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引子(3 / 3)

39.臊子麵(蘭州小吃)

【主料】麵粉1 000克,豬肉(肥瘦)200克。

【輔料】豬油100克,肉湯1 500克,雞蛋1隻,木耳15克,黃花菜20克,紅蘿卜、綠蘿卜各1個,豆腐150克,菠菜、水澱粉、醬油各100克,精鹽、蔥花各適量,堿、花椒粉、味精、醋、辣椒油各少許。

【製法】(1)紅綠蘿卜切小丁,開水焯過;豆腐切丁汆過;木耳、黃花菜泡發後瀝幹水分,切小段;蔥花、菠菜洗淨切小段;豬肉切小臊子丁;雞蛋打入碗內攪散。

(2)鍋燒熱放入豬油,油熱煸臊子肉丁,收幹水分加鹽(1.5克)、花椒粉、蔥,翻炒後倒入醬油(50克),再稍炒即盛碗內。

(3)肉湯倒入鍋內燒開,放入紅綠蘿卜丁、豆腐丁、木耳、黃花菜段,加鹽3克,開鍋後用水澱粉勾薄芡,撇去浮沫,倒入炒好的肉丁,淋入雞蛋液,加醬油、味精、菠菜,推勻即盛入盆內。

(4)麵粉調成硬麵團。擀薄疊切細麵條,煮熟後撈入碗內,澆臊子鹵汁,配以醋、辣椒油等。

【特點】色、香、味俱佳。

40.燒雞粉(隴西小吃)

【主料】(製20碗)扁豆(或綠豆、豌豆)粉500克,宰淨母雞1隻,雞蛋20隻,菠菜1 000克。

【輔料】胡麻油100克,雞油50克,薑片25克,花椒15克,大料10克,草果、胡椒各10克,丁香、桂子、精鹽各2克,大蔥、大蒜、味精各少許,醬油50克。

【製法】(1)將扁豆粉加水500克化開;菠菜洗淨揉搓後,加水攪勻,用紗布濾取汁。

(2)鍋置旺火上,加水5千克,燒開後倒入水澱粉汁,不停攪動,至粉漿快熟時加入菠菜汁,繼續攪拌均勻,熟稠後倒入盆中晾冷(稱綠粉)。

(3)母雞下冷水鍋大火燒開時,撇去血沫,加入精鹽及裝入上述香料1/3量的調料包,將雞用小火煮至酥爛,撈出雞肉,撇淨浮油。雞湯內加入少許涼水及蔥末、蒜和各樣調料粉,用勺推轉,至再開鍋時撇去沫,揀除蔥蒜,加入味精,調好味後出鍋,淋上用雞油、胡麻油加花椒、大料、蒜炸製的油。

(4)雞蛋煮熟後剝去皮,用醬油醃漬10分鍾。

(5)將晾冷的綠粉取出,切成2.8厘米見方、3毫米厚塊,共裝20碗內,每個雞蛋切成8丫,每碗放雞蛋1隻(每個雞蛋成8丫)及雞肉小塊,然後澆入雞湯即成。

【特點】褐湯綠粉,蛋肉兼有,清香適口,營養豐富,夏季食用,熱冷均宜。

41.四喜餃

【主料】(製40個)上白麵粉500克,酵麵適量,豬肉150克,大蝦肉、水發海參各50克,熟雞脯肉、火腿、冬菇、蒸雞蛋糕各35克。

【輔料】堿粉1克,醬油20克,紹酒5克,蔥末2克,薑末2克,精鹽2克,芝麻油15克,雞湯適量。

【製法】(1)將麵粉250克加酵麵及適量水和勻,發酵後加堿揉好;其餘麵粉和成燙麵,然後混合揉勻成麵團。

(2)將豬肉絞成餡;雞脯肉切成小丁;海參切小方丁;大蝦肉切小丁,並用紹酒(5克)拌好。將肉、雞、海參、蝦丁摻在一起,加蔥、薑末及醬油、精鹽,順一個方向攪勻,再加入雞湯、芝麻油拌成餡。

(3)將火腿、冬菇、蒸蛋糕均切成末,分別盛入碗內。

(4)將麵團放在案板上,撒撲麵,揉搓成長圓條,做麵劑40個,擀成圓皮。左手持皮,右手用餡匙把餡放在麵皮內,再用拇指與食指捏住麵皮邊緣,相對擠住,再將另兩端用同樣的方法捏起。形成4個向上的圓孔,然後將4孔外角捏成尖形,成四喜餃,入籠用旺火蒸10分鍾取出。

