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婦科疾病(二)(1 / 3)

第六節子宮頸炎

(疾病概述)

子宮頸炎(cervicitis)是育齡期婦女常見病,多因分娩、流產或手術損傷宮頸,病原體侵入而感染,病原體主要為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杆菌和厭氧菌,其次是淋病雙球菌、結核杆菌、滴蟲和阿米巴原蟲。此外,與性生活過頻,物理、化學或機械刺激,陰道異物,流產,子宮內膜炎、陰道炎亦有一定關係。宮頸炎分為急、慢性兩種,臨床以慢性宮頸炎較常見。急性宮頸炎治療不當或治療不徹底,都有可能形成慢性宮頸炎。慢性宮頸炎是女性生殖器官炎症中最常見的一種,發病率高,約占已婚婦女的半數以上。有些慢性宮頸炎,可無急性宮頸炎病史。這種情況主要是因衛生不良,或雌激素缺乏,局部抗感染能力較差而引起。慢性宮頸炎與宮頸癌的發病有一定關係,據研究,有宮頸糜爛的宮頸癌發生率為0.75%,顯著高於無宮頸糜爛者。

(主要症狀)

1.急性宮頸炎主要表現為白帶增多,呈黏稠的黏液或膿性黏液,有時可伴有血絲或夾有血絲,氣味腥臭,或伴性交痛,性交後陰道出血,下腹墜痛,嚴重者有接觸性出血,並引起不孕。檢查可見宮頸充血、水腫、有觸痛。

2.慢性宮頸炎主要表現為宮頸有不同程度糜爛、肥大、充血、水腫,有時質較硬,有時可見息肉、裂傷及宮頸腺囊腫;陰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呈乳白色黏液狀,有時呈淡黃色膿性,伴有血樣白帶或性交後出血。當炎症涉及膀胱下結締組織時,可出現尿急、尿痛、尿頻。若炎症沿子宮骶韌帶擴散到盆腔,可有腰骶部疼痛、下腹墜痛等。宮頸黏稠膿性分泌物不利於精子穿透,可造成不孕。臨床分為宮頸糜爛(輕、中、重度)、宮頸肥大及子宮頸腺囊腫、子宮頸息肉和宮頸管炎。

(1)宮頸糜爛:宮頸糜爛是慢性宮頸炎病變過程中最多見的局部特征,是指宮頸外口處,宮頸陰道部,受藥物和化學物質刺激,外觀呈細顆粒狀紅色區,局部表麵鱗狀上皮剝脫,毛細血管暴露,宮頸呈鮮紅色,經組織學檢查,可見柱狀上皮覆蓋,稱為子宮頸炎。糜爛麵僅為單層柱狀上皮所覆蓋,表麵平坦,稱單純型糜爛,柱狀上皮過度增生,伴有間質增生,表麵凹凸不平,稱顆粒狀糜爛,間質增生顯著,表麵凹凸不平呈乳突狀,稱乳突狀糜爛。根據宮頸糜爛麵的大小,可分為輕、中、重度:①輕度:糜爛麵積占宮頸麵積的1/3;②中度:糜爛麵積占宮頸麵積的1/3~2/3;③重度:糜爛麵積占宮頸麵積的2/3以上。

(2)宮頸肥大及子宮頸腺囊腫:因為慢性炎症長期刺激,宮頸反複充血,水腫炎性細胞浸潤和結締組織增生,使宮頸不同程度肥大,是正常宮頸的2~4倍,宮頸糜爛過程中,當腺體及周圍組織都增生,腺管受壓,腺口堵塞,腺體內分泌物不能外流而瀦留於內,腺管擴張,形成大小不等的囊性腫物,呈清白色,內含無色黏液,可突出於宮頸表麵,稱宮頸腺囊腫。其內黏液常清澈透明,有時也可呈混濁膿樣,此多因感染所致。

