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我國現階段的社區社會工作與社區建設具有基本一致的目標、相同的社會背景和工作特點,兩者的相互配合、互相促進將共同推動我國社區的健康發展,共同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區作出貢獻,為此,必須立足社區實際,加強製度建設,提升服務能力,強化實踐效果,建立黨委政府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民政部門(社會工作部門)具體負責,有關部門積極配合,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社區社會工作管理體製,健全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聯動,社區工作者、社區社會工作者、社區誌願者聯動的社會工作運行機製,建立社會工作服務和管理,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的實務、評估、考核、監督等基層社會工作評價機製,從而形成一套以社區為平台,社區機構為依托,政府資源為主導,社區社會資源為補充的基層社會工作製度體係,充分發揮基層社會工作在加強社會服務,創新社會管理,優化公共服務,促進社會穩定和諧中的重要基礎作用。由於傳統的社區工作更強調社區管理中的社區社會控製和社會穩定功能,結合我國當前社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社區社會工作更強調以服務為特征和重點的社區服務功能、社區社會保障功能、社區資源合理配置功能、促進人的發展功。當前,農村社區社會工作在應對“三農”問題中還具備以下功能:解決社會問題,恢複農村地區社會功能的功能,特別是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社會支持、社會發展功能;預防農村地區發生社會問題的功能(一是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出預警,提高農民應對現實問題的能力;二是強化社會支持網絡建設,健全社會福利製度,幫助農民建立社會支持網絡,提升他們應對危機的能力);配置社會資源,協調農村社會關係的功能(一是配置農村社區社會工作本身的資源,通過機構設置、人員配備、社會政策製定、社會服務計劃實施等一整套健全、完善的社會服務機製,調節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個人與社會、群體與群體、群體與社會間的關係;二是調節社會資源的分配,增強個人獲得社會資源的公平機會,並使社會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既幫助弱勢群體克服困難,又促進農村社區的整體發展);增進農民社會福利的功能;促進農民潛能提升的功能;促進農村社區可持續協調發展的功能。
社區社會工作在國外也叫“社區睦鄰運動”、“社區發展工作”、“社區福利工作”及“社區組織工作”等。例如目前英國就叫“社區工作”,美國叫“社區組織”,加拿大叫“社區社會服務”。在我國,香港叫“社區工作”或“社區發展”,台灣叫“社區組織”。其主要宗旨是教育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社區治理,借助政府和社區的一切資源,在社區內建立各種各樣的互助合作和互相關懷的社區服務關係,自覺維護自己的各種合法權益和社會公益,努力促進和實現社會公平。社區社會工作的目的是培養和增強社區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減少他們對社區的疏離感,通過社區居民對社區管理工作的積極參與,加強社區整合和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國外社區社會工作起源於英國的慈善服務、社區服務以及社區睦鄰運動。社區睦鄰運動具有鮮明的社區社會工作色彩,所關注的不再是單獨的針對個別居民的服務項目,而更關注整個社區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其方法是讓社區社會工作者廣泛、深入地參與社區生活,盡量調動並利用社區內的各種社會資源,組織和教育社區居民改善自己的環境,培養社區居民的自助與互助精神,提升他們滿足需求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社區睦鄰運動雖然發起於英國,但在美國的影響較大,開展也最為廣泛,並演變為社區發展工作。美國社區發展工作起源於19世紀,第一個社區睦鄰中心建於1886年,1914年頒布了史密斯法案(Smith LeverAct);同時,為了配合當時美國社會關注的失業農民以及其他農民生活困境,應對農村危機和農村各種問題,美國政府開展了農村社區發展工作。1920年開設鄉村俱樂部,注意改善鄉村居民福利。通過美國社會工作者運用專業知識和方法開展的各種服務行動,發揮了社會工作幫助農民群體改善處境,解決農村社會問題,並促進城市和鄉村更加協調發展的功能國外的農村社會工作。到1937年,美國已建立300多個類似的社區服務中心,歐洲大部分國家也相繼開展了社區睦鄰運動。1950年美國社區發展工作正式製度化,在全國各地普遍開展。社區睦鄰運動的開展目的是,盡可能在社區基礎上改善社區居民的生活條件,解決貧困問題。
