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政府主導的農村社會保障主要是特困戶救濟、災害救濟和農村五保戶製度,保障範圍很窄,不能惠及全體農村居民;社會保障仍以居民的家庭保障為主,保障能力較弱,無法保證服務對象在麵對意外時維持正常生活水平;養老保障、最低生活保障體係尚不健全,保障製度不夠完善,往往無法提供及時和規範的保障待遇。
農村社區社會工作者積極為農村社區提供專業農村社區管理與服務,完善農村社會保障製度,不但可以幫助農村的年輕人解決後顧之憂,使他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新農村建設,也可以通過提供各種福利服務,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其次是因為農村貧富差距的拉大阻礙新農村建設,造成農村居民群體的階層斷裂,不利於農村社區的穩定,而農村社區社會工作者可以為服務對象提供諸如政策谘詢、資源爭取等方麵的工作,推進農村地區的社會公平和合理分配。再次是因為農村社區教育相對滯後,迫切需要農村社區社會工作者積極開展農村社區教育,提供適合農民的精神產品、娛樂設施和活動,提高農民的素質和技術水平,滿足農村居民能力建設的發展要求。最後是因為農村社區基層組織與農民群眾的關係有待改善,不但需要借助農村基層社區社會工作者為農民提供專業的政策法規谘詢服務和心理疏導,更希望他們成為農村社區基層組織與農民群眾之間的中介,充分發揮他們的橋梁紐帶作用,改善、維護和促進雙方的和諧關係。
雖然不同的學者對社區社會工作的主要內容有不同的看法,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實踐內容也有差異。例如加拿大的社區社會工作服務涉及物質支援、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麵,具體包括兒童照料服務、青少年成長與發展服務、成年人綜合服務、移民服務、社區醫療服務、社區治安服務、社區組織與誌願服務等。在加拿大馬尼托巴省,社區社會工作的主要內容有:兒童和家庭服務、兒童日間照顧、兒童特殊服務、精神健康服務、就業和收入援助、家庭護理、住房救助等。而我國香港地區的社區社會工作者主要集中在鄰居層麵社區發展計劃和社區中心,社區社會工作主要內容是鼓勵市民參與公共事務,協力解決社區問題,促進個人間的社會關係,提高社會責任感,加強社區凝聚力,改善社區素質,將香港建成一個“人人互相關懷,互相照顧”的城市。即使是在同一個國家,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等其他情況的出現,社區社會工作的內容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例如在英國,作為一個傳統的高福利國家,隨著老齡化問題的加深,社區照顧逐漸成為社區社會工作的重要內容,並通過長期的實踐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效。根據資料顯示,目前英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已超過1000萬人,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8%;75歲以上的老年人亦有370萬人。英國人的平均壽命,男性已增至71歲,女性更是增至77歲。
如今英國已出現了一些“老年人城市”,如貝克斯希爾、海斯汀、伊斯特邦等,這些度假城市中老齡人口已占總人口的20%~50%。麵對日益龐大的老年人群,英國政府逐漸將養老問題納入社區,對老年人采取社區照顧的工作模式,動員社區中的各類人士開展合作,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照顧,以求在社區環境中滿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素質。社區照顧是英國政府推行社會服務的一項內容,也是英國政府在福利國家政策變化下倡導的一種社會工作模式英國的社區照顧: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目前,社區照顧被廣泛應用於英國社會服務的各個領域,成為英國社區社會工作的重要內容。英國有關社區照顧的法令明確指出,要在社區內向老年人提供服務和供養,以便使他們盡可能過上獨立的生活。其目標是在他們自己的家庭或“像家庭似的”環境中得到日常幫助和專業服務。
在英國,社區照顧實際上包含“社區照顧”和“社區內的照顧”兩種形式。其中“社區照顧”就是由家人、朋友、鄰居及社會工作者、社區誌願者提供的照顧,如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各種家政服務,這樣老年人便不用脫離他們所熟悉的社區,就能過正常人的生活;“社區內的照顧”就是運用社區資源,在社區內由專業工作人員進行的照顧,如利用社區中的各種服務設施,對孤寡老人以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進行開放式的院舍照顧,老年人可以隨時走出院舍,進入他生活的社區。英國社區照顧的主要形式包括:①生活照料(含飲食起居的照顧、打掃衛生、代為購物等)。生活照料又分為居家服務、家庭照顧、老年人公寓、托老所等4種形式,其中居家服務,是向居住在自己家中,有部分生活能力,但又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一種服務,具體包括上門送飯、做飯、打掃居室、洗衣、洗澡、理發、購物、陪同上醫院等形式;家庭照顧是對生活不能自理、臥病在床的老年人,在家接受親屬全方位照顧的形式;老年人公寓是向社區內有生活自理能力,但身邊無人照顧的老年夫婦或單身老年人提供公寓集體居住的一種照顧方式;托老所包括暫托所和老年人院。暫托所是由工作人員向因家人臨時外出或度假而無人照料的老年人提供的代為照顧的方式,時間短的可以是幾小時或幾天,長的一般為兩周以上但不超過一個月;而對那些生活不能自理,又無人照顧的老年人則送入老年人院。②物質支援(含提供食物,安裝設施,減免稅收等)。③心理支持(含治病,護理,傳授養生之道等)。④整體關懷(含改善生活環境,發動周圍資源予以支持等)。
在我國內地的不同地區和不同機構,社區社會工作的實踐內容也有區別。例如,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將社區社會工作案例分為青少年社區工作案例、老年社區工作案例、助殘幫困社區工作案例、災後社區工作案例以及其他社區工作案例。
在社區社會工作實務建設方麵,中國社會工作協會融專業社區社會工作於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通過開展鄰居節,加強社區文化建設,營造溫馨的社區大家庭氛圍,培育“友善親和、夫愛互助、和睦相處、文明和諧”的公德意識,並通過論壇、表彰、專家論證會等多種形式在全國推廣。如今鄰居節成為中國社區社會工作在基層最具影響力的創新型實務平台,特別是部分社區結合傳統節日文化開展鄰居節,部分社區發動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友人參加鄰居節,大大增加了社區鄰居節的影響自2009年以來,在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社區發展研究所的指導下,北京市東城區景山街道、交道口街道、朝陽門街道,西城區什刹海街道、新街口街道,朝陽區望京街道、亞運村街道、酒仙橋街道等,利用傳統節日、鄰居節等形式開展社區社會工作,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過大力推行和諧社區創建活動——睦鄰點,重建“熟悉人”社會,打造社區共治的居民參與平台,創造自下而上建構社區共同體的新經驗;通過推廣樓門黨建和樓長製度,召開中國社區樓門建設高層論壇,優化基層黨組織設置形式,推進社區黨支部樓門化工作,打造樓門文化品牌,發動黨員帶頭做好治安管理、衛生維護、困難幫扶等社區公益性服務;通過推廣“小區總理”,組織實施全國模範“小巷總理”評選活動,表彰全國社區建設中的先進基層工作者,弘揚紮根基層、衷心為民、開拓創新、勇於奉獻的社區服務精神:通過推動和諧社區建設,促進全國和諧社區的創建活動,並通過這些實務工作的開展,充分發揮社區社會工作在和諧社區建設中的獨特作用,推動和諧社區建設向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