【特點】四種餡料,色彩各異,捏作4個花瓣,造型美觀,餡味鮮美,為餃子類小吃中的精品。

另外還有鳳凰餃、蝙蝠餃、金魚餃、蝴蝶餃等,用麵和餡都與四喜餃相同,僅在捏製形狀上有所區別。

42.酥油茶(藏族小吃)

【主料】新鮮酥油、磚茶適量。

【輔料】精鹽以及牛奶各適量,另備專用茶桶1隻,細木棍1根。

【製法】先將100克酥油、5克鹽、100克牛奶倒入潔淨茶桶內,攪勻後加入5千克熬好的茶葉水,用細木棍上下抽打5分鍾,再加50克酥油,再抽打5分鍾,隨即倒入茶壺內,加熱1分鍾左右(不可煮沸,否則茶油分離,影響風味)即成。

【特點】營養豐富、香醇可口,飲後有提神、滋補之功。倒茶飲用前,須輕搖茶壺,以使乳、茶、油交融,香美可口。如作早點小吃,可衝入雞蛋1~2隻。據史料載,唐代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內地的茶葉,遂與酥油(即奶油,係鮮乳提煉而成)結合,始有酥油茶。這種藏民小吃和飲料,千百年來,成為漢藏文化交流和友誼的標誌。

43.西施舌

【主料】(製100隻)粳米750克,糯米1 750克。

【輔料】核桃肉350克,青梅250克,金橘脯125克,瓜子仁125克,糖佛手250克,蜜餞紅瓜250克,紅棗750克,紅曲粉2克,糖桂花45克,白糖900克,豬板油500克,熟豬油50克。

【製法】(1)將糯米、粳米一起放在淘籮裏,淘洗2次,再放入清水中浸漲(冬季浸24小時,春、秋季浸12小時,夏季浸8小時,並每隔2小時換清水1次),然後帶水磨成米漿,灌入布袋,紮緊袋口,壓幹水分,即成水磨粉(約重3.75千克)。把壓幹的粉取出搓散,取1/5(750克)加入冷水50克揉勻,再搓成細長條,摘成1厘米見方的小粒,邊摘邊放入沸水鍋中,煮到粉粒浮在水麵時,再煮1分鍾左右,用漏勺撈入涼水中過涼,撈起瀝幹水,放入餘下的4/5的水磨粉中,充分拌搓均勻,揉透,至粉塊光滑有韌性時(粉坯約重4千克),蓋上潮布,防灰防幹。

(2)將紅棗洗淨,放入大麵盆中,加水400克,上籠屜用旺火蒸約2小時(漲透為度)。潷去水,去皮、核。將炒鍋置中火上燒熱,下豬油,加入糖(250克)及水50克,至糖溶化,放入棗肉,不斷拌炒約10分鍾,製成棗泥(1 000克左右)。

(3)把豬板油撕去膜,切成黃豆粒大,拌入白糖(250克),製成糖板油。

(4)將核桃肉、金橘脯、糖佛手、青梅、紅瓜都切成米粒大,加入糖桂花(25克)、瓜子仁、白糖(400克),拌勻製成果料。

(5)取揉好的水磨粉1份(分5份做完),揉透搓長,摘成劑子20個(每個重約40克),捏成酒盅形,裹入棗泥(10克),果料(17.5克),糖板油丁(7.5克),收口。然後左手掌心托住粉團,用右手拇指與食指把收口處捏扁,放入舌形的模具中,撳壓成“西施舌”。放在墊著潔淨濕紗布的盤子內。20隻西施舌做好後,把紅曲粉加水溶開,每隻舌尖上點上一點紅色。其餘4份如法做完。

(6)將大鍋置中火上,放入2 500克水燒沸。用勺推動,使水旋轉,再將西施舌逐隻放入(每鍋20隻左右),用勺推轉。待西施舌全部浮起後,加入適量涼水,使水微沸,約1分鍾後,撈出盛入碗內(每碗盛5隻),加入鍋中沸水100克,撒上糖桂花(1克)即成。

【特點】形狀如舌(故美名為西施舌),用料講究,粉糯餡多,甜香潤口,是杭州市的傳統風味小吃。吃法有湯煮和油炸兩種。

44.香麥麵(苗族小吃)

