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咽炎
(疾病概述)
咽炎俗稱嗓子痛,是發生在咽喉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組織的彌漫性炎症,常分為急、慢性咽炎。急性咽炎是指咽黏膜、黏膜下組織和淋巴組織的急性炎症,發病急,多繼發於急性鼻炎、鼻竇炎或咽炎。病變常波及整個咽腔,也可局限一處,致病菌以溶血性鏈球菌為主,肺炎雙球菌、金葡菌、流感病毒及其他病毒皆可致病,也常是麻疹、流感、猩紅熱等傳染病的並發症。慢性咽炎多由急性咽炎反複發作,過度使用聲帶或吸煙等刺激所致;全身慢性病如貧血、便秘、下呼吸道炎、心血管病也均可繼發。
(主要症狀)急性咽炎者喉內幹癢有灼熱感,或有輕度喉痛,迅速出現聲音粗糙或嘶啞,並常伴有發熱、幹咳、或咳出少量黏液,且有吸氣困難,尤以夜間明顯,如張開口腔檢查可見咽部紅腫充血,頸部淋巴結腫大。嚴重者甚至引起水腫,常因水腫而阻塞咽喉,導致呼吸困難。慢性咽炎可見有咽喉部不適、幹燥、發癢、疼痛或有異物感,總想不斷地清理嗓子;有時清晨起床後常會吐出微量的稀痰,伴有聲音嘶啞,往往說一會兒便稍加清晰,可有刺激性咳嗽、聲音嘶啞,多在疲勞和使用聲帶後加重,但不發熱。咽部黏膜充血、懸雍垂輕度水腫,咽後壁淋巴濾泡較粗和較紅,其病程長,症狀常反複,不易治愈。
(治療處方)
1.全身治療①咽炎的治療首要是抗炎和抗感染,全身可服用對咽部有消炎功能的中成藥,如複方青果衝劑、清咽丸、雙黃連口服液、穿心蓮片或金蓮花片;嚴重者可給予抗生素口服或肌內注射。②對發熱較重者可口服解熱鎮痛藥,如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對伴有感冒症狀者可選用桑菊感冒片、板藍根衝劑、雙黃連口服液或雙花口服液等。
2.局部治療①可應用含具有抗炎、消毒防腐作用的口含片,其作用直接。如溶菌酶一次20mg,每隔1~2h給藥1次;西地碘片含服一次1.5~3mg,一日3~5次;度米芬含片一次0.5~1mg,滴丸一次0.5mg,一日3~4次;地喹氯銨含片或複方地喹氯銨含片含服一次0.25mg,每隔2~3h給藥1次。②為及時清除口腔內潛伏的條件致病菌,可含漱0.2%~0.5%甲硝唑含漱劑、0.1%~0.2%氯己定含漱劑,一日2~6次。③對急性炎症者為預防咽喉腫脹或喉頭水腫而致的呼吸困難,可采用抗菌藥和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的溶液,氣霧吸入或噴布,一日1~2次。
(用藥提示)
(1)咽喉炎用藥的不良反應,常見有惡心、嘔吐、胃部不適等;偶見有過敏、皮疹、瘙癢等表現,一旦發現宜及時停藥。西地碘含片還有輕度刺激,偶見有口幹、胃部不適、頭暈和耳鳴,發生率約2%,特別提示對碘過敏者禁用,對妊娠及哺乳期婦女禁用。
(2)度米芬、氯己定含漱劑等藥物均勿與氯化鈉、陰離子表麵活性劑同時使用。
(3)溶菌酶片偶見過敏反應,有皮疹等表現。
(4)應用口含片含服時宜把藥片置於舌根部,盡量貼近咽喉,每隔2h給予1次或一日4~6次。另應注意:①含服的時間越長,局部藥物濃度保持的時間就越長,療效越好;②含服時不宜咀嚼或吞咽藥物,保持寧靜;③含後30min內不宜進食或飲水;④含後偶見有過敏、皮疹、瘙癢等,一旦發現應及時停藥。
第二節扁桃體炎
(疾病概述)
