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引子(2 / 3)

【用料】大米500克,精鹽20克,味精5克,香油5克,胡椒麵3克,青魚肉150克,水發魷魚100克,海蜇皮100克,熟蝦片100克,油發魚肚100克,油條100克,去皮熟花生米100克,廣東排粉60克,蔥絲30克,薑絲30克,淡色醬油30克,香油少許。

【製法】(1)大米洗淨,下入開水鍋中,再開後用中火煮1~2小時,加進精鹽、味精、香油、胡椒麵,調好味,離火保溫。

(2)海蜇皮洗淨,用水泡1小時,切成條形。青魚肉、魷魚皆片成片。魚肚洗淨油膩擠淨水,切成長條。油條切成碎粒。排粉用油炸透後用手按碎。

(3)把海蜇皮、青魚片、魷魚片、魚肚條、熟蝦片、蔥絲、薑絲分別平均放入10個碗中,再加入醬油拌勻。把熬好的粥盛入10個碗內,上撒花生米、油條粒、排粉,再淋點香油即為風味獨特的“艇仔粥”。

19.鮮肉粽子

選用新鮮瘦豬肉,也可選用新鮮牛、羊肉、雞肉、魚肉等。從口味上來說,基本上分為兩種:一是鹹中帶甜,肉餡中放些白糖;一是鹹味的,不能放入白糖。前者一般稱之為“鮮肉粽子”,味道香美,食之不膩,久食不厭。後者一般叫做“鹹肉粽子”或“鮮鹹肉粽”,鹹香可口,肉質鮮美細嫩,吃到嘴裏有一種類似“粉蒸肉”的濃香味兒。

【用料】江米1 000克,新鮮瘦豬肉800克,精鹽20克,醬油50克,味精15克,料酒25克,五香粉5克,蔥花20克,薑粉5克,葦葉或竹葉適量。

【製法】(1)將新鮮瘦豬肉洗淨,切成方塊或條狀,放入大碗中,加入精鹽、醬油、味精、料酒、五香粉、蔥花、薑粉拌勻,浸漬4~6小時,讓肉塊充分吃進調料。

(2)江米洗淨泡好,瀝幹水分。葦葉或竹葉洗淨,用開水煮透再洗淨待用。

(3)取葦葉3~4片(竹葉2片即可),在手中理順理平,折成三角形,先放入江米25克作底,中間掏一個凹槽,放入3~4塊浸漬好的肉塊,再放入江米25克,把肉塊蓋好,不讓露出。然後將葦葉或竹葉折起,裹成菱角形或者枕頭形,用線繩緊緊捆住。

(4)裝鍋時,把粽子逐一層層碼好壓實。慢慢倒入清水,浸過粽子10厘米。先用小火煮開,再改用旺火煮2小時,最後改用小火燜1~2小時,以熟透為準。其時滿屋飄香,格外引人食欲。

20.揚州蛋炒飯

【主料】(製20碗)上白秈米飯3 000克,雞蛋5隻,水發海參、熟雞脯肉、熟精火腿、熟肫肝、蝦仁各50克,水發冬菇、熟淨筍、青豆、豬瘦肉各25克。

【輔料】蔥、料酒、幹澱粉各5克,精鹽30克,雞清湯250克,熟豬油225克。

【製法】(1)將海參、雞肉、火腿、肫肝、冬菇、筍、豬肉分別切小丁,蝦仁加鹽,幹澱粉上漿,蔥切蔥花,與雞蛋加鹽打散攪勻。

(2)炒鍋放入豬油75克,燒至五成熱時放入蝦仁劃熟。倒入海參、雞肉、火腿、肫肝、冬菇、筍丁及肉丁略炒,加料酒、精鹽、雞清湯燒沸,翻勻倒入碗內成什錦“澆頭”。

(3)炒鍋上中火,放熟豬油150克,倒入雞蛋液摟炒至呈桂花狀,加入米飯炒勻,倒入1/2什錦澆頭與全部鹵汁,再翻鏟均勻,將蛋炒飯的2/3分裝20碗內,再將剩餘的1/2什錦澆頭及蝦仁、青豆倒入鍋內,與1/3米飯拌勻,分別蓋在蛋炒飯上即成。