【主料】燕麥適量。

【輔料】花椒、八角、鹽、糖各少許。

【製法】(1)將燕麥簸篩幹淨,除去雜質後洗淨,上鍋蒸熟,取出晾曬至幹。

(2)將晾幹的燕麥入鍋加花椒、八角溫火炒熟(顏色發黃即成,切勿炒糊)。

(3)把炒好的燕麥上磨、加工成細粉,即成香麥麵。

(4)食用時取適量麥麵放碗內,加點糖或鹽,用開水(涼開水或泉水亦可)衝調即可食用。

【特點】香滑細膩,食用方便。

45.香竹糯米飯(傣族小吃)

【主料】香糯米適量。

【輔料】香竹數節(西雙版納特產者佳),粽粑葉或芭蕉葉數張。

【製法】香竹一端留節,另一端去節開口;香糯米洗幹淨後灌入竹筒容積2/3,加水至竹筒容積的4/5即可,用粽粑葉或芭蕉葉塞住開口處,放置一夜,於炭火上慢慢烘烤,不時翻動,至竹筒焦黃,口冒熱氣及溢出香味時,即可撕去竹皮,趁熱食用。

【特點】兼青竹新米清香,製法古樸,風味獨具。若以香草燜鱔魚的湯汁蘸食,鮮美滋味,堪稱奇絕。攜之旅途或郊遊野餐以為方便小吃,更有情趣。

46.蟹黃包子

【主料】(製40個)上白麵粉500克,酵麵100克。豬肉300克,蟹黃、蟹肉50克。

【輔料】蔥10克,薑15克,豬肉皮凍100克,堿粉1克,醬油25克,精鹽3克,紹酒5克,白糖10克,芝麻油15克,熟豬油50克。

【製法】(1)將蔥、薑洗淨,各取2.5克切末。剩餘的用刀拍鬆,放入盛有涼水的碗裏浸泡,製成蔥、薑水。

(2)將蟹洗刷幹淨,入籠蒸熟,待稍涼後撬開蟹蓋取出蟹黃,並用竹簽取出蟹肉。炒勺內放豬油(10克)燒熱,加入蔥、薑末煸香,再加蟹黃、蟹肉煸炒,然後把剩餘的豬油(40克)放入炒勺內繼續拌炒,待蟹黃、蟹肉均呈橙黃色時,將其倒在盆內晾涼。

(3)把豬肉絞成餡,放在盆內加醬油、精鹽、紹酒、白糖、蔥薑水。將肉皮凍絞碎,倒入肉餡中,再加蟹黃、蟹肉、芝麻油攪拌成餡。

(4)麵粉(250克)加溫水(125克),與酵麵一起和好,放在盆內發酵。再取麵粉(250克)放在另一盆內,加沸水(50克)攪拌,稍涼後,加冷水(50克)揉成麵團,然後與酵麵團加堿和好。

(5)案板上撒撲麵,將麵搓成長條,做成40個麵劑,擀成圓形麵皮,包入肉餡,收口捏成菊花頂狀,放入籠內,用旺火蒸15分鍾出屜。

【特點】包頂呈菊花形,稍露橙紅色,餡料極鮮美,是煙台、濟寧等地傳統著名小吃。

47.雪蒸糕

【主料】(製50塊)糯米2 500克。

【輔料】生豬板油750克,綿白糖750克,薄荷水少許,甜桂花125克,米粉125克。

【製法】(1)將糯米洗淨,放入木盆內濾幹,加少許冷水拌和,至米幹後,磨成粗粉,用50網眼篩絹,篩清甲類細粉,再用30網眼篩絹,篩去乙類粗粉。把剩餘丙類粉的麩皮屑去除,即得甲、乙、丙三類粉。

(2)將乙類粉用適量水拌和(每500克粉吃水約150克),再加少許細幹粉摻少許薄荷水拌和。

(3)蒸桶內放方形木蒸1隻,上放蒸墊2塊,取一半粉放於木蒸內,中間夾放豬油白糖餡心30克,然後上麵再蓋一層粉,蓋好後,旺火足汽蒸熟即成。

【特點】糕形似鬥白如雪,透明豬油渾似玉,香甜芬芳,糯而不黏,肥而不膩,是無錫傳統小吃之一。

48.羊肉抓飯(維吾爾族小吃)