1950年以後,由於聯合國的推動,不但歐美發達國家,位於亞非拉的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也開始重視社區福利計劃和社區發展計劃。到1960年,美國的社區發展計劃進入了黃金時期。幾乎在同一時期,英國政府也將社區社會工作作為福利國家製度的一種必要補充,法國則開始推動與美國相近的鄉村(Animation-Rurale)社區發展計劃。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香港地區的社區社會工作主要集中在鄰舍層麵社區發展計劃和社區中心,我國台灣地區的社區社會工作也從“基層民生建設”變成“社會福利社區化”。在當代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農村社會工作也獲得了發展,社會工作在農村領域繼續扮演著活躍的角色,甚至更加突出。當然,由於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本土的農村社會工作的探索與實踐,往往展現出鮮明的文化特色,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說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注重鄉村和農民社會工作傳統,既明顯不同於英美國家所代表的個人主義和功能主義,也與社會主義國家重集體福利製度安排的結構取向和革命模式有所不同。即使另一些更強調與發達國家的發展援助活動相聯係的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項目實踐,同樣由於具體目標和所依據的理論的不同形成了基於參與式發展、能力建設、增權、文化保護、生態保護等不同視角的農村社會工作模式國外的農村社會工作。
雖然有著這些區別,但從總體上看,社區社會工作從最初的為貧困者提供服務發展到為社會發展提供服務,從最初的關注貧困人員問題發展到關注全民福利,社區社會工作由最初的樸素社區自治性事務發展到成為專門解決各種各樣社區問題的一種製度或方法,由最初的自願慈善服務發展到職業化和專業化的社會工作。由於社區社會工作的影響日漸深入,社區社會工作開始成為各國學者探討的重要領域。以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特定事件為背景形成的帶有地區特點的社區社會工作實務模式大量出現,例如澳大利亞社區社會工作模式,新加坡社區社會工作模式,以及我國的香港社區社會工作模式、台灣社區社會工作模式、台灣“九二一”大地震災後社區重建模式。我國內地也開始形成具有地區特點的社區社會工作實務模式,例如上海社區社會工作模式、深圳社區社會工作模式、江西萬載社區社會工作模式、北京社區社會工作模式等。由於我國專業社區社會工作的發展曆史相對較短,主要依據的是傳統的方法和模式,工作方法和技巧也比較簡單,因此專業化程度比較低。
作為一種保護性社會製度安排,社區社會工作是社會安全閥製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目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宗旨的社會轉型環境下,同樣迫切需要社區社會工作這種保護性社會製度。但是我國的社區社會工作的指導思想與西方國家是不完全相同的,西方國家主要是從精神分析主義、實證主義、實用主義等多元理論視角來審視和解決社區問題的,而我國則以馬克思主義作為認知社區、解決問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由於社區社會工作的對象最初是城市社區,隨著社會的發展,社區社會工作逐漸從城市社區擴展到農村地區。具體到我國,在發達城市,例如深圳、廣州、上海、北京等,社區社會工作目前已經開始步入正軌,並發揮實效;而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社區社會工作雖然已經成為新形勢下農村穩定發展的迫切要求,但專業社區社會工作大多剛剛起步。所謂農村社區社會工作,是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社區社會工作者以農村社區為空間範圍,以農村社區居民為服務對象,堅持助人自助的宗旨,充分調動農村社區資源,積極解決農村和農民問題,減少農村社區社會衝突,促進農村社區的穩定與發展的職業活動。麵對廣大農村的社區社會工作依然處於被忽視的狀態,傳統的家庭保障模式已經無法應對農村出現的新問題、新需求的現實,必須高度重視社區社會工作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積極結合農村社區的實際,發現和解決問題,滿足農村居民的需求,促進農村的穩定與發展,提升農村社區的發展水平。這首先是因為我國尚未建立統一的公共服務與管理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