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林可黴素可向乳汁移行,對妊娠及哺如乳期婦女慎用,對1月齡以下的新生嬰兒禁用。患有潰瘍性結腸炎、局限性腸炎者、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5)磺胺甲唑對磺胺藥過敏者,對呋塞米、碸類、噻嗪類利尿藥、磺酰脲類促胰島素分泌劑、碳酸酐酶抑製劑呈過敏患者禁用。每次口服時應飲用足量水分(約240ml),宜空腹服藥(餐前1h或餐後2h)。服用期間應保持充足進水量,使成人一日尿量至少維持在1200~1500ml,同時堿化尿液可增強磺胺藥在堿性尿中的溶解度,使排泄量增多,避免引起尿道刺激和磺胺結晶的沉積。
第三節中耳炎
(疾病概述)
細菌經耳咽管或鼓膜破裂孔侵入中耳而引起的化膿性感染叫做中耳炎,多見於兒童,分為急性、急性化膿性和慢性中耳炎3種。
1.急性中耳炎初期有搏動性或鑽刺性劇痛及聽力減退,常伴發熱、頭痛、嘔吐。鼓膜穿孔後,膿液自外耳道流出,上述症狀可緩解。初期可見鼓膜極度充血,有放射形擴張的血管,有時膨出,呈黃蠟色;流膿後可見鼓膜穿孔及穿孔處膿液有搏動性反光。
2.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細菌進入鼓窒引起化膿感染,稱為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多繼發於上呼吸道感染,可能部分病例初起為病毒感染,爾後細菌侵入。常見為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第Ⅲ型肺炎球菌和變形杆菌等。多見於冬春季節,有血液病、營養不良、變態反應及心肺病患者、腎炎、糖尿病者易於誘發。據統計,5~16歲學齡兒童發病率高達3%,5歲以下者高達5%~10%,有時可反複發作多次。
(1)咽鼓管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後,鼻咽部分泌物可因擤鼻、吞咽及嘔吐等動作進入鼓室,是造成中耳炎最多見的途徑。小兒發病率高的原因:①易患急性傳染病,如麻疹、猩紅熱、百日咳和肺炎等,主要表現在上呼吸道發炎;②小兒咽鼓管較成人相對短而直,比較水平,分泌物易於經此管道進入鼓室;③小兒多仰臥吮乳,特別是人工喂乳時,嘔吐物和多餘的乳汁甚易流入鼓室;④小兒多患增殖體肥大和管周淋巴結炎,易阻塞咽鼓管口,妨礙引流而致發炎;⑤小兒處於萌芽期,經常食欲缺乏,局部腫脹,局部腫脹,抵抗力減弱,易於感染其他疾病;⑥先天性唇裂、齶裂致齶咽功能不全,易引起咽鼓管感染,而鼓室內黏膜下胚性組織多,抗感染力弱。增殖體、鼻息肉等手術,由於出血和填塞物過久,亦易引起鼓室感染。
(2)外耳道感染:比較少見,如戰時火器震傷,挖耳損傷,拳擊和跳水引起鼓膜破裂後感染。嚴重的外耳道炎,久之鼓膜糜爛潰破亦可引起鼓室感染。
(3)血行感染:最為少見,急性重度傳染病和膿毒血症,細菌經動脈直接進入鼓室,亦可由靜脈血栓感染而進入鼓室。
3.卡他性中耳炎(OME)是咽鼓管阻塞,通氣及引流功能障礙而引起的非化膿性炎症。小兒及成人均可發病,為小兒常見的致聾原因之一。又稱分泌性中耳炎、漿液性中耳炎、非化膿性中耳炎等。臨床上分為急、慢性兩種。常因炎症性阻塞(鼻及鼻竇炎、扁桃體炎、腺樣體炎等)引起。
4.慢性中耳炎急性期6周後,鼓膜穿孔未愈合,耳繼續流膿,聽力逐漸減退。
(主要症狀)中耳炎以耳內悶脹感或堵塞感、聽力減退及耳鳴為最常見症狀。常發生於感冒後,或不知不覺中發生。有時頭位變動可覺聽力改善。有自聽增強。部分患者有輕度耳痛。兒童常表現為聽話遲鈍或注意力不集中。