【主料】大米2.5千克,帶骨肥羊肉1.75千克,黃蘿卜3千克,元蔥65克。

【輔料】油650克(最好用清油750克,煉羊油500克),精鹽60克,清水1 800克。

【製法】(1)大米洗淨,清水浸泡;羊肉剁成大塊;黃蘿卜洗淨去皮切成筷子粗的條,元蔥切碎。

(2)清油下鍋,燒熱撇去浮沫,灑少許鹽水噴上辣味,然後加入煉羊油,全部化開後放入元蔥稍炸。再將肉下入,炒至發白,再放入黃蘿卜炒半熟,加精鹽翻炒幾下,倒入清水,燜煮30分鍾左右。

(3)將泡好的大米撈出倒入鍋內,加入水,蓋上鍋蓋,旺火煮燒開後,敞鍋煮數分鍾,見水被米將吃盡時,將火蓋住(或改小火),蓋好鍋蓋燜半小時左右。然後揀出肉,將黃蘿卜和米飯翻攪均勻即成。盛盤時將揀出的熟肉置飯麵上。

【特點】白裏有黃,油亮噴香,軟硬適度,鹹香味美,以手抓食,別具風味。

49.陽春麵

【主料】(製25碗)麵粉7.5千克。

【輔料】堿35克,小粉(幹麵粉)125克,味精15克,糖50克,鹽75克(其中1/2燒鹹汁用),熟豬油185克,蒜75克,醬油300克,黃酒、蔥、薑各50克,鮮肉骨頭750克(吊湯用)。

【製法】(1)將堿用水化開,用約1 250克水將麵粉在拌粉機中和勻,再上麵機軋厚,二雙層一單層(共軋4次),在軋第三第四次時拍小粉(免粘),然後上麵案切成麵條。

(2)鍋內放入醬油、鹽,加水450克,置火上煮成鹹汁。另用鍋加糖50克、醬油少許和適量水煮成甜汁。

(3)鮮肉骨頭(雞鴨骨亦可)、鹽、蔥、薑、黃酒同煮高湯,燒沸後撇去浮沫。

(4)碗內放堿、甜汁、大蒜、味精、熟豬油和鮮湯150~200克,將煮熟的麵條撈入碗中即成。

【特點】麵條清利,硬而不生,軟而不爛,湯汁鮮美,渾成一體,為無錫有百年曆史的名小吃。

50.油氽緊酵

【主料】(製100個)麵粉900克,老酵100克,豬夾心肉850克,豬皮凍350克。

【輔料】精鹽5克,醬油170克,味精1克,薑末10克,芝麻5克,豆油5千克(耗200克),綿白糖750克。

【製法】(1)芝麻淘淨炒熟碾細;豬皮凍斬茸;夾心肉亦斬成茸後置盆內,加醬油用手順時針方向攪拌,加清水200克左右,繼續順向攪拌均勻,再加入綿白糖、味精、芝麻、薑末後拌至均勻,最後放入豬皮凍拌勻,即成肉餡。

(2)將麵粉倒入麵缸,將老酵摘成小塊後同精鹽一起放入,加冷水約400克,用手和勻揉成麵團,置案板上搓成長條,摘成大小均勻的緊酵坯100隻。

(3)將緊酵坯撳成圓餅,放入肉餡,用大拇指、食指收口捏攏,頂部呈尖形。全部做完後,放入置有草墊的蒸籠內,上沸水鍋蒸約6分鍾,離火略燜。

(4)將豆油倒入鍋內,旺火燒至八成熱,將緊酵置漏勺內,徐徐放入,一待氽至皮上起泡撈出。油溫再度升至九成熱時,續將緊酵放入,氽至金黃色即成。食時佐以蛋皮湯。

【特點】色澤金黃,外脆內鬆,鹵多味鮮。油氽緊酵亦稱興隆饅頭,冬令上市。春節期間往往作為饋贈親友禮品,興隆寓興旺發達之意,此風至今猶存,為蘇州傳統小吃。

51.油炸臭豆腐

【主料】(製32塊)精製水豆腐32塊。

【輔料】鹵水2 500克,醬油50克,青礬(硫酸亞鐵)3克,雞湯150克,辣椒油50克,芝麻油25克,茶籽油1 000克(耗約100克)。

【製法】(1)將青礬放入桶內,倒入沸水,用棍攪動,然後放入豆腐浸泡2小時,撈出晾涼,再放入鹵水中浸泡(一般,春、秋季浸泡3~5小時,夏季泡1~2小時,冬季泡6~10小時),鹵好後取出用冷開水稍衝洗一下,裝入竹篩瀝去水分。

