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蓮子糕
【主料】(製50塊)幹蓮子600克。
【輔料】白糖400克,堿麵100克,瓊脂20克,糖桂花5克。
【製法】(1)把幹蓮子放在粗砂鍋內,加入堿麵40克,用2 500克開水澆燙後,立即用竹刷攪刷2分鍾,把水倒出。接著再放入堿麵40克,仍按上法澆燙、攪刷後,最後放堿麵20克攪刷,直到把皮全部刷掉、蓮子呈白色時,用水洗淨。
(2)將蓮子切去兩端,用竹簽捅去蓮心,泡在涼水盆裏,上籠用旺火蒸30分鍾取出,再用瓷勺軋碎過羅(用馬尾羅或銅絲羅,不能用鐵絲羅或鋁製用具,以免蓮子變黑),即成蓮子茸,將瓊脂放在盆內,上籠用旺火蒸化。
(3)將蓮子茸與白糖、糖桂花(要過羅去渣)一起放在銅鍋內,用微火慢熬,水沸後,將蒸化的瓊脂倒入鍋內攪勻,再熬5分鍾,撇淨浮沫,倒在瓷盆中攤平晾涼,然後放在冰箱裏冷卻,使其凝結。吃時,取出扣在案板上,切成各種形狀的小塊即成。
【特點】色澤乳白,細膩滑潤,甜軟爽口,有濃鬱的蓮子香味,為夏令應季小吃。
2.栗子糕
【主料】(製60塊)栗子500克,澄沙餡450克。
【輔料】白糖300克,金糕310克,青梅5克,瓜子仁2.5克。
【製法】(1)將栗子洗淨,用刀在皮上剁一小口,放在涼水鍋裏(水要漫過栗子),置旺火上煮20分鍾,撈出,剝去皮,再上籠蒸1小時。當栗子已軟爛時,取出搗碎過羅,揉勻後即成栗子泥(如栗子泥幹散,可適當加一點水和糖)。
(2)取金糕150克切成2塊長12厘米、寬10厘米的大片,餘下的切成小菱形片;青梅切成細絲;瓜子仁用水洗淨;白糖加涼水150克,在火上煎成黏亮的糖汁。
(3)案板上鋪一塊濕布,將200克栗子泥分成相等的3份,將其中的1份攤在濕布上,用小刀抹成13厘米長、10厘米寬的長方形,上麵放一大片金糕,再取1份栗子泥抹成同樣大的片,覆蓋在金糕片上,然後取1/4澄沙餡攤在第二層栗子泥上抹平,上麵再覆蓋一層栗子泥片。照此方法共做4塊。最後刷上糖汁,用青梅、瓜子仁及切成菱形的金糕片在糕麵上裝飾成各種圖案花紋,即成栗子糕。
(4)吃時,將栗子糕切成3.3厘米見方的小塊,擺在盤內。
【特點】此糕分5層,1、3、5層為黃色,中間夾有紅、褐兩色,色濃重豔麗,質地鬆軟細膩,香甜適口。宜於秋、冬季製作。
3.八寶飯
八寶是指八樣果料,與江米同放一隻碗中上屜蒸熟,即為“八寶飯”,又叫“八寶糯米飯”。如果在上下兩層江米飯中,再放些豆沙餡和幾塊糖板油丁,上屜蒸熟則為“豬油夾沙八寶飯”,口味甜美,清香軟糯。此外,蒸熟的江米飯加上各種果料還可以炒製,名為“炒八寶飯”,油潤不膩,另有一番甜香口味。
【用料】江米1 000克,白糖400克,熟蓮子肉100克,蜜棗50克,葡萄幹50克,瓜條50克,青梅50克,橘餅100克,桂圓肉100克,紅瓜絲100克,桂花5克,大油25克,藕粉10克。
【製法】(1)江米洗淨、泡透,撈出瀝幹水分,上屜用旺火蒸熟。倒入鋁盆中,趁熱加入白糖300克、大油20克、桂花拌勻,製成甜江米飯。
(2)把熟蓮子肉、蜜棗、紅瓜絲、青梅、橘餅、桂圓肉用熱水洗淨,均切成小丁。葡萄幹洗淨。分別放入盤中待用。
(3)大碗內刷上一層大油,先把蓮子碼入碗中心,其他果料放在周圍,擺成圖案花樣。多餘的果料拌入江米飯,把飯倒入碗內,抹平,使飯和碗口相平,上屜蒸透。