【特點】米飯鬆散,軟硬適度,配料多樣,營養齊全,鮮韌爽滑,香潤適口,為淮揚小吃中的名品,有主副兼備之妙,最宜兒童食用。

21.羊雙雙

羊雙雙為北京傳統風味小吃的品種之一。它是在羊腸內灌羊血,皆取自羊身上,故名“羊雙雙”。煮熟後切塊,放入碗中,拌著各種佐料吃。香辣爽口,物美價廉。舊時北京,許多小販臨街支起攤來,製作售賣“羊雙雙”。北京一般的勞動人民總愛買上一碗,熱乎乎,香噴噴,花錢不多,便能品嚐這一傳統小吃的獨特風味。

【用料】羊腸5 000克,羊血15 000克,花椒50克,大料50克,蔥500克,薑200克,料酒300克,芝麻醬500克,辣椒油250克,香菜100克,精鹽100克,堿10克。

【做法】(1)堿麵用溫水化開,倒入大盆中,加入清水。把羊腸翻卷過來,先用清水洗一遍,再用堿水洗,最後用清水徹底洗淨。

(2)羊血用幹淨白紗布過濾,除去雜質,提取純血。然後灌入洗淨的羊腸內,用線繩將腸口捆緊,再捆成小段。

(3)煮鍋上火,倒入清水用旺火燒開,放入羊腸血,仍用旺火燒開,邊煮邊除盡浮沫。放入花椒、大料、蔥、薑和料酒,以除去腥膻味。煮熟後,撈出切成塊狀,放入碗中。

(4)香菜洗淨,切成細末。芝麻醬中加入精鹽,用涼開水調稀,製成麻醬汁。然後澆入碗中,放入辣椒油,撒些香菜末,拌勻後食用。

22.魚片粥

有用草魚肉,也有用青魚肉,洗淨後切片放入碗中,盛入熬好的粥,即為“魚片粥”。吃時將調料調勻,味道鮮濃,富有營養,別具特色。

【用料】江米250克,粳米250克,草魚肉500克,精鹽10克,味精5克,醬油50克,香油10克,胡椒麵3克,熟花生油25克,生蔥30克,生薑30克,薄脆或油條100克。

【製法】(1)將江米和粳米洗淨後倒入鍋中,加入清水用旺火煮開,再改用中火煮熟煮爛,加進精鹽、味精、香油拌勻,熬成鹹味粥。

(2)魚肉直刀切成薄片,加入花生油和味精拌勻。生蔥、生薑洗淨,均切成細絲。如用薄脆捏碎成片或用油條切成小片也可。

(3)把魚片分放於碗中,放入醬油,盛入熬好的粥,加進胡椒麵,撒上蔥絲、薑絲、薄脆或油條,食用時拌勻即可。

23.元宵

又名“湯圓”。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元宵節。這一天,北京人和我國各族人民曆來有吃元宵的習慣。在用料上,元宵皮除江米麵以外,還有黏高粱麵、黃豆米麵和苞穀麵等。其餡心,北方一般有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錦、豆沙、棗泥、芝麻、五仁等甜味餡,南方則多見豬油、火腿肉、筍肉等葷素兼有的鹹味餡。吃法上,傳統的習慣是現煮現吃,或現炸現吃。但也有蒸、煎、炒、拔絲等其他吃法的。

【用料】江米麵5 000克,白糖3 000克,山楂餡1 500克,糖桂花150克。

【製法】(1)山楂餡中加白糖、糖桂花攪拌均勻,加入適量清水,用手搓透起黏性,攤放在案板上。用麵杖拍打堅實,不使散開,再擀成1厘米厚的片狀,切成方粒,每500克切60塊,製成元宵餡心待用。

(2)江米麵分批倒入元宵機內,將山楂心用清水沾濕後放入元宵機內,與江米麵一起在元宵機內搖滾,餡心上的江米粉越滾越多,元宵越來越大,滾如核桃大,用篩篩出即為成品,每500克30個裝袋即可。

24.白水羊肉(寧夏小吃)

【用料】新宰殺的綿羊1隻,精鹽、醋、蒜泥適量。

【製法】將剝皮洗淨的羊體帶骨卸為8塊,再衝洗幹淨下入開水鍋內,煮至將沸時撇去浮沫,改小火煮2小時左右(其間翻動2~3次,並用肉叉在肉厚處戳些小眼,使肉內血水盡出),聞肉香四溢,見肉色白淨時將肉撈出,稍冷,切成3.3厘米長、1.6厘米寬的薄片,吃時跟上精鹽、醋、蒜泥拌成的調料汁。

