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皮膚疾病(九)(1 / 2)

第三十七節扁平苔蘚

(疾病概述)

扁平苔蘚又叫扁平紅苔蘚,中醫病名為“紫癜風”,臨床並不罕見,且近年來發病率有增高趨勢。由於其皮損表現千變萬化,常常被誤診。扁平苔蘚是比較常見的口腔黏膜慢性疾病,可與皮膚扁平苔蘚同時發生,女性多於男性。迄今,本病的病因尚未明了,可能的發病因素有精神神經功能障礙(精神創傷或抑鬱、失眠、多慮等),消化道疾病、慢性肝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糖尿病、免疫缺陷等。此外可能與內分泌功能障礙、局部刺激、病灶感染有關。扁平苔蘚好發於青年及成人。扁平苔蘚的損害可發於任何部位。但總的來講,四肢多於軀幹,四肢屈側多於伸側,尤以腕部屈側、踝部周圍和股內側最易受累。軀幹部損害多位於腰部。麵部亦可受累,但較少見。頭皮發疹時可引起永久性脫發,多呈斑片狀,偶可引起彌漫性脫發。脫發處頭皮萎縮,或有瘢痕形成,與紅斑狼瘡引起的脫發及假性斑禿有些相似。黏膜損害多見於口腔,尤多見於頰黏膜。舌部、齒齦、齶部及咽喉部亦可有類似損害。唇部損害與紅斑狼瘡引起的唇損害極為相似。生殖器部位的黏膜和皮膚也是扁平苔蘚的好發部位。男性多見於龜頭,其次是包皮、陰莖及陰囊;女性多見於大陰唇內側,其次為小陰唇、陰蒂、前庭、陰道及子宮頸。此外,肛門周圍的黏膜也可受累。還有一些少見的黏膜發疹部位,如眼結合膜、鼻黏膜和鼓膜也可受累。內部器官,如食管、直腸、尿道及膀胱等處的黏膜偶爾也會受到侵犯。指、趾甲同樣可以發病,其發病率為2%~10%。甲部扁平苔蘚最多見於拇指,大都有皮膚和黏膜症狀,單純有甲部症狀的罕見,且易誤診。

(主要症狀)扁平苔蘚的病變主要表現在皮膚和黏膜上,少數病例可侵犯指、趾甲以及毛發。它的最典型損害是微高出皮麵的扁平丘疹,小米粒至綠豆大小,呈境界清楚的多角形或圓形。顏色多為紫紅色或紫藍色,亦可為暗紅、紅褐及汙灰色。同一患者的丘疹往往大小一致,密集分布,有的散在分布,有的相互融合成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斑塊。大多數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瘙癢。丘疹融合時皮膚粗糙,丘疹之間可見明顯的皮膚皺紋,狀似“苔蘚”,瘙癢是皮膚損害的特點。口腔黏膜扁平苔蘚的損害最多發生於頰黏膜及前庭溝,特別是磨牙頰溝,舌、唇、齦部亦不少見,齶部亦可發生。其特點是充血發紅的黏膜上有白色條狀、環狀、網狀或斑塊狀病變,有時為散在的珠光白色丘診,有時可出現水皰。病變常呈對稱性發生。患者除感覺病區粗糙不適或吃刺激食物時不適外,無其他自覺症狀。另一種類型的病變是黏膜出現糜爛,糜爛區周圍或其他口腔黏膜上仍有白色丘疹,呈條紋狀損害。這種伴有糜爛的扁平苔蘚,也稱為“糜爛型扁平苔蘚”。此型患自覺症狀明顯,有刺激痛或自發性痛,嚴重時影響進食。發生在舌部會出現舌乳頭萎縮;發生在唇部會出現糜爛、滲出及黏著性鱗屑,極象紅斑狼瘡引起的唇部損害。發生在生殖器部位的扁平苔蘚形態與口腔黏膜的形態相似,會出現燒灼及疼痛感覺。扁平苔蘚侵犯指、趾甲會導致甲部增厚或變薄,甲麵凹凸不平,出現縱溝或脊,甚至出現甲中線處裂縫。一般甲部損害無自覺症狀。由於扁平苔蘚的症狀表現不一,根據其發病情況、皮疹形態與排列特點,臨床將其分為急性泛發性扁平苔蘚、慢性局限性扁平苔蘚、肥厚性扁平苔蘚、線狀扁平苔蘚、環狀扁平苔蘚、萎縮性扁平苔蘚、毛囊性扁平苔蘚、鈍頭性扁平苔蘚、大皰性扁平苔蘚、滴狀扁平苔蘚、紅斑性扁平苔蘚、掌蹠扁平苔蘚、熱帶性扁平苔蘚、孤立性扁平苔蘚、念珠狀紅苔蘚、扁平苔蘚、紅斑狼瘡綜合征以及GrahamLittle綜合征共17型。其共同的典型表現已如上所述,結合組織病理檢查及各型特點,即可確診。

(治療處方)

1.局部治療包括去除局部刺激因素,特別是在充血感染糜爛的區域,磨改牙齒銳利邊緣,修改不良假牙,拔除殘根、殘冠或異位及病變區的阻生牙。對白色條紋或斑塊的角化病變可用0.02%~0.5%維A酸軟膏局部塗布,一日2~3次。對糜爛性病變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軟膏或糜爛麵可貼抗炎解熱鎮痛藥或收斂作用的中藥局部塗布。同時保持口腔清潔,可用1∶5000氯己定溶液含漱。避免進食刺激性食物。嚴重的糜爛病變可有用醋酸潑尼鬆龍或醋酸曲安西龍(去炎鬆)局部注射,一周2次。全身治療可口服維A酸,該藥能抑製過角化的形成。初服劑量為一次5mg,一日2~3次,1周後可增至10mg,一日3次,療程 1~2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