(2)把辣椒油與芝麻油、醬油、雞湯兌成汁。

(3)鍋置中火上,倒入茶籽油,燒至八成熱,將鹵好的豆腐逐塊入鍋翻炸一下,然後移至小火上炸至豆腐外焦內軟(約需5分鍾),撈出瀝去油,裝入盤內,用筷子在每塊豆腐中間戳一個眼,將兌好的辣椒油汁調勻,淋在豆腐眼中即成。

【特點】豆腐呈青黑色,未炸時略有臭味,經滾油焦炸後,不僅不臭,反而香氣很濃,外層焦脆,裏層軟嫩,味香辣。

【說明】鹵水的製法:用清水15千克,放黑豆豉2.5千克,燒開後再煮半小時,濾去豆豉渣,待豆豉汁冷卻後,加入純堿100克,冬筍2.5千克,香菇150克,青礬20克,鹽750克,60度白曲酒150克,豆腐腦1 500克,浸泡半個月,每天須攪動一次,發酵後即成鹵水。

52.魚生粥

【主料】(製10碗)豬腿肉500克,豬粉腸350克,豬肝300克,草魚片350克,開洋茸25克,雞蛋清5隻,大米400克,幹貝50克,豆腐衣片100克,炸花生米100克,油條2根(切成粒),炸米粉25克,大頭菜茸20克,生菜絲200克。

【輔料】熟豬油100克,麻油3克,鹽50克,糖20克,味精30克,玉果粉3克,胡椒粉3克,澱粉60克,堿水5克,硼砂5克,清水6.5千克,薑汁10克,蔥薑絲50克,芫荽20克,老薑塊10克,陳皮3克,料酒10克。

【製法】(1)大米洗淨;豆腐衣用少許水和堿水浸軟後洗淨堿味,與大米、幹貝、陳皮一起下鍋,加入清水煲成粥(約2小時);腿肉放入硼砂剁爛,盛入碗內,放入開洋茸、大頭菜茸、玉果粉、澱粉、鹽、糖、味精,攪勻後,做成80隻肉圓,下粥鍋內浸熟撈出,分放入10隻碗內。

(2)豬肝切成4~5厘米長、2.4厘米寬、5毫米厚的片,盛入碗內,放入料酒、薑汁,醃10分鍾後,下開水鍋汆一下撈出,再用清水過冷;粉腸用薑塊塞入腸內洗擦後,除去薑塊,切成4~5厘米長的段,上麵剞上5刀(勿切斷),用水洗淨撈出,瀝幹水分。

(3)魚片分裝在10隻小盤內,放入熟豬油;薑蔥絲、花生米、炸米粉、油條粒、生菜絲、芫荽各分裝2小盤;澱粉用蛋清調開,和油一起倒進滾粥鍋內攪勻,再放入豬肝、粉腸、味精、鹽、糖、麻油、胡椒粉攪和,分裝2隻小鍋,與小盤、小碗同時上台,食時裝入豬肝、粉腸粥即成。

【特點】色白,鮮香,別有風味。

53.蘋果派

【用料】麵粉500克,白脫300克,雞蛋4隻,蘋果8隻,糖400克,肉桂粉1調羹,生粉適量。

【製法】(1)麵粉裏放入白脫切成的碎粒及少量糖,用手抄和均勻。再加入蛋液(用少量水調和),揉和成軟硬適中的麵團,蓋上濕布,醒發待用。

(2)蘋果去皮去核,切成薄片,用白脫油炒一下,邊炒邊加糖,至蘋果變軟,加入肉桂粉炒勻,再用生粉勾芡,倒在盤中冷卻。

(3)麵團擀成圓麵皮,在麵皮上用刀尖點幾個洞,將麵皮放在圓形派模型裏,用刀沿模型邊劃掉多餘的麵皮;放入炒好的蘋果,在模型邊緣的麵皮上塗上蛋液,再取一塊麵皮,覆蓋在上,塗點蛋液,進烤爐烘烤至成熟即成。