【特點】肉嫩清香,不膩不膻。

若將切好的肉夾入新出爐的鍋餅內,再澆上一點蒜醋汁,就是當地著名小吃羊肉夾饃。

25.擔擔麵

【主料】(製10碗)細麵條1 000克。

【輔料】豌豆苗(雞毛菜或菠菜)100克,芝麻醬100克,醬油120克,香醋50克,味精14克,蒜泥8克,蔥花30克,開洋末50克,芽菜末100克,花椒麵4克,紅油200克,冷雞湯400克,辣椒籽20克。

【製法】(1)芝麻醬先用醬油、香醋、冷湯調開,然後加入味精、蒜泥、蔥花、辣椒籽、花椒麵、開洋末、芽菜末、紅油,調和成擔擔麵佐料。

(2)麵條下入滾水鍋,煮熟後撈起,分裝在10個碗內,澆上佐料,隨即將豆苗燙熟,放在麵上即成。

【特點】麵黃湯紅,味鮮、辣、香、醇。

26.刀削麵

【主料】麵粉1 000克。

【輔料】精鹽適量。

【製法】(1)將麵粉倒在案板上,扒個坑,漸次倒入加鹽的冷水(約350克),拌和攪勻,直至麵團表麵光滑細膩(比切麵的麵團略硬些),然後放入盆中,覆蓋濕布略醒片刻。

(2)將醒好的麵團放案上,揉勻後擀成16厘米見長的厚麵片,將麵片卷在長擀麵杖上(也可用木棍),形成一個光滑平整的麵筒。

(3)在沸水鍋前,一手托麵筒,另手持刀(削麵刀長20~22厘米,呈瓦片狀),麵筒傾向鍋內,刀口平貼麵筒上,由上往下,從左至右,一刀接一刀地順序削成長形麵條,隨削隨落鍋,煮熟撈起,即可食用。

(4)食用時,可加寬湯將燉豬肉澆拌,也可以炸醬或麻醬加菜碼拌食,還可按炒麵製法,做成肉絲炒麵、木樨炒麵、三鮮炒麵等。

【特點】麵香濃鬱,富有筋力,做法新穎,吃法多樣。

27.高湯水餃

【主料】(製120個)上白麵粉500克,豬肉450克。

【輔料】水發木耳50克,大蔥50克,薑5克,醬油50克,精鹽10克,水發幹貝20克,水發海米50克,味精3克,紫菜25克,青蒜50克,芝麻油25克。

【製法】(1)將麵粉放入盆內,加水250克及食鹽(1克)調成麵團,揉好後搓成長條,做120個麵劑,擀成薄餃子皮。

(2)將豬肉剁成末;蔥、薑切細末;海米、幹貝剁碎;木耳切碎片。將上料一起拌勻,加精鹽、味精、醬油、芝麻油拌成餡,取餃子皮包入餡,捏緊口。每包完1個,用筷子在餃子中間壓一凹印,使成元寶形。

(3)把紫菜撕成小塊;青蒜切末。鍋內放清湯,加醬油(10克)、芝麻油(5克),製成高湯,再加入紫菜、蒜末、味精盛在湯缽內。

(4)鍋內放水燒沸,將水餃下鍋,邊下邊用勺沿鍋底推轉。蓋上鍋蓋煮至水餃浮起時,點少許涼水,再沸時撈出,盛在高湯缽內即成。

【特點】此餃又名狀元水餃,體小,皮薄,餡料豐富,味道鮮美,食時配高湯,是一種精細的小吃。

28.狗肉湯(朝鮮族小吃)

【主料】活狗1隻。

【輔料】豆油、熟芝麻、蔥絲、胡椒粉、雞蛋汁、辣椒麵、醬油、精鹽、辣椒油、香菜等各適量。

【製法】(1)先將狗的四蹄和嘴巴捆緊,頭朝下放在有坡度的案板上,用尖刀刺進喉部,放淨血後,剝皮或煺毛,剖腹去內髒,然後用涼水內外洗淨,分解為6大塊,泡入涼水中。

(2)將浸泡除去血汙的帶骨肉塊入沸水鍋中,大火燒開後,撇去浮沫,打出浮油待用,然後改小火慢慢煮熟。

(3)炒勺燒熱,放入豆油,油熱加入辣椒麵及浮油炒香,盛入碗內。

(4)將煮熟的狗肉趁熱拆骨取肉,撕成細絲,調入熟芝麻、蔥絲、胡椒粉、醬油、鹽等調料,醃漬入味後,抓入碗內,撒上香菜末,澆上辣椒油,倒上滾開的煮肉原湯,甩上雞蛋液,即可食用。

