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性傳播疾病(二)(2 / 3)

(3)心血管梅毒:凡心血管梅毒患者,最好住院接受抗梅治療。如有心衰,首先治療心衰,待心功能代償恢複正常後,從小劑量開始注射青黴素,第1天一次10萬IU,一日1次,肌內注射;第2天一次10萬IU,一日2次。第3天一次20萬IU,一日2次;自第4天起按一日肌內注射普魯卡因青黴素80萬IU。連續15天為1個療程,共2個療程。療程間隔為2周。為防止治療時出現吉-海反應,在接受青黴素注射前1天,口服潑尼鬆一次10mg,一日2次,連續3天。

(4)神經梅毒:應住院治療,為避免在接受抗梅毒治療時發生吉海反應,需口服潑尼鬆。方法見心血管梅毒治療項內。青黴素一日1200萬IU靜滴,每隔4h給予200萬IU,連續14天;普魯卡因素黴素,一日120萬IU,肌內注射,同服丙磺舒一次0.5g,一日4次,連續10~14天。必要時合並苄星青黴素240萬IU,一周1次,肌內注射,連續3周。神經梅毒治療後3個月作1次臨床血清學腦脊液檢查,以後每6個月檢查1次直到腦脊液轉為正常,此後每年複查1次,至少3年。如腦脊液有異常需再治療。

(5)妊娠梅毒:普魯卡因青黴素G,一次80萬IU,一日1次,肌內注射,連續10天為1個療程。於妊娠初3個月內,注射1個療程,妊娠末3個月注射1個療程。對青黴素過敏者可選服紅黴素(不能用四環素因可影響胎兒牙齒發育,導致兒童的四環素牙),一次500mg,一日4次,早期梅毒者連續15天。二期複發及晚期梅毒連續30天。妊娠初3個月與妊娠末3個月各進行1個療程。為保證其所生嬰兒健康,需用青黴素補治。

(用藥提示)

(1)青黴素所致的變態反應在各種藥物中居首位,發生無一定的規律,與劑量無關,表現為過敏性休克、溶血性貧血、血清病型反應、藥疹、藥物熱、接觸性皮炎、間質性腎炎、哮喘發作等。青黴素治療可出現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和肺部浸潤,以及由過敏性血管炎所致的顱內壓增高,但均罕見。其導致的過敏反應有3種:①立即反應出現在給藥後30min內。輕者為掌腋或全身發癢、皮膚發紅、蕁麻疹、咳嗽、噴嚏、嘔吐、不安,嚴重者可有突然發熱、嘔吐、腹瀉、腹痛、廣泛的血管神經性水腫、口舌或咽喉水腫、呼吸困難、支氣管痙攣、低血壓、休克、心律失常、心跳驟停等反應。②快速反應:發生於注射後1~72h內,可有全身不適、發熱、蕁麻疹、皮膚潮紅、血管性水腫、喉頭水腫、哮喘等症狀。③延遲反應:多表現於注射72h後,可有血清樣反應、麵部及四肢血管性水腫、神經炎、皮膚過敏、剝脫性皮炎、腎炎等症。

(2)以青黴素治療梅毒時可有症狀加劇現象,稱為吉-海反應(赫氏反應)。此反應一般發生於青黴素初始治療後6~8h,於12~24h內消失。表現為全身不適、寒戰、咽痛、心跳加快等;同時現有梅毒病變可有加重現象,如二期梅毒皮疹再現等。赫氏反應在早期梅毒可無不良後果,在晚期心血管或神經梅毒可甚嚴重,甚至危及生命。赫氏反應可能為螺旋體抗原與相應抗體形成免疫複合物的結果,或與螺旋體釋放非內毒素致熱有關。

(3)對妊娠及哺乳期婦女不能應用四環素類,並對8歲以下兒童禁用。對青黴素治療失敗或過敏者,可考慮應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

(4)青黴素水溶液有一定的刺激性,肌內注射時可產生局部疼痛、硬結,鉀鹽的局部反應尤重。如注射時誤將藥液注於神經組織附近,可引起周圍神經損傷甚至肢體癱瘓。

(5)大劑量靜滴鉀鹽,則可發生高鉀血症,甚至影響心肌的興奮性,有停搏的危險;大劑量靜滴鈉鹽,可出現低血鉀,代謝性堿中毒和高鈉血症。

第五節性病性淋巴肉芽腫

(疾病概述)

