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白內障
(疾病概述)
白內障是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見的眼疾,通常是指45歲以上者晶狀體逐漸變性而混濁。正常人晶狀體是透明的,如一部分或全部發生混濁就會影響視覺。如果晶狀體變混,不論其原因,大小、數量、位置、致密度以及是否影響視力,均稱為白內障。白內障的發病率很高,老年性白內障者約占全部白內障者的50%,絕大多數發生的年齡在56~70歲。一般累及雙眼,但發病的時間、混濁程度和發展速度可有不同。白內障分為先天和後天性,所謂後天性的都為進行性的,計有老年性、損傷性和並發性3種。白內障的病因目前尚未清晰,但與下列因素有關:
(1)人體老化,老年人全身的代謝緩慢,供血不足,使晶狀體的代謝也變得遲緩,晶狀體內纖維發生變性改變,透明度下降,逐漸混濁;另外也與遊離基的氧化作用有關,使晶狀體內的蛋白質發生變性和聚合,結果失去透明性,形成白內障。
(2)全身性疾病,如內分泌紊亂、營養代謝障礙、體內缺鋅、糖尿病後期、肌強直症、青光眼、視神經萎縮等都會誘發白內障。
(3)外傷、強烈陽光的長時間刺激。導致白內障的主要原因,目前比較公認的有以下幾個學說:
(1)晶狀體硬化或脫水學說:晶狀體上皮細胞含有兩種特殊的光學物質,可溶性晶狀體蛋白和不可溶性硬朊。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溶性的硬朊量逐漸增加,晶狀體蛋白產生交叉鍵而形成巨大的不溶性複合體。與此同時,晶狀體的含水量減少和α-晶狀體蛋白的水分減少引起晶狀體混濁。但另一方麵,β-晶狀體蛋白色解而減少,造成滲透壓的改變,使晶狀體內含水量增加,也可發生白內障。
(2)紫外線及紅外線說:由紫外線照射產生的磷離子可能與衰老的晶狀體中增多的鈣離子結合,成為不溶性的磷酸鈣,而導致晶狀體的硬化與鈣化過程。紅外線則通過對晶狀體蛋白的熱凝固作用,促使晶狀體蛋白變性,而引起白內障。
(3)遺傳因素說:有些學者認為老年性白內障也和遺傳有一定關係,且屬顯性遺傳。但尚無確切證據。
(4)與外界(房水、玻璃狀體)含水量的平衡說:晶狀體的含水量由鈉、鉀、維生素C、葡萄糖的含量,通過能動輸送而進行調節,故鉀的減少、鈉的增加可以是引起白內障的原因。此外,維生素缺乏引起氧化還原係統的異常,也可能為造成白內障的原因之一。
(5)其他還有睫狀體上皮細胞變化說、肝或腎功能障礙學說、色氨酸代謝異常學說、水解酶學說或性激素學說等。
(主要症狀)白內障的主要症狀是視力下降,其他症狀還有近視、複視和多視。白內障早期晶狀體吸收水分後曲折力增加而出現近視,或晶狀體纖維水腫、斷裂而發生複視和多視,譬如有些老年人以往是正視眼,而近一時期發現看書、看報時不用戴花鏡也能看得清楚。從形狀學上劃分老年性白內障有多種類型,臨床依據其最初的發病部位,概括為3種:
(1)老年性皮質性白內障:多見於50歲以後的老年人,常為雙側,多先後發生,混濁起始於皮質之淺層,逐漸發展至全部。其發展過程可分為4期。①初發期:初發期大多在晶狀體赤道部的前後囊下,首先出現透明的放射狀水隙,不久發生尖端朝向瞳孔中央、底邊位於周邊的楔形或扇形混濁。擴瞳作側照法檢查,見混濁呈灰白色;檢眼鏡下觀察呈黑色條影。此期發展常較緩慢,可遷延數年,少數病例亦可停止進展,保持較好視力。隻有當混濁波及瞳孔區時,視力方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②膨脹期:晶狀體混濁增多,體積增大,前房變淺,可誘發充血性青光眼。