54.意式焗餛飩

【用料】麵粉500克,雞蛋3隻,牛肉500克,豬腦100克,菠菜150克,鹽、胡椒粉、酒、油、洋蔥、番茄醬、奶酪粉等少量。

【製法】(1)將牛肉用紅燒方法燴熟後絞細,擠去汁水;豬腦煮熟後切成小丁;菠菜焯水後剁細,擠去汁水;然後將三者混合攪拌,用鹽、胡椒粉等調味後成為餡心。

(2)麵粉內加入打散的雞蛋及少量的水,揉成麵團,用濕布蓋上醒半小時後擀成長方形,分成小塊(比餛飩皮小些)取一半放上餡,將打散的雞蛋用蛋刷塗在餡心周圍,將另一半麵皮合上,在餡心四周用手撳壓,使粘牢,然後用花邊輪切割成3厘米見方的餛飩。

(3)餛飩用水煮熟後,放入焗鬥或小料碟中,澆上紅燒牛肉的汁水,撒上奶酪粉,進烤箱焗至汁水沸滾即可上席。

55.聖誕梅子布丁

【用料】麵粉250克,麵包粉50克,牛油25克,雞蛋1隻,糖120克(其中有20克赤砂糖),蜜餞梅子50克,蘋果1隻,發酵粉10克,牛奶、白蘭地、紅葡萄酒、甜蛋黃醬各少許。

【製法】(1)先將梅子用酒醃製2天,容器需密封。

(2)將麵包粉與麵粉混合;將牛油加溫和入粉內,加糖、蜜餞、梅子碎丁、雞蛋、蘋果丁、發酵粉,一起揉成較爛的麵團,最後加赤砂糖,使麵團呈咖啡色。在布丁模型內搽油,再撒上幹麵粉,將麵團裝進模型,用油紙封口,進蒸籠蒸6小時,即成布丁。

(3)麵粉用牛油炒熟,倒入牛奶,調成奶糊,加糖,待融化後離火,加入白蘭地和蛋黃,調成黃色的甜奶醬。

(4)將布丁覆在盤中,澆上甜奶醬,即成聖誕梅子布丁。

56.胡桃巧克力聖代

【用料】香草冰淇淋球4隻(或大冰磚1塊),白糖100克,可可粉1調羹,紅櫻桃4顆(或草莓2隻),華夫餅幹4塊,胡桃仁(事先烤熟)少量。

【製法】(1)白糖中放入少量水熬成糖漿,加入可可粉略熬,成褐色巧克力沙司(也叫巧克力漿),冷卻。

(2)將冰淇淋球(或大冰磚切成4塊)分裝入4隻雞尾酒杯,把胡桃仁粘在球上,隨即淋上巧克力沙司,頂部放紅櫻桃或草莓(半隻),將華夫餅幹插在冰淇淋球旁即成。

57.黑椒牛排

【用料】牛裏脊肉(即菲利)1條,胡椒粉1調羹,洋蔥1隻,幹紅葡萄酒2調羹,鮮奶油2調羹,番茄沙司3調羹,白脫50克,鹽、麵粉適量。

【製法】(1)牛裏脊剔去膜、筋,分成段,將橫截麵朝砧麵,用刀背拍成牛排,撒上鹽、胡椒粉、碎黑椒粉及少量麵粉,用手按緊。

(2)炒鍋內放白脫,炒香洋蔥末,下入黑椒粉、鮮奶油、番茄沙司、少量湯汁或水,燒出香味,加入鹽,調味均勻,即成黑椒沙司。

(3)牛排用油在法蘭板內兩麵煎黃,加入酒,倒入沙司略燒,起鍋裝盤。每份一塊牛排加些輔菜上席。

58.凍肉色拉

【用料】豬肉400克,西式瓶裝橄欖3顆,生菜葉3張,色拉醬3湯匙,明膠粉或明膠片適量,鹽、胡椒粉等少量。

【製法】(1)豬肉焯水,衝去血渣,小火煮至熟。冷後切片,肉湯內加入適量明膠片或明膠粉,煮至融化後用鹽、胡椒粉調味,冷卻至將近凝結。

(2)在長形模型底先抹一層油,鋪一層豬肉片,將橄欖切片後放在肉片上,再依次放豬肉片、橄欖片、肉片,倒入將要凝結的湯水,進冰箱冷藏至結凍。

(3)食用時在盤中墊好生菜,將肉覆扣在生菜上,上席後隨意切割,再在上麵放些色拉醬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