性病性淋巴肉芽腫發病率比較低,在20世紀30~40年代,本病發病率低於淋病、梅毒及軟性下疳,居第四位,故名“第四性病”,又名腹股溝淋巴肉芽腫。現已知本病是由沙眼衣原體的L1、L2、L3血清型所致,與導致非淋菌性尿道炎的衣原體不同。性病性淋巴肉芽腫在世界各地散在發生,以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多見,如南美、東南亞地區。目前來我國旅遊者日漸增多,由於勞務輸出到東、西非洲的人員歸國,很有可能把病原菌帶入國內,應提高警惕。

(主要症狀)性接觸被感染後,經1~3周潛伏期,平均10~14天,亦有超過5周者。在男性龜頭、冠狀溝、包皮或陰莖上發生疼痛性丘疹、皰疹、水皰,繼之破潰形成潰瘍。臨床上可見到3型表現:

(1)暗赤色皰疹型,多見,幾乎無自覺症狀。

(2)皰疹狀下疳,3~5mm直徑丘疹型。

(3)丘疹逐漸增大到5~10mm直徑屬結節型。皰疹型原發灶一般2~3個。丘疹型及結節型為1個。女性初發症狀不像男性明顯,如出現皮疹也很小,多在大陰唇或陰道內,單發無痛感,愈合不留瘢痕。同性戀者的肛門、口腔亦可發生同樣皮損,都是由異常性交感染的。本症多見於青壯年,男女比例5∶1。上述症狀是早期臨床表現,早期皮疹不經治療可以自愈。經1~3周男性患者腹股溝部位淋巴結一側或雙側腫痛。稱為“第四性病橫痃”。初起數個淋巴結孤立存在,質硬、有疼痛及壓痛,繼之融合在一起呈團塊,有10%~20%的患者因腹股溝韌帶將其分隔為兩部分,皮膚表麵呈現槽溝狀,故形容為“槽溝征”。與皮膚粘連不活動,局部皮膚呈暗紅或紫紅色。經1~2周潰破,排出淡黃白色漿液性或血性膿汁,形成多孔性瘺管。如同噴水壺狀或荷花果實蓮蓬子頭樣子。這就是第四性病的典型橫痃特征,為早期診斷依據。破潰的橫痃,一般經數周至數月治愈,並遺留明顯的瘢痕。少數病例橫痃不破潰。自然吸收而不留瘢痕。女性並發腹股溝淋巴結炎(即橫痃)者較少,因其初發皮損在陰道內上2/3段及宮頸有許多交通支直接與直腸周圍淋巴結相通。由於解剖關係,衣原體沿著淋巴擴散到盆腔內,使骨骼及肛門直腸淋巴結受到侵犯,可出現排膿血便。嚴重者形成肛周膿腫。嚴重者形成肛周膿腫或瘺管。當橫痃發作和出現時全身症狀明顯,伴有發熱、盜汗、頭痛、背痛、腹痛、食欲缺乏等症狀,也可出現多形紅斑、結節性紅斑樣皮疹、肝脾腫大等。

(治療處方)磺胺類及四環素是特效藥,用法得當可使橫痃2~3周愈合,結痂治愈。

(1)口服四環素一次0.5g,一日4次,連續3周以上,直到腫大的淋巴結及炎症損害消失為止;或米諾環素一次0.2g,一日2次,連續3周以上。

(2)磺胺甲唑(新諾明)首次劑量2g,以後一日1g,分2次服,連續3周。並根據症狀消退或緩解情況而決定是否繼續用藥,還是停藥1~2周後再接受第2次治療。

(3)對妊娠期婦女或對四環素及磺胺過敏者可選服紅黴素,一次0.5g,一日4次,連續2~3周。

(用藥提示)

(1)磺胺藥所致的過敏反應較為常見,可表現為藥疹,嚴重者可發生滲出性多形紅斑、剝脫性皮炎和大皰表皮鬆解萎縮性皮炎等;也有表現為對光感性增強、藥物熱、關節及肌肉疼痛、發熱等血清病樣反應。另可致粒細胞減少症、血小板減少症及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可表現為咽痛、發熱、蒼白和出血傾向。因此在磺胺藥全身應用時應定期檢查周圍血象,發現異常宜及時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