用手電斜照檢查,可見晶狀體皮質尚透明而顯有半月形虹膜陰影。視力顯著減退。有的患者起初在眼前的某一方出現黑點或片狀影像,有的患者看東西成雙影甚至多個影像,還有的患者怕光,在室內視力尚好,但在室外光線強的地方反而視物不清;③成熟期:經過數月或數年的發展過程,混濁日趨加重,終於進入成熟期。一般患眼失去辨認目標的能力,晶狀體完全不透明,呈均勻一致的灰白色混濁,晶狀體膨脹消退,前房深度正常。檢查時不再見虹膜陰影。病眼隻存光感;但如無眼底與視神經病變,則很少達到完全失明的程度。斜照法可見虹膜不再投影於晶狀體上;④過熟期:成熟期可持續數年而不發生顯著改變。如為時過久,晶狀體逐漸液化似乳,核則沉於下方,稱為毛甘白內障。晶狀體的體積因脫水而顯著變小,囊膜皺縮,晶狀體液化,前房加深,虹膜出現震顫。因眼球劇烈擺動,晶狀體及其核可使晶狀體囊膜破裂,導致晶狀體脫位,因此導致引起繼發性青光眼。半流質的吸收又可引起晶狀體過敏性眼內炎。
(2)老年性核性白內障:主要核心部發生局限性粉塵狀混濁,發展極緩慢,可遷延數月或數年。早期視力不受影響,當核心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才出現視力減退或呈近視現象,晚期視力嚴重受累。混濁自胚胎核開始漸擴展至胎生核,而中心間隙則大致不變,最後成人核及前後皮質受累。有時混濁可局限於胎生核內長期不擴展,該部因屈光力增加產生近視,與晶狀體周邊部對比之下表現不同的視力,形成所謂晶狀體雙焦點。混濁最初呈黃色,以後轉為棕黃色或棕褐色,最終接近棕黑色,而成為棕色白內障或黑色白內障。
(3)老年性後囊下白內障:較少見。它並不是單純的晶狀體囊本身的變化,而是晶狀體上皮變化的結果,因此也稱作晶狀體囊上皮性白內障。它常並發於成熟期或過熟期。晶狀體囊在瞳孔區域輕度隆起而凹凸不平,邊界明顯,周圍被一層黑暗的環狀區所圍繞。在白內障組織收縮作用的影響下,混濁區及其周圍的晶狀體囊可呈皺褶現象。此外,白內障的類型還有損傷性白內障或並發性白內障,前者多由於眼球穿透傷,使晶狀體囊破裂後,晶狀體吸收房水而腫脹和混濁。後者是由於虹膜睫狀體炎、晚期青光眼、脈絡膜炎、視網膜剝脫和高度近視等眼病,影響晶狀體的營養而使其混濁。
(治療處方)
1.局部治療對初期老年性白內障,首選吡克辛鈉(卡他林、白內停)滴眼劑,一次2~3滴,一日5次;或使用2%穀胱甘肽溶液滴眼,一次1~2滴,一日4~8次;法可林(白可明)滴眼,一次2~3滴,一日3~5次。
2.全身治療
(1)對初期的白內障,口服硫普羅寧(障眼明),一次400mg,一日3次,連續3~6個月,於餐後服用;並口服維生素C、B1、B2,連續3~6個月。
(2)對老年性白內障初期可應用還原型穀胱甘肽(泰特300、穀胱甘肽)肌內注射或靜注,一次50~100mg,一日1~2次;並針刺:睛明、球後、太陽、翳明、風府、合穀等穴。
(3)中成藥:口服補中益氣湯加減、六味地黃湯加減、磁朱丸或杞桑地黃丸。
3.手術治療手術時把白內障(混濁的晶狀體)摘除,摘除後需置換一個相當度數的人工晶狀體,才可恢複正常的視力。當晶狀體完全混濁後,酌情行針撥術、針撥套出術或白內障摘除術,手術植入前房或後房人工晶狀體。近年來,超聲乳化摘除白內障手術具有切口小、愈合快、術後視力恢複好的優點。對眼內壓增高者,可酌情先治青光眼後,再行白內障手術。或二者同時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