【特點】原湯原肉,香鮮熱辣,隆冬食用,最能禦寒壯陽。

29.哈達餅(蒙族小吃)

【主料】精粉(或標準粉)500克,白油(或奶油)200克,綿白糖150克。

【輔料】瓜子仁、桃仁、芝麻仁、青紅絲各5克,桂花、香精各少許。

【製法】(1)先將200克麵粉與100克白油和成麵油酥,再將200克麵粉與75克白油加75克水和成油水麵。

(2)另取100克麵粉(蒸熟)、25克白油與瓜子仁、桃仁、芝麻仁、青紅絲、桂花、香精、綿白糖一起拌成糖餡。

(3)用小包酥法,分別將酥麵、油水麵下10個劑,小包酥擀成圓片,撒上糖餡(整個圓片鋪滿撒勻),然後從兩頭向中間對卷起來。再盤成餅狀,用麵杖擀成荷葉餅狀(直徑20厘米許,厚度3毫米)。

(4)鐺坐溫火上,鐺熱放入餡坯,兩麵烙成虎皮色即熟。出鐺後從中間一切兩半,碼入盤中。

【特點】哈達餅是內蒙古昭烏達草原的傳統名小吃,據說起源於三國時期。其特點是:色澤白黃相間,層次清晰,厚薄如紙,香甜爽口,入口酥化,久存不壞,便於遊牧和草原旅行攜帶。

30.雞絲餛飩

【主料】(製20碗)上白麵粉1 000克,淨豬瘦肉50克,幹澱粉100克,熟雞肉絲100克。

【輔料】攤雞蛋皮50克,紫菜50克,青蒜100克,醬油200克,精鹽10克,蔥末、薑末各10克,雞、肘湯5千克,芝麻油50克。

【製法】(1)將麵粉放入盆內,加適量水和成麵團,用幹澱粉(綠豆澱粉最好)作撲麵,擀成薄麵片,折疊後切成梯形餛飩皮,共有300張。

(2)豬肉剁成肉泥,加醬油、精鹽、蔥末、薑末、芝麻油攪拌成餡。

(3)紫菜撕成小片;青蒜剝去老皮,洗淨後切末;攤雞蛋皮切細絲。

(4)鍋內加足水燒沸,下入餛飩,輕推轉,水沸後用小火煮熟,撈放到20個碗中,撒上紫菜、青蒜末、蛋皮絲、熟雞絲,再把燒沸的雞、肘湯澆到盛有餛飩的碗內。

【特點】湯鮮餡嫩,皮薄滑潤,與油旋同食,風味最佳,是濟南夜宵中的著名小吃。

31.嘉興鮮肉粽子

【主料】(製100隻)糯米6千克,去骨豬腿肉6千克。

【輔料】白酒50克,紅醬油50克,白糖275克,精鹽250克,味精10克,粽葉1 000克,水草100根。

【製法】(1)將伏天的寬粽葉放在開水鍋內煮3~5分鍾,撈起用清水洗淨,理直瀝幹。

(2)將糯米放在淘籮內,用清水淘洗5分鍾靜置15分鍾,瀝幹水(淘米要求速度快,時間短,米潔淨,吸水約10%),然後將米倒入木盆內,按次加入糖(200克)、鹽(150克)及紅醬油拌勻。

(3)將豬腿肉去皮,按橫絲分別切成肥、瘦長方小塊(每塊長6.6厘米、寬2.8厘米、厚1.6厘米、淨重17克左右)。放入大盆內,加入糖(75克)、鹽(100克)及味精、白酒,反複搓擦肉塊,使調料滲入肉內,直至泛出白沫時止。

(4)左手拿粽葉2張,毛麵均朝下,寬度交叉1/5相疊。右手拿另一張粽葉,光麵向上,交叉2/3,疊接在左手粽葉尾部(將粽葉接長)。然後用右手在粽葉總長的2/5處折疊成漏鬥狀,放入米(40克)再放3小塊肉(2瘦1肥),按瘦、肥、瘦次序橫在米上,上麵覆米60克,折轉粽葉包出四角,用水草繞6圈,不能紮死,不能打結。

