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社區建設與社區社會工作(4)(3 / 3)

又如,寧波市海曙區2009年建立的73個社區社會工作示範崗主要承擔婚姻家庭服務、社會救助服務、青少年服務、老年人服務以及外來人員服務等5項工作內容,但也結合社區居民實際需求開展服務,努力爭取讓更多居民享受到“點菜式”專業服務湯碧琴,許玉芬海曙建立73個社區社會工作示範崗。再如,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立足基層,依托社會實踐基地,紮實開展社會福利、慈善救助、扶老助殘、青少年服務等多項社會工作實務。隨著社區建設的深入,他們的服務對象從兒童青少年、老年人等特定群體,擴大到農民集中安置區居民群體;服務形式由最初的居民到社區服務中心接受服務,延伸擴展到社會工作者主動上門服務;服務內容也擴展到根據服務對象需求,增加心理谘詢、心理疏導等服務溫江黨建區民政局四舉措推動社區社會工作發展。

截至目前,我國學術界基本認同的社區社會工作的主要內容有:

①社區服務,包括麵向社區各類弱勢人群的多種福利服務,例如為社區老年人提供的福利服務、為社區殘疾人提供的福利服務、為社區優撫對象提供的福利服務、為社區兒童/青少年提供的福利服務、為社區貧困者提供的福利服務、為社區外來經商務工人員提供的福利服務等;麵向社區普通居民群眾的便民利民服務,例如社區居民生活服務、社區居民家務勞動服務等;麵向全體社區居民的公益性服務,例如社區居民文藝活動服務,社區居民體育活動服務等。

②社區就業和再就業服務,包括為社區居民開發社區就業崗位,鼓勵社區居民多種形式就業;向社區居民宣傳和執行落實再就業優惠政策;為社區居民開展社區就業服務和就業培訓,例如開展就業服務工作,開展就業培訓等;解決社區下崗和失業人員的社會保險接續等實際困難。

③社區救助,包括城市社會救助製度,主要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即國家和社會根據法律法規對城市貧困人口提供物質幫助的一種社會保障製度,目前主要體現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上;農村社會救助製度,即國家和社會根據法律法規對農村貧困人口,特別是農村“五保戶”提供物質幫助的一種社會保障製度,主要有農村五保供養工作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自然災害救助製度,即國家和社會根據法律法規對遭受自然災害救助人口提供物質幫助的一種社會保障製度;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製度,即國家和社會根據法律法規對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提供物質幫助的一種社會保障製度;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救助製度,即國家和社會根據法律法規對家庭收入、住房狀況等符合市、縣人民政府規定條件的家庭提供物質幫助的一種社會保障製度,主要是廉租住房製度。

④社區治安和社區矯正,包括法製宣傳教育工作;協助公安機關開展工作,例如群防群治的工作,保護案發現場,提供破案線索,依法對被管製、剝奪政治權利、緩刑、假釋、監外執行、保外就醫的刑事處罰人員和監視居住的被告人進行監督、管理和矯正,對有違法犯罪行為的人在社區進行幫助教育等,幫助他們改變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協助有關部門加強對外來人口的管理;向政府及公安機關反映社區治安動態,以及對社區治安管理工作的意見、要求和建議。

⑤人民調解,包括調解發生在公民與公民、公民與法人、其他社會組織之間涉及民事權利義務爭議的各種糾紛,例如發生在家庭成員、鄰裏、同事、居民、村民之間,因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或者發生爭議而引起的糾紛;公民與法人、其他社會組織之間的糾紛;企業職工與所在企業之間,因企業轉製、租賃、兼並、破產、收購、轉讓,或者因企業拖欠職工工資、醫療費等發生的糾紛;城市居民與城市市政管理組織、施工單位、企業事業單位等因城市街道市政建設,危房改造等引發的糾紛等。

⑥社區衛生,包括社區疾病預防與康複工作,例如艾滋病等疾病的社區預防工作,職業病的社區康複工作等;社區精神健康工作,例如為社區普通人群提供心理谘詢,普及精神衛生知識,開展社區康複治療,促使他們早日回歸社會,維護精神殘疾者的合法權益,爭取社會支持,廣泛開展健康宣傳活動,減少社會歧視等;社區環境衛生,例如社區環境改造、社區環境衛生、社區環境宣傳教育工作等。

⑦社區教育,包括補償式教育,即通過社區教育課程及其有係統的教育培訓活動補償社區居民沒有接受的正規教育的知識空間;控製式教育,即通過一些宣傳教育活動,重點控製不遵守社會公德和公共秩序的行為;發展式教育,即鼓勵和支持社區居民的全麵發展,重點挖掘社區居民在知識、行為、態度和價值觀念等方麵的個人潛能和積極性,協助社區居民體察社會,發現政策、製度的不完善之處,並聚集個人和集體的力量,改善社區,創造平等和諧的社區。此外,還包括家庭生活教育、公民教育、成人教育、健康教育等。

在社區社會工作實務界,根據我們2011年6—8月在北京市的調查,政府民政部門、黨委社會工作委員會(政府社會建設工作辦公室)等主管單位幹部認為社區社會工作的主要內容有社區管理與服務、社會福利、老年人服務、殘疾人權益服務、司法矯正及法律援助、就業服務等,社區工作者認為社區社會工作的主要內容有社區管理與服務、社會福利、社會救助、青少年事務、老年人服務、婦女權益維護、殘疾人權益服務、司法矯正及法律援助、家庭生活服務等,而社會工作專業教師則認為社區社會工作的主要內容有社區管理與服務、老年人服務、婦女權益維護、殘疾人權益服務、社會福利、社會救助、慈善事業、扶貧服務、司法矯正及法律援助、醫療衛生康複服務等。綜合主管單位幹部、社區工作者和專業教師的觀點,目前首都社區社會工作的主要內容是:社區管理與服務、社會福利、老年人服務、殘疾人權益服務、司法矯正及法律援助等。

當然,在強調社區服務時同樣強調社區管理,這是由首都的政治特色決定的。強調社會福利而不是社會救助,是由首都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鑒於目前中國農村社區發展的現狀,農村社區社會工作者可以介入的工作領域有:與政府和農民同時建立夥伴關係,作為政府與農民的關係中介人和利益協調人;進行廣泛的農村調查,通過專業優勢與獨特的理論與方法,推動農民及其組織的社會參與積極性,促進農民發揮他們的智慧和力量,增強他們對農村發展的信心;整合各種資源,協助農民成立各種組織與專業協會,為各種農民協會或專業技術協會提供智力服務以及培訓、信息、組織、管理等方麵的服務;對各種類型的農民開展技術培訓,提高他們的自身素養,幫助他們實現自身能力建設;參與新的鄉村建設運動;參與社會中間組織的參與式扶貧開發。需要說明的是,隨著增能理念日趨流行,世界社區社會工作也轉向社區能力建設,特別是社區服務對象的個人能力建設,能力取向工作目標成為社區社會工作的主流趨勢。社區能力建設作為社區及個人的增能過程,強調通過教育、整合等手段,豐富組織資源,積累無形和有形資產,增強社區自我發展的內驅力和能力,從而促進各種社區資源與資產的運用與效益。與個人增能相比,集體增能主要產生於社區居民所獲得的相互責任感。

社區居民通過社區集體行動,可以更好地增強社區聯係、歸屬感和義務感。現階段,中國特色的社區能力建設主要包括加強社區黨組織建設、社區幹部能力建設、社區社會組織與社區居民群眾自身能力建設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