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1—2020年)》的主要建設任務,目前需要大力培養的社會工作人才有社會工作服務人才、社會工作管理人才、社會工作教育與研究人才。在我國,社會工作人才廣泛分布於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的各個領域、各個層次、各個方麵,具有跨部門、跨行業、跨所有製、高度分散的特點。社會工作是一個以價值為本的專業,價值觀是社會工作專業的靈魂。但是我國的社會工作人才在認同社會工作價值觀的同時,也必須遵紀守法,恪守職業道德,遵守社會工作職業守則,必須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立足我國現實國情,自覺接受並內化我國的主流文化,服務並服從於我國的意識形態和指導思想,積極投身我國的社會建設。由於我國社會工作界,特別是社會工作教育界普遍認同,甚至照搬西方國家的社會工作價值觀,尤其應該注意這點。以價值中立為例,在社會工作實踐中,應該強調服務對象的自主決策,但如果完全放任服務對象自主決策,就違背了社會工作者作為合法公民的基本要求,至於要求服務對象放棄經過多年教育形成的價值觀,甚至人生觀和世界觀,顯然是另一種形式的灌輸。
目前,誌願者雖然不是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組成部分,但是社會工作人才的重要來源,也是協助完成社會工作的重要力量,因此,《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強調建設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時專門提出要“建立社會工作人才和誌願者隊伍聯動機製”,以充分發揮誌願者的積極作用。誌願者是一個沒有國界的名稱,英文為“volunteers”,來源於拉丁文“valo”或“velle”,意思是“希望”、“決心”或“渴望”。國外誌願服務起源於19世紀西方國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務。在西方國家,誌願者被認為是在職業之外,不受私人利益,不為任何物質報酬或法律強製驅使,為改進社會,提供福利而付出努力的人們。誌願者服務泛指利用自己的時間、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資源、自己的善心,為鄰居、社區、社會提供非營利、無償、非職業化援助的行為,既包括地方和國家範圍內的誌願者行為,也包括跨越國境的雙邊的和國際的誌願者項目,特別是在西方發達國家解決社會危機中促進社會和諧,以及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通過發展經濟解決貧困的過程中,誌願者服務為社會福利的提高與社會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國內地給誌願者下的定義是:不為物質報酬,基於良知、信念和責任,誌願為社會和他人提供服務和幫助的人。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誌願者有不同的稱謂。例如在我國香港、澳門地區稱為“義工”,在我國台灣地區稱為“誌工”。在聯合國誌願人員組織網頁上,誌願精神被概括為:“是一種在自願的,不計報酬或收入的條件下,參與推動人類發展,促進社會進步和完善社區工作的精神。”可見,誌願者必須是誌願,不為報酬,並且利他,符合人類發展的方向和人類追求的目標,這與社會工作者的價值觀有很大的相似之處。我國目前界定的誌願精神就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這種誌願精神,既傳承了中華民族助人為樂、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又體現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深厚人文底蘊,又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弘揚和實踐誌願精神,不但在抗震救災、扶危濟困進程中,而且在推動社會良性運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過程中,也能夠發揮獨特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廣大居民群眾的社區誌願服務意識不斷增強,社區誌願者服務隊伍不斷壯大。截至2010年12月,我國社區誌願者組織已達289萬個,社區誌願者人數達2900多萬人,其中注冊社區誌願者達5993萬人,參與社區誌願服務活動超過5000多萬人次,服務小時數達1500萬小時。社區誌願者是指服務於社區居民,在社區裏組織起來的誌願人員。社區誌願者遵循的行動宗旨是通過誌願服務,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與完善,提高社區的整體素質,為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全麵進步作出貢獻。根據我國相關的規定,社區誌願者需具備以下條件和素質:長期在中國境內居住;熱心社會公益事業,具有奉獻精神;具有從事社區誌願服務所要求的身體條件和服務能力;品行端正,遵紀守法;承認並遵守中國社區誌願者服務守則。同時,在實務層麵上,社區誌願者還應有較強的責任心;能積極地看待和尊重別人;能耐心傾聽別人的談話;能自然大方地與服務對象交流;具有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客觀清楚地說明和分析問題;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認識,並對自己有所約束;對社會文化方麵的差異有敏銳的洞察力;能遵守保密原則;有豐富的知識(如有關的醫學知識以及哲學、心理學、社會學、政策法律法規知識等),並了解本地區可以為病人或感染者及其家屬提供幫助的有關社會資源(相關的服務、支持機構等)。在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進程中,社會工作人才必須充分發揮誌願者的積極作用。同樣,在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區建設進程中,社區社會工作人才必須充分發揮社區誌願者的積極作用。通過社區社會工作人才的引領,規範社區誌願者招募注冊與管理,可以提升社區誌願者服務水平,豐富社區社會工作人才資源,拓展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範圍,增強社區社會工作服務效果。
目前,我國社區誌願者工作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①社區誌願者工作製度化差,相關的議事規則沒有建立或者不健全,運行效能低。社區居民委員會一般沒有專人負責組織工作,對社區可供使用的誌願者資源以及社區對誌願者服務的需求並不明確,沒有或很少針對這項工作進行專門的宣傳和鼓動。②社區誌願者隊伍及人員的技能水平低,誌願服務內容簡單,形式單調。誌願者良好的服務技能與服務水平,決定著社區誌願服務工作的質量。目前,我國社區誌願者隊伍整體技能水平不高,知識基礎薄弱。造成整體技能水平差的深層次原因主要是,部分地區受形式主義的影響,社區誌願者隊伍建設過分追求數量和速度,致使社區誌願者隊伍建設出現未培訓上崗,人員流失嚴重等問題。另外,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與社區誌願者服務結構單一、水平有限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嚴重製約了社區誌願服務的有效供給。③社區居民參與誌願服務的意識不強。由於相關宣傳工作不到位,社區鄰裏關係日益物質化,現代都市人行為功利性傾向明顯等原因,社區居民不願意主動無償服務社區鄰居,不願意參加社區誌願服務活動。④社區誌願服務的項目領域不寬,可持續發展能力弱。由於誌願者服務組織本身申報項目的能力有限,可依托的項目也不多,加上社區誌願服務組織開展的活動很多都是配合政府的任務要求或配合社會性的大型活動開展的,運動形式明顯,功利色彩濃厚,以社區為本位的日常性活動相對較少,因此服務持續性不長。當然,目前最嚴重的問題在於不少人將社區誌願者從事的社區工作完全等同於社區社會工作,將社區誌願者完全等同於社區社會工作者,這是非常不利於社區社會工作發展的。為此,在推動我國社區誌願者工作時,首先要明確社區社會工作者與社區誌願者的區別,明確其不同的規範和要求;其次,要加強製度化建設,推動社區誌願者工作製度化;再次,要加強社區誌願者隊伍的技能培訓,增強他們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最後,要充分調動社區居民參與誌願服務的積極性,大力弘揚積極為社區居民服務的先進典型和先進事跡。此外,還要拓展社區誌願服務的項目領域,增強社區誌願者隊伍的可持續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