(5)鍋內水燒沸後碼入粽子(浸沒水中),上麵用竹架和石塊壓實。旺火煮2小時後,改小火再煮1小時即熟(用旺火煮時要加幾次水,使粽子一直浸在水中,防止煮出夾生粽)。

【特點】外形整齊,包裹均勻,剝去粽葉後用筷夾成4小塊,塊塊見肉,糯而不爛,肥而不膩,肉嫩香鮮。

32.烤羊肉串(維吾爾族小吃)

【主料】去骨精羊肉2 000克。

【輔料】辣椒麵30克或安息茴香麵50克,洋蔥150克,精鹽50克。

【製法】(1)將羊肉切成3厘米見方、0.5厘米厚的薄片;洋蔥切碎,拌入肉片內醃漬半小時,然後將肉片串在扁長的鐵扡子上,共15~20串。

(2)點燃烤爐,待爐內煤或炭火無煙時,將肉串擺在烤槽中,至肉片表麵烤起油花並開始萎縮時,撒上適量精鹽、辣椒麵等調料,隨即翻轉繼續烤製。另一麵亦撒上同樣調料。兩麵各烤1~2分鍾即成。

【特點】味香濃,外焦脆、內鮮嫩,不腥不膻,配以獨特調味料,十分可口,是維吾爾族傳統小吃。

33.烤野味肉(鄂倫春族小吃)

【用料】獵獲野味任意。

【製法】鄂倫春族的烤肉與蒙古族不同。他們將獵獲的野味扒去皮,大家圍坐在篝火旁,手拿兩頭削尖的木棍,把切成一片片的獸肉穿在木棍的一端(有時也用此法烤牛羊肉),另一端插在地上,待肉烤至外表金黃、不斷冒油時,抹上鹽,就地食用。這種烤肉,裏麵還不十分熟,吃起來十分香嫩別有風味。

34.拉麵

【主料】白麵2 500克。

【輔料】水1 400克,鹽麵1.5克,堿5克左右。

【製法】(1)白麵與鹽麵一並放入盆內,一手澆水(水溫:冬熱、夏冷、春秋溫;水量:冬增、夏減),一手和麵,打起穗子,揉好,放一邊醒好後,加上些堿水,揪出約1.5千克重的麵塊,用雙手拉長再並回成麻花形,這樣反複抖拉7~8次(拉麵的姿勢是騎馬樣:兩臂夾腋用下胳膊抖拉,長度不超過2米,雙目平視),待麵拉均勻後。上案用幹粉滾勻,雙手各執一端抖拉撐長,再上案由單條並雙條,反複拉6次,到64根,邊拉邊滾麵粉(炒麵一般拉32根)。

(2)下鍋時一手執兩頭,一手執中間拉長,把麵的頭尾揪斷入鍋煮熟即可。

【特點】筋韌、滑嫩。麵下入鍋內,隨著水轉,一股為一碗,隨拉隨鉤,隨下隨撈,川流不息。配各種麵碼或澆鹵,風味獨特,百食不厭。

35.馬奶酒(蒙古族小吃)

【用料】馬奶多量。

【製法】馬奶盛木桶內,蓋好,置於溫暖處,令其自然發酵。每天用潔淨木棍順時針攪幾次。數日之後,淡淡的乳白色馬奶酒漿就會釀製成熟。再經過濾處理,即成為款待賓客的馬奶美酒了。

【特點】色如清水,味微甘香。

明萬曆年間,西域指揮使蔣一葵在京城做官時有幸嚐到馬奶酒,飲罷即興寫詩讚道:“味似融甘露,香凝釀醴泉。新醅撞重白,絕品挹清玄。”

元代禦用馬奶酒叫“玄玉漿”,又稱“元玉漿”。“玄玉漿”釀製工藝較複雜,須經六蒸六釀。頭釀的馬奶酒稱為“阿爾氣如”(初鍋酒),酒力較薄。味亦不醇。將“阿爾氣如”複入鍋內加一定量的酸奶,再行蒸製的酒叫“爾占”(回鍋酒)。三度釀製的稱“和爾占”(二鍋酒)。四釀名“德普舒爾”。五釀者稱“沾普舒爾”(酒力大增之意)。六釀名為“薰舒爾”酒度真大,飲即醉之意。這種玄玉漿現已失傳。據說元代列為“迤北八珍”之一。