急性扁桃體炎是齶扁桃體的炎症,往往同時又有不同程度及範圍的急性咽炎,十分常見。根據病情分為急性卡他性扁桃體炎和化膿性扁桃體炎,致病菌是溶血性鏈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腺病毒也可引起,常見為細菌和病毒混合感染。慢性扁桃體炎多由急性扁桃體炎反複發作或因隱窩引流不暢,窩內細菌、病毒感染所致,患急性傳染病(猩紅熱、麻疹、流感、白喉等)後可引起慢性病變,鼻腔及鼻竇感染也能並發。其發生變態反應時,如風濕性關節炎、風濕熱、心髒病、腎炎等也能誘發。發病多在春秋季,當身體受涼、疲勞、抵抗力下降時,可反複發作,在兒童和青壯年的發病率較高。急性扁桃體炎的主要病因有屢發急性咽炎、長期粉塵或有害氣體刺激、煙酒過度或其他不良生活習慣、鼻竇炎分泌物刺激、過敏體質或身體抵抗力減低等。慢性咽炎也可以是某些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如貧血、糖尿病、肝硬化及慢性腎炎等。
(主要症狀)
1.急性扁桃體炎起病急劇,有畏寒、發熱、頭痛、咽痛,甚至吞咽困難,有時出現反射性耳痛,扁桃體紅腫,有黃白色點狀滲出物,或融合成苔膜;齶弓、咽黏膜、軟齶和懸雍垂充血,有時出現水腫。咽後壁淋巴濾泡也充血腫脹,可有小白點,下頜角後下淋巴結腫大,並有壓痛,血白細胞計數增多。
2.慢性扁桃體炎有急性扁桃體炎反複發作史,咽部不適、輕度梗阻感或異物感;扁桃體肥大或縮小,表麵不平,在舌齶弓上用壓舌板擠壓扁桃體,可有膿性分泌物自陷窩口溢出,下頜角後下淋巴結腫大。咽部慢性充血,加重。呈暗紅色,或樹枝狀充血;咽後壁淋巴濾泡增生,或咽側索腫大;咽黏膜增生肥厚,或幹燥、萎縮、變薄,有分泌物附著。
3.兒童扁桃體炎全身的感染症狀明顯,高熱可達39~40℃,同時伴有寒戰、全身乏力、頭痛及全身痛、食欲缺乏、惡心、嘔吐,檢查咽部時可發現扁桃體上有膿液。
(治療處方)
1.全身治療①為鏈球菌感染,首選青黴素,青黴素過敏者可選用紅黴素、林可黴素等替代。②次選複方磺胺甲唑(複方新諾明),成人首次2g,以後一次1g,一日2~3次口服,兒童首次50mg/kg,以後25mg/kg,一日2~3次。高熱頭痛及全身酸痛者可選用阿司匹林等解熱鎮痛劑。經2~3天治療後如病情無好轉,則應考慮是否病毒或其他細菌感染,改用抗病毒藥、酌情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如潑尼鬆、地塞米鬆。③中成藥治療宜疏風、清熱、解毒,對咽部有消炎作用的中成藥有鐵笛丸、藏青果和複方藏青果衝劑、清咽丸、利咽解毒衝劑、雙黃連口服液、穿心蓮和金銀花片。
2.局部治療同時選用0.1%氯己定(洗必泰)溶液或複方硼砂溶液(杜貝液)漱口,一日4次。
(用藥提示)
(1)應用青黴素前,應詢問患者有無過敏史,對24h未應用過青黴素者,以青黴素200~500IU/ml的氯化鈉注射液0.1ml做皮內敏感試驗,20min後觀察注射部位,如出現紅暈或紅腫,且直徑大於1cm者為陽性反應者禁用。對青黴素有過敏性休克史者禁用。對有哮喘、枯草熱者史者禁用。本品不宜鞘內給藥。
(2)青黴素屬於典型的時間依賴性抗感染藥,當血漿和組織濃度低於MIC時,細菌很快生長,當達到MIC時增加藥物濃度並不能增加療效,首要地是延長高於MIC的維持時間,國外的研究證明,當高於MIC的維持時間大於MIC超過40%時的療效最高。依據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的研究成果,青黴素的血漿半衰期短,療效與給藥方法直接相關,最有效的給藥方法為每隔6h給藥1次,以保持有效的血漿濃度。
(3)青黴素係殺菌類抗生素,隻在細胞分裂後期細胞壁形成的短時間有效,殺菌效果的強弱取決於血漿濃度的高低,在短時間以較高的血漿濃度對治療有利。若采用靜滴給藥,宜將一次劑量藥物溶解於50~100ml注射溶媒中,於0.5~1h滴畢,既可在短時間內形成較高的血漿濃度,又可減少因藥物分解而致過敏反應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