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社會工作人才培養與社區社會工作人才培養(1)(1 / 3)

在推進社區建設過程中,科學發展與社區和諧是內在統一的。沒有科學發展就不會有社區和諧,同樣,沒有社區和諧也就無法實現科學發展。因此,把科學發展觀作為我國社區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既為完善和推廣“以人為本、助人自助”的社區社會工作核心價值理念提供了正確指引,也為加快推進我國的社區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注入了強大動力。培養造就大量的本土社區社會工作人才,建設宏大的本土社區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積極推進和諧社區建設,不但為滿足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各種需要提供了保障,也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基礎。在各種培養方式中,教育是培養社區社會工作人才的最有效途徑,因為隻有教育才能迅速提高專業知識水平,有針對性地培養職業技能,幫助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對社區社會工作人才的教育分為院校專業(學曆)教育、繼續教育和在職培訓等。

第一節社區工作人才培養

大力推進社區建設,提升社區管理水平和社區服務水平,應該有一支與其相適應的社區工作人才隊伍,特別是社區管理人才隊伍和社區服務人才隊伍。通過開展社區工作人才的培養工作,可以使社區工作人員掌握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做好群眾工作和社區工作的方法和技能,增強他們服務社區居民和依法辦事的能力;提高社區工作人員中專業社會工作者的比例,確保社區工作人員的綜合能力與專業素質能夠適應新時期社區管理和社區服務的需要。社區工作人才的培養,是指按照和諧社區建設的要求,教育和訓練專業化和職業化的社區工作人才,包括現有從事社區工作人員的專業培訓和高等院校大學生,特別是社區工作、社會工作專業方向大學生的職業培養,使他們從社區工作人員和高等院校大學生變成合格的社區工作人才。社區工作人才的培養對於提升社區工作水平,夯實基層社區工作,推進和諧社區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重大人才工程”中的“高等院校畢業生基層培養計劃”明確指出,要“通過政府購買工作崗位,實施學費和助學貸款代償,提供創業扶持等方式,引導高等院校畢業生到農村和社區服務、就業和自主創業”。“高等院校畢業生基層培養計劃”鼓勵和支持高等院校通過實施學費和助學貸款代償,以及提供創業扶持等方式,積極開展社區工作人才教育,培養一批整體素質較高,實踐能力較強的專業人才,為社區建設提供優質的人力資源。此後幾年中,隨著大學生社區工作者的出現,大學生開始大量進入社區工作,我國已初步建設了一支符合本土實際的社區工作人才隊伍,特別是在一些發達地區,社區工作人員不但文化程度有較大提高,年齡結構也有所改善,極大地促進了和諧社區建設,對於滿足社區居民需求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以個人名義或者在其他機構從事社區工作的人員的整體素質,也由於高等院校大學生的加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城市專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方麵,2010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和改進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建設工作的意見》,鼓勵高等院校畢業生、複轉軍人等社會優秀人才到社區擔任專職工作人員,鼓勵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在職或退休黨員幹部、社會知名人士以及社區專職工作人員參與社區居民委員會選舉,經過民主選舉擔任社區居民委員會成員,鼓勵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優秀年輕幹部到社區居民委員會幫助工作或建立經常性聯係製度,並準備研究建立新錄用公務員到社區鍛煉製度中新網中央出台意見鼓勵高校畢業生到社區任專職工作。鼓勵高等院校畢業生、複轉軍人等社會優秀人才到社區擔任專職工作人員,這固然是加強和改進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建設工作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培養社區工作人才的重要途徑。例如,根據我們2011年6—8月對北京市兩個典型街道的社區工作者的隨機調查,在接受調查的57名社區工作者中,大專/高職以上學曆的有48名(占84%),30歲以下有19名,50歲以上隻有10名。而在2008年,北京市全市社區工作者中,大專/高職以上學曆的有11259名,隻占全市社區工作者的38%;30歲以下有2491名,占全市社區工作者的8%;50歲以上有9779名,占全市社區工作者的31%。可見,無論是學曆結構,還是年齡結構,社區工作者隊伍素質都有顯著改善。此外,在積極選拔優秀人員參加社區工作的同時,還要積極開展在職社區工作人員的培訓工作,提高其社區工作理論水平和業務素質,推動他們的職業化和專業化進程,並根據社區建設實踐及時豐富培訓內容,努力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適用性。