36.奶茶(蒙古族小吃)

【用料】牛奶、磚茶、米各適量。

【製法】先將磚茶煮好,牛奶也煮好,再將米炒好,然後兌在一起,浸泡片刻即可飲用。或將熬好的磚茶濾去茶葉後,兌入牛奶再熬,加入白糖。

【特點】香甜撲鼻,餘味悠長。既可消肉食之積,又可解渴充饑,是遊牧民族方便而又實惠的佳品及小吃。

奶茶是蒙古族同胞招待客人的第一禮物,每當朋友和尊客到戶,主人先為客人斟上滿滿一碗奶茶,雙手捧到你的麵前,客人則起身用手接過,以表互相尊重,情意真摯。

37.牛肉毛麵

【主料】(製5碗)手工水麵1 000克,黃牛肉500克。

【輔料】食鹽10克,白醬油125克,老薑15克,料酒10克,紅醬油100克,辣椒油200克,麩醋50克,花椒粉10克,味精3克,蔥花50克。

【製法】(1)選用新鮮黃牛臀部肉,加拍破老薑,用料酒醃漬10分鍾。待血水逼出後提起,投入開水鍋中汆熟去血腥味,再轉入鹵水鍋中,先用旺火後改中火煮至八成爛時撈起,瀝幹水分,冷透,放菜墩上,用刀背將肉捶成細茸。淨鍋置微火上,投入肉茸,手持鐵湯瓢邊擂邊炒,炒至肉茸水分漸幹起毛時,加鹽、味精一同擂炒。待肉毛呈金黃色時鏟入盤內,攤開晾涼。

(2)取小飯碗5個,每碗內放入紅醬油10克,白醬油15克,麩醋5克,花椒粉0.5克,辣椒油20克。

(3)取麵500克投入沸水鍋中,用長竹筷挑散,待麵煮至斷生浮起時,分別撈入5個調料碗中,每碗內撒入味精、蔥花、牛肉餡即成。

【特點】麵油潤細滑,味麻辣鮮香,濃鬱爽口。

38.清湯牛肉麵(蘭州小吃)

【主料】麵粉、牛肉、牛骨頭、牛肝適量。

【輔料】食鹽、草果、生薑、花椒、胡椒粉、味精、熟蘿卜片等調料適量,香菜、蒜苗、辣椒油等佐料酌量。

【製法】(1)煮肉:將牛肉、牛骨頭洗淨,用清水浸泡4小時撈出(血水留製湯用)。放入溫水鍋內,大火燒將沸時,撇去浮沫,加入食鹽、草果、生薑、花椒等,用小火燉5小時左右,熟爛時撈出,晾涼後切1厘米見方的肉丁。牛肝亦加佐料煮製取湯待用。

(2)製湯:將煮肉、骨的湯撇去浮油,加入泡肉的血水,大火燒開時撇去浮沫,再加牛肝湯及調味佐料布袋,兌少量水,再度燒開,撇去沫子,加入鹽、胡椒粉、味精和蘿卜片,即改極小火煨之。

(3)製麵:上等麵粉適量,淋入清水拌成絮狀,再揉和均勻。在揉麵時還要加入灰水(由當地一種名為“蓬灰”的植物燒後餘灰加水熬製過濾而得)揉和。醒後揪成250克重的劑子,置於抹了清油的案板上,蓋好濕布。臨下鍋時,將麵劑抻成寬窄粗細不一的麵條。

(4)盛碗:麵條煮熟後撈入碗內,再澆以肉湯和肉丁,撒上香菜、蒜苗及辣椒油,即為馳名遠近的清湯牛肉麵。

【特點】此麵可謂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湯汁清澈,蘿卜潔白,辣油紅豔,香菜蒜苗翠綠,麵條油黃。其風味又可概括為:肉香撲鼻,誘人食欲,麵條柔韌,滑利適口,牛肉軟爛,滋味醇香,鹹酸麻辣,諸味和諧。其麵條最寬者達二指,叫“大寬”,次者名“二寬”,再細為“韭葉”,最細如絲,故稱“一窩絲”。還可做成三棱條狀,謂之“蕎麥棱”,堪稱色香味形俱佳。因此當地民謠有道:“不吃看著嘴也饞,吃了一碗想兩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