(4)離火出屜後,翻扣在盤中。鍋中放入清水燒開,加入白糖100克熬化,加入藕粉勾薄芡,調好汁,澆在飯上即成。
4.扒糕
【主料】(製25碗)蕎麥麵2 500克。
【輔料】醬油750克,醋750克,芝麻醬375克,蒜100克,芥末麵75克,辣椒油50克,鹹胡蘿卜250克,精鹽77.5克。
【製法】(1)鍋內注入冷水7.5千克,用旺火燒至將沸時,舀出一半熱水備用。隨即將蕎麥麵全部倒入將沸的水中,用木棍旋攪成麵團,再把舀出的熱水倒入鍋內。用木棍將麵團劃成若幹小塊,把水燒沸,煮熟後,用木棍攪勻,盛入數個方盤中,蓋上濕布,用手按平,晾涼凝結成坨後取出。
(2)醬油和醋各摻入750克涼開水稀釋;芝麻醬內放入精鹽75克,再陸續加進涼開水500克調勻;蒜去皮洗淨,加上精鹽2.5克搗成蒜泥;芥末麵放在碗中,用開水125克澆燙後,調成較稠的芥末糊;鹹胡蘿卜去皮,擦成細絲。
(3)將晾涼的扒糕坨切成很薄的菱形小片,分別盛在小碗內,適量放入醬油、醋、芝麻醬、蒜泥、鹹胡蘿卜絲、辣椒油和芥末糊等調料,拌勻食用。
【特點】顏色灰紅,柔韌爽口,酸辣奇香,宜於春季製作。
5.爆肚
或爆羊肚,或爆牛肚,為北京具有特殊風味的一種傳統肉類小吃。製作爆肚,不用水泡,但要裏裏外外徹底洗幹淨。味道鮮美,噴香脆嫩。北京“爆肚”的品種很多,有“肚蘑菇”、“肚葫蘆”、“肚散丹”、“肚板”、“肚領”以及“爆肚牛肚仁”等。北京人是很喜歡吃“爆肚”的,以位於東四大街的“東升回民飯館”製作的“爆肚”最為有名,硬中有脆,風味特殊。吃“爆肚”,如果再來兩個熱“燒餅”,味道則更加香美適口。
【用料】羊肚或牛肚5 000克,花生油80克,蔥1 000克,薑150克,蒜200克,料酒300克,醬油400克,芝麻醬300克,精鹽15克,味精25克,米醋300克,香菜300克,辣椒油100克。
【製法】(1)把羊肚或牛肚翻卷過來,徹底洗淨。然後切成小段或切成片狀,把肚厚和肚薄分開,分別裝入盆中或大盤中。
(2)蔥洗淨,600克斜切成絲,400克切成細末。薑洗淨,切成薄片。蒜拍破去皮,再略切兩下。香菜洗淨,切成細末。芝麻醬先用涼開水調開,再加入精鹽調成稀麻醬。
(3)取小碟若幹,每隻小碟中放入適量的醬油、稀麻醬、米醋、辣椒油,調好味,再撒些蔥花和香菜末,製成調料汁待用。
(4)爆羊肚或爆牛肚時,一是要根據肚薄肚厚的情況先後下鍋,二是要根據用量分別爆炒,一般為200克一盤。炒鍋上火,放入花生油80克,用大火燃燒冒煙,先下入肚厚的,緊接著下肚薄的,加進蔥絲、薑片、蒜片,用炒勺翻動爆炒,稍一變色,馬上放入料酒、味精,爆炒兩下,迅速離火,出鍋裝盤。食用時,蘸上配好的調料汁。
6.炒肝
為北京一種特殊風味的傳統小吃,具有悠久曆史。名曰“炒肝”,實則是煮腸,煮豬小腸或者煮羊小腸,肝尖隻是作為一種配料。待肝和腸煮好後盛入碗中,撒蒜末或蘸蒜泥吃。清淡不膩,香潤可口,物美價廉。如果就著“燒餅”、“火燒”、“麻花”、“豆包”、“開花饅頭”等食用,更是別具風味。
【用料】豬小腸或羊小腸5 000克,豬肝或羊肝1 000克,醬油1 500克,精鹽25克,味精20克,綠豆粉500克,蒜末1 000克,堿麵10克。
【製法】(1)將豬小腸或羊小腸翻卷過來,用清水洗淨。再把堿麵用溫水化開,把腸放入堿水中洗一遍,最後用清水徹底洗淨,切成小段。豬肝和羊肝用清水洗淨,切成小塊。