作為社區建設的重要參與主體,以及黨和政府維護基層穩定的重要支持力量,社區工作人才的培養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按需施教、學以致用的宗旨,在培養理念上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培養方式上堅持改革創新、追求實效,在培養內容上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在培養的組織實施上堅持統一部署、分類管理、分級培養,即能夠根據不同社區的實際及其發展變化、不同社區工作人才培養對象的實際需求及其接受水平開展培訓和教學工作,確保社區工作人才培養能夠理論聯係實際,確保社區工作人才培養對象通過學習能夠學以致用,提升專業素質和職業技能;同時,為了確保培養效果,社區工作人才的培養既要注重專業素質和工作技能的提高,更要注重政治修養和工作態度的培養。為此,社區工作人才培養對象必須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學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精神,學習社會工作專業倫理和價值觀,學習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和工作技能,學習新時期做好群眾工作的實踐經驗或者方法,增強他們堅持黨的領導的信念,使他們能夠做到愛崗敬業、樂於奉獻、一心為民。對於大學生社區工作者,在培養過程中要注重實幹鍛煉和實績考核,要實行基層政府和社區工作機構“雙向培養”,即充分利用社區黨委和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的契機,采取“下派”、“上掛”的雙向培養方式,大膽“下派”大學生社區工作者至社區一線擔任正職幹部,使他們能夠深入基層,統籌協調社區各項事務,全方位提升業務能力,做到服務群眾與自我提高相統一;“上掛”至街道各科室,采取掛職鍛煉跟班學習的方式開展實際工作,積累工作經驗,使他們盡快突破“文職型”職業發展模式,逐步朝著具備管理、協調、溝通,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真正為居民辦實事的“實幹型”人才方向發展。

在培養過程中要加強引導教育,通過組織座談會、經驗交流會和各種業務培訓使大學生社區工作者了解新情況,學習新技能;要以社區工作者博客圈、村官QQ交流群、社區報刊等媒介為平台,交流、探討、研究工作情況,互相學習成功的工作經驗,培養獨立處理事務的能力。在培養過程中要加大培養力度,充分調動大學生社區工作者的積極性,結合社區實際情況大膽培養使用各方麵發展潛力大、工作實績明顯的大學生社區工作者,鼓勵他們競爭街道中層崗位,參加後備幹部推薦和參與公開選拔幹部活動,以此進一步調動大學生社區工作者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用感情,用待遇,用事業留住人才友新街道友新街道積極打造大學生社區工作者人才隊伍。對於以個人名義或者在其他機構從事社區工作的人員,也要通過行業協會和民辦社會工作機構孵化器等形式進行必要的支持、引導和培養,重點扶持和發展為老年人、婦女、兒童、青少年、殘疾人、失業人員、低保對象、扶貧對象、受災群眾、進城務工人員、藥物濫用人員、艾滋病患者等特殊群體提供服務的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例如北京市西城區社會工委通過與西城區公益組織發展中心開展合作,堅持“政府政策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專業團隊管理,政府與公眾監督,社會組織受益”的公益組織孵化模式,在孵化期間為申請孵化的社會組織提供包括免費的場地設備、能力建設、管理谘詢、財務托管、協助注冊、組織評估、籌資中介、信息共享等殼內孵化服務,發掘和培育一批具有創新理念、創新人才、創新資源的社會公益組織,幫助更多的公益創業者實現在公益領域的創業夢想西城恩派公益組織孵化器項目即將開始接受孵化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