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眼科疾病(二)(2 / 2)

(2)硫酸鋅滴眼劑有腐蝕性,低濃度溶液局部也有刺激性,對急性結膜炎者忌用。

(3)育齡婦女慎用酞丁安,妊娠期婦女禁用酞丁安。

(4)發生沙眼時,應根據炎症的性質和發展階段及時選擇適當的抗菌藥物,並采取預防措施,個人用的毛巾、浴巾、手絹和臉盆宜分開使用。在同一時期內,用藥種類宜少,藥物以一種為主。

第六節瞼腺炎

(疾病概述)

瞼腺炎又稱麥粒腫,俗稱“針眼”,又稱瞼邊癤,是瞼緣皮脂腺或瞼板腺急性化膿性感染。健康人的眼瞼有極強的抵抗力,但當疲勞、沙眼和過度用眼、屈光不正、糖尿病、消化功能紊亂、體質虛弱及不良衛生習慣者,或使用不幹淨的毛巾、手帕擦眼,均可誘發麥粒腫。“針眼”多見於青年人,容易複發。瞼板腺開口於瞼緣,細菌(葡萄球菌)可由開口處進入睫毛根部,導致皮脂腺和瞼板腺感染而化膿,分別命名為外、內麥粒腫。

(主要症狀)麥粒腫分為內、外兩型。

1.外麥粒腫初起瞼緣部呈局限性充血腫脹,2~3天後形成硬結,脹疼和壓痛明顯,如發生於眥部,常引起球結膜水腫。大約5天後瞼緣皮膚或瞼結膜上的硬結變軟,出現黃白色膿點,破潰後可有膿液流出,一俟破潰,紅腫和疼痛迅速消退。但嚴重者致由於病菌毒性強烈,尚可引起眼瞼及附近結膜發生水腫,耳前淋巴結腫大壓痛,尤以外眥部者更易,重症病例可伴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症狀。

2.內麥粒種內麥粒腫表現與外麥粒腫相同,隻是由於瞼板腺位於堅實的瞼腺組織內,腫脹不明顯,但疼痛卻劇烈,同時炎症的時間較長。症狀不如外麥粒腫來得猛烈,因為處於發炎狀態的瞼板腺被牢固的瞼板組織所包圍。在充血的瞼結膜表麵常隱約露出黃色膿塊,可能自行穿破排膿於結膜囊內。瞼板腺開口處可有輕度隆起,充血,亦可沿瞼腺管通排出膿液,少數亦有從皮膚而穿破排膿,如果瞼板未能穿破,同時致病的毒性又強烈,則炎症擴大,侵犯整個瞼板組織,形成眼瞼膿腫。

(治療處方)

1.局部治療對早期感染局部選用3%硼酸溶液熱敷,外塗0.5%紅黴素眼膏,0.1%利福平滴眼劑或0.5%氧氟沙星滴眼劑,一次1~2滴,一日3~6次。

2.全身治療一般不需要全身使用抗生素,個別嚴重症,可肌內注射青黴素或口服抗生素,如紅黴素、阿奇黴素、羅紅黴素、阿莫西林等。中藥可取蒲公英30g、菊花9g,水煎服,一日2次。

3.手術治療待化膿後應切開排膿,外麥粒腫在皮膚麵平行瞼緣切開;內麥粒腫在瞼結膜麵垂直瞼緣切開。

(用藥提示)

(1)氧氟沙星滴眼後偶見有辛辣類似蜇樣的刺激症狀,不宜長期滴用,如在應用過程中出現過敏,應立即停用。兒童、老年人、妊娠及哺乳期婦女禁用。

(2)利福平滴眼劑對妊娠初始3個月及哺乳期婦女禁用。新生兒慎用。肝、腎功能不全者或肝硬化者慎用。患有黃疸、膽道障礙者不宜使用。酒精中毒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