(2)鍋內放入清水,用旺火燒開,把腸和肝放入鍋內一起煮。鍋開後邊煮邊撇盡浮沫,放入醬油、綠豆粉。煮至九成熟時,放進精鹽和味精,調好味,用小火微煮。
(3)腸和肝煮熟後盛入碗中,撒上蒜末,或者另用小碟蘸蒜泥食用。
7.德州扒雞
又叫“德州油扒雞”,全名為“德州五香脫骨油扒雞”。它是由山東德州“德順齋”燒雞鋪,根據河南“道口燒雞”的製作方法,結合當地口味創製而成的。並且以炸得勻、煮得久、燜得爛、易脫骨,肉嫩香軟,味美質好而為人稱道,馳名全國。色澤紅亮,別具風味。
【用料】鮮嫩母雞或公雞4隻(約5 000克),10種配料:砂仁2克,肉蔻2克,丁香2克,草蔻5克,肉桂5克,甘草5克,陳皮5克,白芷5克,茴香10克,山柰4克,計45克,糖稀水250克,香油150克,花生油2 000克,精鹽70克,鮮薑20克。
【製法】(1)選用約重1 250克的嫩雛雞或母雞4隻,宰殺放血,用60℃熱水衝燙後去毛以及腳爪粗皮。腹下開口,取出內髒及食管。將兩翅自脖下刀口插入,翅尖從嘴兩側伸出,兩腿盤起,自腹下刀口處塞入,並把兩爪撐開,頂住雞腹。
(2)油鍋上火,倒入花生油,用中火燒至三成熱。將雞晾幹後抹好糖色,下入溫油鍋中炸製,邊炸邊翻轉。炸勻後,撈起瀝油。
(3)煮鍋內倒入老湯,燒開後將雞放入。把10種配料合在一起,裝入布口袋中,紮緊袋口,放入鍋中,再加進精鹽、鮮薑。用小火煮12小時,使香味浸透雞肉,煮得肉爛骨酥,芳香馥鬱,味道鮮美。
(4)雞爛後起鍋,晾涼後在雞身上刷上一層香油,使雞色澤紅亮,雞肉軟嫩美觀。最後用漏勺接扣,裝盤即成。
8.豆腐腦
豆腐腦妙在鹵上,鹹淡適宜,鮮嫩可口。把做好的豆腐腦盛入碗中,澆上鹵即可食用。
【用料】大豆(黃豆)5 000克,鹽鹵400克,鮮羊肉1 000克,口蘑300克,木耳200克,黃花菜400克,醬油250克,味精20克,精鹽40克,水澱粉25克。
【製法】(1)大豆除盡雜物和黴爛者,選用大小均勻的,用清水洗淨,再放入清水盆中泡漲。冬天一般需用12小時,其他三季6~8小時。待大豆漲發後另換清水淘洗2遍,再放入清水以淹過大豆為準,連豆帶水用勺舀入石磨(有鉸磨機更好),磨成細漿。
(2)將豆漿倒入鍋內燒開,一手端鹽鹵碗,一手執瓢或長把銅勺,將鹽鹵徐徐倒入豆漿中,輕輕用瓢或銅勺攪拌均勻。待鍋內呈花狀時,停下澆鹵,鍋底不再用火,讓豆漿自然凝結。
(3)炒鍋上火,倒入鮮湯燒開。放入洗淨切好的羊肉片、泡發好的口蘑和木耳、洗淨切段的黃花菜、醬油等,湯開後燒一會兒,用水澱粉勾芡,最後加入精鹽、味精,調好味。
(4)將凝結成的豆腐腦盛入碗中,澆上羊肉鮮鹵,如再加點蒜泥、辣椒油更好。
【附注】一般由漢民經營的小吃店或飯館早點部,鹵中放入的是鮮豬肉片,味道同樣鮮美。
9.翡翠燒賣
【主料】(製32隻)精白麵粉250克,青菜葉1 000克。
【輔料】豬油200克,綿白糖400克,精鹽少許,堿水5克。
【製法】(1)青菜洗淨後下開水鍋,煮熟撈出用冷水過涼,撈起擠去水分,斬成細茸放入缽內,加入精鹽、白糖及豬油拌和,即成餡料。
(2)包餡捏做和蒸法與糯米燒賣基本相同,不同之處是燒賣皮子擀成直徑5.4厘米即可,上籠蒸的時間為3~4分鍾,否則燒賣蒸過頭會下塌而影響質量。
【特點】肥潤,清香,翡翠綠色,是色香味俱佳的淮揚小吃。
10.符離集燒雞