1.聽力減退聽力下降、自聽增強。頭位前傾或偏向健側時,因積液離開耳蝸,聽力可暫時改善(變位性聽力改善)。積液黏稠時,聽力可不因頭位變動而改變。小兒常對聲音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而由家長領來就醫。如一耳患病,另耳聽力正常,可長期不被覺察,而於體檢時始被發現。
2.耳痛急性者可有隱隱耳痛,常為患者的第一症狀,可為持續性,亦可為抽痛。慢性者耳痛不明顯。本病常伴有耳內閉塞或悶脹感,按壓耳屏後可暫時減輕。
3.耳鳴多為低調間歇性,如“劈啪”聲,嗡嗡聲及流水聲等。當頭部運動或打嗬欠、擤鼻時,耳內可出現氣過水聲。
(治療處方)
1.全身治療急性期宜臥床休息,選服青黴素、頭孢菌素、紅黴素和氟喹諾酮類抗生素。
2.局部治療於鼓膜穿孔前,可用2%酚甘油滴耳,一次3~5滴,一日3次;耳痛劇烈、鼓膜外凸或穿孔過小、排膿不暢者,可考慮鼓膜切開。鼓膜穿孔後,先用3%硼酸溶液或3%過氧化氫溶液(雙氧水)洗耳,後選2%酚甘油,2.5%氯黴素甘油、0.3%氧氟沙星滴耳劑或1%黃連素液(任選其一)滴耳。同時以1%麻黃堿溶液滴鼻,促使咽鼓管消炎通暢,以利於鼓室引流。對鼓膜穿孔大、分泌物較少的慢性單純性化膿性中耳炎可選擇用氯黴素硼酸粉劑,用噴霧器將藥粉混勻,薄層噴於耳內,一日1次。
(用藥提示)
(1)酚甘油滴耳劑對黏膜有刺激作用,應用時不宜流至健康組織處。
(2)對3歲以下兒童不宜應用硼酸滴耳劑,有大麵積破潰創麵時不宜大量應用。
(3)氧氟沙星滴耳劑對過敏者、18歲以下的兒童禁用。
(4)滴耳前須將耳內的膿液拭淨,使患耳朝上,在滴藥後患耳朝上耳浴5min,待頭位恢複後可用藥棉拭去流出的藥液。滴耳劑在冬季十分冰冷有可能引起眩暈,用藥前可用手將藥液捂溫。
第四節耳道耵聹
(疾病概述)
耵聹(cerumen)即“耳垢”或耳屎,外耳道皮膚有耵聹腺,可分泌一種淡黃色的、有的呈黏稠樣的物質,俗稱耳屎,醫學上叫做耵聹。耵聹暴露在空氣中易幹燥,形成小片物,進食和咀嚼張口時,叮嚀隨下頜關節運動多數掉出耳外。有些人的耵聹是黏狀的,俗稱為油耳或糖耳。有時過多的耵聹和外耳道脫落的上皮、灰塵混在一起,堆積於外耳道內,有保護外耳道及黏附灰塵或異物的作用。若形成較大的硬塊,阻塞外耳道,稱為耵聹栓塞。耵聹多由外耳道軟骨部耵聹腺分泌過多、外耳道瘢痕狹窄、耳毛過多,或有慢性炎症等原因影響排出時,發生耵聹栓塞。
(主要症狀)耵聹栓塞早期一般無症狀,但當堵滿外耳道或壓迫骨膜時,則有輕微疼痛和聽力減退;若被水泡漲,則出現耳鳴、耳痛、眩暈或發生外耳道炎。如窺視外耳道可見有黑褐色或黃褐色硬塊狀物阻塞,患側為傳導性耳聾。
(治療處方)對小而活動的耵聹,可用勺子或鑷子取出。對耵聹堅硬且較大者,可用5%酚甘油和75%乙醇等量混合滴耳,一日4~5次;或用4%碳酸氫鈉滴耳劑滴耳,一次5~6滴,一日3~5次,連續2~3天,使耵聹軟化後取出。
(用藥提示)
(1)碳酸氫鈉滴耳劑中含有甘油,可軟化耵聹,為充分發揮應用,滴耳時滴量應充足充滿耳內,浸泡耵聹至軟。
(2)酚甘油滴耳劑對黏膜有刺激作用,用水稀釋後刺激性增強,用時不宜流至健康組織處。
(3)正確地使用滴耳劑:①耳膜穿孔者不要使用滴耳劑;②將滴耳劑的溫度捂熱以接近體溫。③使頭部微向一側,患耳朝上,抓住耳垂輕輕拉向後上方使耳道變直,一般一次滴入5~10滴,一日2次或參閱藥品說明書的劑量,④滴入後休息5min,更換另耳;⑤滴耳後用少許藥棉塞住耳道。⑥觀察滴耳後是否有刺痛或燒灼感。其他參見第六篇第二章中耳炎有關項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