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加拿大社會工作的教育形式多種多樣,分為在職培訓、社區學院教育和正規學曆教育。最近10年,加拿大社會工作在職培訓發展迅速,主要向已經具有社會工作教育學曆的在職人員開展培訓。在職培訓的教育計劃通常是由大學教授提供的,但在標準上有別於學院和大學的培養計劃。加拿大社區學院的社會工作教育的學製一般為2年,也有1年和3年的。盡管學製十分靈活,但其開設的課程大多屬於大專層次的正規課程,相當規範。有些學院的課程適應各種層次需要,有成人文化補習、學徒培訓、技術教育、職業教育、大學預科(升學教育)、短期培訓等;其辦學形式多樣化,有全日製、半日製、夜校、遠程教育等。社區學院開設的課程主要是應用性、職業性的課程,範圍極其廣泛。其特色是具有綜合性或多目的性和靈活性,並能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而更新和優化課程結構。社區學院允許學生按照實際情況隨時更改所選修的課程,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傳統課程造成的學生的知識學習和職業培訓之間的矛盾。現在加拿大已形成社會工作學士、碩士、博士係列教育,社會工作者的注冊和認證製度也日趨完善。專業化推動了社會認同,也提高了社會工作者的職業信用和社會聲譽。社會工作專業的本科學生畢業後,或者直接就業,或者繼續讀碩士,學習更加細分的專業課程。社會工作本科生的就業範圍比較廣,多數畢業生傾向於直接服務工作,即為個人、家庭和群體提供麵對麵的服務。碩士生與本科生的區別是,前者更注重專門化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專業性更強。加拿大的社會工作博士學位教育主要培養從事專門的教學或研究工作。
在中國發展社會工作,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既要借鑒國外成功經驗,更要突出中國特色,注意本土文化與製度的傳承與創新。與英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具有自下而上、涵蓋廣泛的傳統社會工作組織架構體係,積累了豐富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群眾工作經驗,這種特色和優勢為我們發展社會工作,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和工作基礎。培養社會工作人才,要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堅持繼承時不忘發展,加強時不忘改進,引進時不照搬,借鑒時不忘本,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和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道路千人計劃網中組部副部長李智勇同誌來濟南調研。實現發展本土社會工作的戰略任務,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加快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升和完善社會服務,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培養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2010年6月頒布的《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把社會工作人才隊伍與黨政人才隊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專業技術人才隊伍、高技能人才隊伍、農村實用人才隊伍並列為6類人才隊伍之一,並明確了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發展目標,即到2015年社會工作人才總量達到200萬人,到2020年社會工作人才總量達到300萬人。
與此相適應,不同地方也提出了不同的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目標。《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推進首善之區社會工作人才發展工程,服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善之區建設,發展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專業化、職業化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到2020年,社會工作人才總量達到8萬人左右,包含社會工作師、助理社會工作師在內的各類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不少於4萬人,高層次社會工作人才達到1000名左右。《廣州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適應構建和諧廣州,建設全省“首善之區”的需要,以加大財政投入,加強教育培訓,完善崗位設置,培育社會組織,推行政府購買服務為手段,學習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加快培養造就一支與廣州市社會管理與服務需要相適應的專業化、職業化、本土化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爭取到2015年登記在冊的社會工作者及社會工作員達到18萬人,到2020年達到3萬人。《長沙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建設目標是適應“和諧長沙”建設需要,以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項目開發為基礎,以中高級社會工作人才為重點,建立一支門類齊全、專業化、職業化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到2015年,全市社會工作人才總量達到13萬人左右;到2020年,達到2萬人左右,其中,中高級社會工作人才11萬人左右。
與《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相比,《首都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廣州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專門提到“社會工作師、助理社會工作師”、“登記在冊的社會工作者”等內容,顯然更強調社會工作人才的專業性導向。以北京市為例,在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要求後,北京市計劃用5~10年的時間,逐步建立起合理的初、中、高級各梯次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推動社會工作人才全麵覆蓋社會工作各個領域,使首都成為國內最適宜社會工作人才成長、創業、工作、生活的地區之一,成為全國社會工作人才集聚度、人才素質和人才效益最高的地區之一。北京市具體的建設目標有:①數量目標:社會工作人才隊伍規模得到壯大,專業社會工作人員數量大幅度增加,社會工作人才總量提高到8萬人,約占全市總人口的4‰,達到國際通行的配比標準;全市參加經常性誌願服務的人數超過500萬人,公眾誌願服務參與率達到20%以上,注冊社會誌願者總數不少於200萬人。②結構目標: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領域結構、區域結構、層次結構、專業結構、功能結構等逐步優化,全市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初級、中級、高級人才的比例保持在100∶15∶2左右,形成以初級人才為主體,中級人才為骨幹,高級人才為引領的適宜結構;社會工作人才實現在社會工作各領域的全覆蓋。③素質目標: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實踐能力顯著增強,以社會工作師、助理社會工作師名義登記注冊的社會工作人員不少於4萬人,比例超過社會工作人才總量的50%;社會工作從業人員中擁有大專以上學曆的比重超過90%;專業社會工作者繼續教育參加率達到90%以上,社會工作人員在職在崗培訓率實現100%。④環境目標:社會工作人才培養體係完善,社會工作人才管理體製、工作機製健全,社會組織對社會工作人才的集聚功能凸顯,社會工作行業管理“樞紐型”組織作用發揮充分,社會工作人才管理和服務的政策、法律、製度框架體係完備,社會工作人才的專業權威基本樹立,職業的社會認可度顯著提高。
自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