又叫“符離脫骨雞”,原名叫“紅雞”。此種燒雞,最早本無特色,後來學習了“道口燒雞”和德州“五香脫骨扒雞”的技術,對隻是將雞煮熟後抹上一層紅曲的“紅雞”加以改進,於是成為馳名中華的名產。色澤金紅,油潤光亮,肉質雪白,肥而不膩,口味鮮美,深得“道口燒雞”的製作技藝,並獨具特色。
【用料】新鮮母雞或公雞4隻(約5 000克),藥料20克,香料25克,飴糖150克,精鹽70克,白糖70克,花生油2 000克,鮮薑25克。
【製法】(1)將雞宰殺放血,去毛洗淨,從肛門開口掏出內髒。再從肛門上邊開口把兩腿交叉插入腹內。右翅從宰殺刀口處穿入,翅尖從嘴口露出,雞頭彎回別在翅下,左膀向裏別在背上,與右翅成一直線。
(2)晾幹後,雞身塗上飴糖,放入燒至七成熱的花生油油鍋中炸成金紅色撈出。
(3)煮鍋上火,放入清水,把藥料和香料分別裝入紗布口袋中,紮緊袋口,鮮薑放入香料袋中,然後放入鍋中。用旺火燒開後,將雞整齊碼入鍋內,加入精鹽、白糖,邊煮邊除去浮沫。煮1小時後,將雞上下翻動一次,這時改用小火回酥,以求肉爛絲連,嚼骨而有餘香。再煮4小時左右即可出鍋。
11.狗不理包子(豬肉餡)
【主料】(製100個)精白麵粉1 750克,麵肥500克,豬肉(肥三瘦七)800克。
【輔料】蔥末100克,薑末25克,醬油150克,香油100克,高湯適量,味精少許,堿麵適量。
【製法】(1)豬肉洗淨,剔除骨渣及軟骨,絞或剁成肉茸,放入餡盆內,加薑末拌勻,再邊倒醬油邊攪打,使之勻吃肉裏。放置片刻,隨即徐徐加入高湯,繼續攪打,至有黏性、軟硬適度時,放入蔥末、味精、香油,攪勻成餡料。
(2)精白粉與麵肥加清水和成麵團,蓋上濕布發酵。見有肥花拱起,發酵適當時,兌入適量堿水,揉勻搋透,停餳片時,再於案上揉出光麵。搓成長條,按50克麵粉揪4個麵劑,共100個左右。
(3)麵劑逐一搓圓、按扁,擀成直徑8厘米左右的圓皮,包入15克肉餡,收口捏褶15~16個。包好後,上屜用旺火蒸5~8分鍾即成。
【特點】形似欲放白菊,皮薄而有筋力,餡大而鬆軟香美。
此小吃為清末天津侯家後南運河三岔口處高貴友創製,因高貴友小名“狗子”而得名;戊戌變法前後,袁世凱進京時曾向慈禧進獻狗不理包子,深得賞賚,並傳旨定期送進皇宮,“狗不理”於是而揚名。百年以來,一直保持天津小吃“三絕”之首的聲譽。
12.臘八粥
為北京傳統節日的風味粥品。每年農曆臘月初八這一天,北京的許多人家要熬上一鍋香噴噴的“臘八粥”,細細品味嚐鮮。那用江米、大米、小米、小豆、黃豆、蠶豆、豌豆、芸豆、花生米以及各類蜜餞果品等熬成的粥,甜蜜味濃,黏糯滑潤,香美可口,別有風味,並且營養十分豐富。粥中許多食品具有補氣、安神、清心、養血、健脾、開胃等食療功效。“臘八粥”實際上已是一種亦食亦藥的名特食品。
【用料】大米50克,江米50克,小米50克,高粱米50克,玉米渣50克,紅小豆50克,蠶豆50克,黃豆50克,豌豆50克,芸豆50克,蓮子25克,花生米25克,紅棗25克,核桃仁25克,瓜子仁25克,葡萄幹25克,栗子50克,白糖50克。
【製法】(1)將紅小豆、蠶豆,黃豆、豌豆、芸豆、蓮子、花生米洗淨,放入鍋中,加清水用旺火燒開,改用中火熬煮,蓋上鍋蓋。
(2)栗子去殼剝掉外層紅衣,洗淨。紅棗、核桃仁、瓜子仁、葡萄幹洗淨。待鍋中的豆煮至六成熟時,將栗子、紅棗等放入。