(3)子宮頸息肉:慢性炎症的長期刺激,可使宮頸管局部黏膜增生,宮頸管增生,形成單個或多個肉芽樣組織,子宮有排出異物的傾向,宮頸外口突出形成息肉,一個或數個不等,形狀多樣,有舌狀,也可長出陰道外口,也有小似米粒,紅色,質軟而脆,易出血。

(4)子宮頸管炎(宮頸內膜炎):病變局限於子宮頸管內的黏膜及其下組織,表現為宮口內充血、有膿性分泌物自宮頸口流出,急性期有膿性分泌物堵塞,因為充血,增生也可使宮頸肥大、其外觀紅潤光滑。其中,要作宮頸塗片或活檢,排除惡性病變。國內外研究顯示,宮頸癌與宮頸炎的發生有一定關係。所以要積極預防宮頸炎,定期做婦科檢查,避免分娩時或器械損傷宮頸,產後發現宮頸裂傷應及時縫合等。得了宮頸炎,一定要積極治療。

(治療處方)

1.全身治療

(1)鎮痛:疼痛嚴重時給予吲哚美辛、對乙酰氨基酚口服。

(2)控製感染:選用頭孢菌素類、氟喹諾酮類、四環素類、甲硝唑等靜脈滴注或口服,連續10天為1個療程,一般應用2~3個療程。

2.局部治療選用0.02%高錳酸鉀溶液坐浴,黏液多者可用3%~4%碳酸氫鈉溶液擦洗,亦可用5%重鉻酸鉀,20%~40%硝酸銀溶液燒灼。

3.中藥治療對濕熱下注型:表現為帶下量多,色黃白或為膿性,或帶血絲。性交痛或性交後陰道出血。腰酸墜脹,腹脹下墜,或有小便頻數疼痛、陰癢,口苦咽幹。舌紅苔黃膩,脈弦滑。可服用婦炎平膠囊,一次4~6丸,一日2次,溫開水送服;或子宮丸,一次9g,一日3次,餐後溫開水送服。對脾腎虧虛型,選服止帶丸,一次3~6g,一日2~3次,餐後溫開水送服。或茸坤丸,一次6g,一日3次。

4.物理治療電熨、冷凍、激光、微波等治療。子宮頸腺囊腫者可用針或刀尖刺破囊腫,並擠出囊內物,或用電烙,但慎用切除手術。

(用藥提示)

(1)硝酸銀有腐蝕和收斂作用,用於燒灼頸糜爛麵,用後宜用氯化鈉溶液衝洗。

(2)子宮頸炎的主要致病菌為淋球菌、沙眼衣原體等,需做細菌學培養加以確診。若為淋菌感染,首選頭孢曲鬆,次選頭孢唑肟、頭孢噻肟、大觀黴素,也可選用環丙沙星、氧氟沙星、諾氟沙星等;若為衣原體感染,首選四環素或米諾黴素,次選阿奇黴素、紅黴素或氧氟沙星。

(3)務必在子宮頸炎的急性期予以徹底控製,如轉為慢性宮頸炎,則考慮用1%新黴素溶液局部塗敷,或用電灼、激光治療,以盡快控製炎症及促進上皮細胞生長。

第七節真菌性陰道炎

(疾病概述)

真菌性陰道炎的常見致病菌株為白色念珠菌,導致感染的外源途徑有3條:①自身感染,由於糞便的汙染,使腸道寄生的念珠菌傳播到外陰,繼而進入內陰,嬰兒及未婚少女多由此途徑傳播;②使用被汙染的衛生紙、浴盆、浴巾、月經帶和內褲;③通過性接觸或性交而直接感染。誘發真菌性陰道炎的因素有:①陰道內的酸堿度改變,失去平衡;②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使體內正常的菌群失去平衡,使對藥物敏感的細菌(包括陽性菌、陰性菌、厭氧菌)死亡,不敏感的真菌大量繁殖,誘發二重感染(腸道、陰道、口腔或全身);③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和免疫抑製劑,使人體對真菌的免疫力降低,導致黏膜、皮膚真菌病;④長期口服避孕藥;⑤老年糖尿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