工作的服務領域主要有“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社會慈善、殘障康複、優撫安置、衛生服務、青少年服務、司法矯治等”;社會工作藍皮書《中國社會工作發展報告(1988—2008)》認為社會工作的服務領域應該包括老年社會工作、殘疾人社會工作、兒童青少年社會工作、婦女社會工作、家庭社會工作、學校社會工作、社區社會工作、醫務社會工作、精神健康社會工作、矯正社會工作、戒毒社會工作、企業社會工作、農村社會工作、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建設、就業服務領域社會工作、社會救助領域社會工作、減災救災領域社會工作、優撫安置工作、城市流浪乞討救助管理、慈善事業發展和促進社會公益事業(含誌願者服務)發展工作等,即認為社會工作不僅僅局限於在“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社會慈善、殘障康複、優撫安置、衛生服務、青少年服務、司法矯治等社會服務機構”中的專業社會工作,還應包括現實生活中除專業社會工作外大量客觀存在的實際社會工作,例如家庭服務、老年人服務、學校工作、就業服務、心理健康服務、鄉村社區發展、軍隊工作、社會保險服務等領域的社會工作,以及基層自治組織根據村民或居民的意願要求組織開展的以自我服務為核心的社會工作,及其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方麵所做的社會工作。上海市在作為試點推進社會工作時也強調多領域推進,即從社會工作起步階段就堅持“大社工”的推進理念,將社會工作的服務領域涵蓋到民政、司法、教育、衛生、人口計生、勞動和社會保障、宗教民族以及工、青、婦、企業等多個領域。也有領導認為我國社會工作的範圍涵蓋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區建設、減災救災、慈善事業、優撫安置、扶貧開發、就業服務、教育輔導、衛生服務、司法矯正、人民調解、人口計生、信訪調處等領域中國社會工作協會理論部民政部副部長薑力在“民族地區社會工作與社會建設論壇”上的講話。

《關於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則將“社會工作”的服務領域界定為“社會福利、社會救助、慈善事業、社區建設、婚姻家庭、精神衛生、殘障康複、教育輔導、就業援助、職工幫扶、犯罪預防、禁毒戒毒、司法矯治、人口計生、應急處置等”。無論對社會工作的服務領域做何種表述,我國發展社會工作的目的都是解決社會問題,應對社會風險,滿足社會需求,促進社會和諧,推動社會發展。

發展本土社會工作必須堅持專業化、職業化、法製化、行業化。堅持專業化就是通過專業教育和專業培訓確保社會工作者和社會工作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和專業能力。雖然我國目前已經有200多所高等院校開設了社會工作專業,每年畢業的社會工作專業學生也已經超過一萬人,但是,這不但與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要求有很大的距離,與目前在職在崗的總數大約為100萬人的實際社會工作人員的數量相比也是非常少的。在缺口很大的情況下,要推進我國的社會工作,就必須依靠在職在崗的社會工作從業人員。作為合格的社會工作者,除了應該具備溝通交往技能、組織協調技能、社會調查技能等實際社會工作技能和中英文表達寫作、計算機操作等基礎技能外,還必須掌握專業社會工作方法,包括小組社會工作、個案社會工作、社區社會工作等直接工作方法和社會工作行政、社會工作政策等間接工作方法;必須掌握社會工作專業理論和相關學科的理論,例如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等學科的相關理論;必須熟悉相關社會工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以及分布於大量法律、法規和政策中關於社會工作的條文和規定。

為此,必須盡快形成和完善係統的本土社會工作理論,培養本土社會工作專業教師和高層次的教學研究人員,編寫本土社會工作教材,建設本土社會工作專業實訓基地,完善本土社會工作實訓環節、工作過程和工作模式。堅持職業化就是通過明確和設立社會工作專門崗位確保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能夠從事社會工作職業。與發達國家和發達地區相比,我國社會工作專門崗位設置較少,社會工作者的經濟收入、社會地位和職業聲望比較低。例如,在我國香港,社會工作專業的畢業生一般要比其他專業畢業生的收入高出20%左右,並具有很高的職業聲望和社會地位,被譽為“社會工程師”;而在內地,不算律師、會計師等職業,即使與一般職業相比,社會工作者的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也不高,職業聲望更低,導致社會工作職業對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吸引力不強,因此畢業生對口就業率相對較低,在許多學校,社會工作專業的畢業生的對口就業率不到10%。

為了改變這種現狀,要改善社會工作者的職業待遇,確立社會工作者的社會地位,提高社會工作者的職業聲望,使社會工作成為受人尊重、人人羨慕的職業,讓接受過專業社會工作教育的人員能夠積極進入社會工作崗位,從事社會工作職業。堅持法製化就是通過立法和執法確保社會工作和社會工作者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國際社會工作的發展經驗和我國教師、醫師、律師、會計師等職業的發展曆程證明,社會工作及其人才隊伍建設要得到長足穩定的發展,就必須進行社會工作專門立法,因為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是確立社會工作職業地位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針對我國社會工作和社會工作者存在法律空白,而社會工作和社會工作者在我國長期客觀存在,以及我國社會工作的職業化要求越來越需要係統的專門法律來引導、規範和保障的現狀,首先要製定、頒布和實施我國的社會工作法律法規,使社會工作和社會工作者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製定、頒布和實施社會工作法律法規,不但有利於我國社會工作事業的健康發展,也將進一步促進我國社會工作的法製化和規範化。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政府在建立健全社會工作法製化建設過程中要承擔主導作用,但是,為了配合國家的社會工作立法工作,社會工作者、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者和研究者在進行專業服務和專業教育的同時,也要進行大量社會工作研究,為國家社會工作立法提供可靠、翔實的依據。堅持行業化就是確保社會工作在專業化、職業化和法製化的基礎上成為一個獨立的以非營利為特征,強調專業服務的行業,社會工作從業人員成為獨立的行業人員。為此,必須成立社會工作行業協會,製定社會工作行業規範,提高社會工作專業水平和服務質量,推進社會工作職業發展,保障社會工作人才合法利益,加強社會工作行業自律,促進專業社會工作事業發展,使社會工作真正成為一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