(3)大米、江米、小米、高粱米、玉米渣洗淨。見鍋中的豆類和栗子等果品煮至八成熟時,將米放入。用勺輕輕翻動,鍋開後,改用小火,蓋上鍋蓋燜煮1小時,煮至豆米開花,湯濃粥黏即成,食用時,可再加些白糖。
13.驢打滾
亦名“豆麵糕”。鬆軟可口,甜而不膩,清香撲鼻,色味俱佳。而且,這種小吃在最初售賣時,隨用刀切隨將炒熟的幹黃豆麵撒在糕麵上,猶如郊外野驢就地打滾揚起陣陣灰塵,故有“驢打滾”一名。有兩種做法和吃法,一是撒白糖吃,二是澆上紅糖水吃。
【用料】江米麵1 000克,黃豆麵500克,豆餡700克,白糖400克。
【製法】(1)炒鍋上火,倒入黃豆麵,用小火邊炒邊不停地用勺翻動,以防糊底。待黃豆麵炒出香味、幹爽勻散時,出鍋裝盆晾涼。然後邊過篩邊搓散,除去結塊。
(2)將江米麵倒入鋪有屜布的籠屜內,用開水旺火蒸熟。熟後出屜,倒在案板上,稍晾一會兒,粘上炒熟的黃豆麵,用麵杖擀成長片,抹上一層豆餡,卷起來切成小塊,每50克重2塊,裝入盤中,撒上白糖即成。
【附注】另有一種做法是:將江米麵上屜蒸熟,出屜晾涼。黃豆麵炒熟後晾涼,與紅糖拌勻,卷在蒸熟的江米麵裏,切成小塊,澆上紅糖水,便可食用。
14.清湯豆腐羹
為北京傳統風味小吃中的一種湯品,也可作為家庭中的一道素菜湯。色澤雪白,質地軟嫩,入口即化,味道鮮美,鹹香可口。
【用料】北豆腐300克,雞蛋100克,精鹽15克,味精10克,料酒20克,胡椒麵2克,水澱粉15克,豆苗或韭菜100克。
【製法】(1)將北豆腐洗淨放入盆中,擠壓摁碎,過羅製成豆腐茸,仍裝在盆內。雞蛋用蛋清打散。
(2)盆內加入精鹽5克,味精5克及料酒、蛋清、水澱粉,攪拌成糊狀。倒入大湯碗中,上屜用旺火蒸10分鍾,出屜即為豆腐羹。
(3)鍋內倒入清湯,用大火燒開,放入精鹽10克,味精5克,料酒及胡椒麵調好味,再將蒸好的豆腐羹一小勺一小勺地舀入另一備用的炒鍋內。豆苗或韭菜洗淨,切成小段,撒入炒鍋內。將調好味的清湯貼著炒鍋的鍋邊慢慢倒入,切切不可直接衝入,以防把豆腐羹衝散衝碎,趁熱盛入碗中即成。
15.三丁包
【主料】(製24隻)精白麵粉500克,老肥150克,熟肥瘦豬肉300克,熟雞肉150克,熟冬筍100克。
【輔料】豬油25克,醬油15克,精鹽1克,白糖10克,味精2克,黃酒25克,雞湯350克,蝦籽5克,水菱粉10克,堿水75克,溫水250克。
【製法】(1)肥瘦豬肉、雞肉均切成6~7毫米見方的丁,冬筍切成4.5毫米見方的丁。
(2)燒熱鍋放入豬油滑一下,下入肉丁、雞丁、筍丁,先加入醬油稍滾一下,再加入黃酒、蝦籽、精鹽、白糖,隨即傾入雞湯,用大火收濃湯汁,加入味精,用水菱粉勾芡推勻,即成三丁餡料。
(3)將麵粉倒入缸內,中間扒一個小窩,加入老肥,用溫水分三次加入拌和(冬季氣候幹燥,可增加30克水)。第一次加60%,大部分拌勻,第二次加20%,再攪拌均勻,第三次加20%,用勁搋透揉勻成團,直揉到麵、手、缸三光為止,用布蓋好,置溫暖處,待發起後,取出放案板上,中間挖一個塘,加入堿水,再用手搋透揉勻,至無黃色斑點為止。然後將發麵搓成長條,用手摘成每隻37.5克重的劑(共24隻)待用。
(4)將劑用手逐隻撳成直徑約6厘米、四周薄、中間稍厚的圓形皮子,放在左手掌心,右手用竹刮子將三丁餡心35克刮入皮子中心,左手端平,右手用拇指、食指、中指捏住皮子邊沿,從右至左捏攏,口端的褶紋要捏得長短粗細均勻,一般是28個折紋。
