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術發展和應用的前景之廣和作用之大是我們目前難以想象的。任何一個學科,要想成為主流,必須能服務大眾,走進每個人的生活,IT行業就是一個例子。而生物技術行業方興未艾,將媲美或超過IT行業,成為生命力強勁的未來之星,因為它與人們的生活和生命健康息息相關,正在走進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如果說21世紀的科研是生物學的世紀,那就一點都不為過。20世紀50年代,DNA雙螺旋被確定,就像推倒了生物研究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隨後RNA、蛋白質、中心法則等被相繼確立,為生物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0年開始,小RNA開始浮出水麵,主導了以後將近十年的基礎研究。2003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宣布初步成果,隨後測序成本以比摩爾定律預測的計算機芯片發展更快的速度降價。2006年,日本人Yamanaka發現了誘導性胚胎幹細胞,成為又一個引領時代的新方向,吸引了大量基金和傑出的科學家。2013年,Facebook的紮克伯格,Google的創立者以及其他風險投資人聯合創立了生命科學突破獎,獎勵那些在生命科學領域做出重大突破的科學家,每人300萬美金。這是人類曆史上最為奢華的獎勵,幾乎是諾貝爾獎的3倍。
中國的生物科研更是如雨後春筍。2005年饒毅教授在cell上發表文章,被認為是改革開放後中國在生命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的標誌。同時一股回國潮洶湧澎湃,百人計劃、千人計劃、傑出青年等名頭吸引了無數在國外取得重大成就的學者和學生。王曉東、施一公等一大批知名科學家回國,甚至一些外國科學家也加盟中國科研。2012年,NIBS的李文輝發表關於乙肝受體的原創性文章,成為本土原創性工作的裏程碑。
生命科學研究如飛龍在天,讓其他自然科學學科難以望其項背。生物科研的強盛帶動了生物產業的發展,成為最可能實現突破的新興領域。
生物產業市場前景光明,是一個“不用推動也能發展”的行業。日趨嚴峻的人口老齡化、食品安全保障、能源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等,都是生物產業發展的外在動力。同時,生物產業也是一個應用領域廣泛的新興產業,新型藥物、作物新品種、綠色種植技術、生物燃料和生物發電、生物環保技術、生物基產品都在大力開發培育和推廣應用之中。
近年來,全球範圍內生物技術和產業呈現加快發展的態勢,主要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紛紛對發展生物產業做出部署,作為獲取未來科技經濟競爭優勢的一個重要領域。2012年6月,美國政府發布《國家生物經濟藍圖》,概要闡述了奧巴馬政府未來推動生物經濟的戰略目標。該報告指出,美國當前生物經濟的增長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三大基礎性技術的開發:遺傳工程、DNA測序和生物分子的自動化高通量操作。雖然這些技術還有巨大的潛力有待發揮,但一些嶄新和重要的新技術或技術組合正在興起。未來的生物經濟依賴於新興技術,如合成生物學、蛋白組學、生物信息學以及其他新技術的開發應用。美國《國家生物經濟藍圖》提出了五大戰略目標:一是支持研發投資,構建美國未來生物經濟基礎;二是加速研究發明向市場轉移,明確轉化活動職責,加快生物發明從實驗室向市場的流動;三是改革管理政策,完善相關法規,減少監管過程中的障礙,提高管理效率,在保護人和環境健康的同時,削減成本;四是更新培訓項目,將學術研究機構的激勵措施與人員培訓相結合,滿足國家人才需求;五是促進公私合作和競爭前合作,鼓勵競爭者共享資源、知識和專業技能,促使整個生物經濟在更大程度上受益。
我國推動生物技術研發和產業發展已有30多年的曆史,“十一五”以來,國務院批準發布了《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幹政策》和《生物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大力推進生物技術研發和創新成果產業化,一批生物科技重大基礎設施相繼建成,治療性疫苗與抗體、細胞治療、轉基因作物育種、生物能源作物培育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人用高致病性流感疫苗、分子診斷試劑、超級水稻、聚乳酸等一批創新產品得到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