(5)將包好的包子擺在籠內,旺火足汽上籠,蒸約10分鍾左右,見包子口上濕潤、鹵汁外溢、皮子不粘手而有彈性時即可。
【特點】餡多鬆散,味濃不膩,甜鹹可口,為淮揚包類小吃中的名品。
16.十八街麻花
【主料】麵粉10千克,麵肥500克。
【輔料】白糖4千克,桃仁、青梅、冰糖各200克,桂花120克,閩薑240克,芝麻仁600克,青絲、紅絲各100克,花生油20千克(實耗6千克),堿麵適量。
【製法】(1)取麵粉1 500克與熱花生油250克拌成酥麵,擦勻,放入白糖2 000克及切成黃豆粒大小的其他輔料,拌勻後,揉入麵粉150克。
(2)其餘白糖、堿麵加適量清水,熬煮成糖堿水備用。
(3)取麵粉1 500克與清水調製成酵麵團。再取麵粉60克與花生油適量擦成酥麵,與酵麵及其餘麵粉加糖堿水和成混合麵團。
(4)將混合麵團上案揉至光滑,分成4份,其中3份各切成6條,按扁,搓成直徑6~7毫米的白條坯,其餘1份搓成直徑10毫米的白條坯,然後將直徑小的白條坯斷成35厘米長,直徑大的斷成20厘米長,並粘勻用開水燙透的芝麻仁,搓成與直徑小的白條坯長度、粗細相同的麻條。
(5)取餡料麵團65克,搓成與白條坯長度一致、直徑1.2毫米的條,然後與7根白條、2根麻條順放一起,兩手輕按10根坯條的兩頭,右手向裏、左手向外同時滾搓,使眾條擰上勁,用雙手一抻,順勢折過來,靠攏兩頭,並順勁擰成麻繩形,最後用拇指、食指、中指輕輕對掐,使生坯頭部兩股粘合。
(6)花生油注入鍋中燒熱,水平下入麻花生坯,待浮起時,用鐵筷子調順,翻個身,炸至麻花周圍不冒油花時,撈出控油、調直,擺上碎冰糖塊即成。
【特點】色黃,條白,油潤,麻條粗細勻稱,酥香脆甜,有多種原料的複合香味和營養成分,久放不綿不艮。此小吃為天津“三絕”之一,因店鋪最初在東樓十八街,故人稱“十八街麻花”,後因“桂發祥”製作的什錦大麻花品質最佳,因而又以“桂發祥”字號而馳名。
17.糖年糕
為北京年糕中的一個品種。這種年糕,黏而韌,實而白,酥而甜,別具北京風味。我國南方和北方皆有製作,有南北之分。一般地說,南方細膩甜潤,北方甜爽醇香,口味各異,各具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色。近些年來,還增添了煎、炒、煮、氽等多種吃法。
【用料】江米粉2 000克,粳米粉500克,白糖1 250克,香油50克,糖玫瑰10克。
【製法】(1)將江米粉和粳米粉倒在一起,放入白糖,用清水反複拌和,揀去僵塊。
(2)把拌好的糕粉鋪在屜中,放在開水鍋上用旺火蒸至糕粉呈玉色時,離火取出,倒在案板上。取一塊幹淨白布,用清水浸濕後,將糕粉包住,用手不斷地翻揉,揉至光滑、細膩、無顆粒為止。
(3)將揉好的糕粉按平,搓成長條,抹上香油,放些糖玫瑰,再切成長方形即成。
18.艇仔粥
因是在小船上賣的粥,故名“艇仔粥”。原料多樣,味道鮮美,香滑軟綿,具有廣州地方風味特色。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曆史,是水上人家經營的羊城著名大眾化傳統粥品。傳入北京後,主要是在名家大飯店製作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