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八仙桌(1 / 1)

將近五十年前,當我剛有飯桌高的時候,忽然對東來順飯館的一張八仙桌有了興趣。它在一上二樓的拐角處,油漆都掉沒了,可擦試得極幹淨。我踮起腳尖仰望,上邊是一排排的藍花兒瓷碗。我隻能看見碗邊兒,不同碗裏發出不同的香味兒。大人從各自的飯桌走過來,手中都端著一個空碗,然後從藍花兒瓷碗中東舀一兒點西舀一點兒,最後再“攪合”一下——等這也幹得了,大人走回飯桌,開始涮羊肉吃了。稍後,我得知藍花兒瓷碗裏頭,裝的都是涮羊肉的作料——瀉稀了的芝麻醬、辣椒油、醬油、醋、黃酒、韭菜花兒、鹵蝦油、醬豆臠湯兒、切細了的蔥末和香菜末……一般飯館有十多種,東來順更齊全些,總有小二十種。

那時,我覺得“攪合”是到東來順“第一好玩”的事兒。我爸媽“攪合”得不一樣,其他大人“攪合”得也不―樣。對大人來說,好像隻有自己“攪合”得合適了,這涮羊肉才好吃。

再後,我從中藥鋪的抓藥中,得到意外的啟發。那兒的小抽屜比八仙桌上的藍花兒瓷碗還多。稱藥的小夥計也“挺好玩兒”,就從小抽屜東抓一點兒西抓一點兒,最後的包包兒和煎藥同樣是“攪合”——結果就治了病。看來,這“攪合”是有學問的,同時還必須自己“攪合”才有效。大人肯定了我的“發現”,我特高興。

還說那八仙桌。沒過多久,它就沒影兒了,樓梯拐角空空蕩蕩。服務員再走近顧客時,胳膊肘上改托一個搪瓷碗,上邊擺了幾個盛作料的粗瓷白碗,隻有五六種。他把搪瓷托盤放在餐桌當中,讓顧客自己“攪合”,但要快,因為一會兒就把搪瓷托盤收回去。如果你吃到半截兒,找服務員再添點作料時,他遠遠答應著,可總不見過來。顧客一次說過發現沒用,也就不再說第二次。我看在眼裏,則在第一次“攪合”作料時,就加許多、許多的芝麻醬和辣椒油,既濃又香。大人看了都笑,我無所謂,反正桌上我年齡最小。

再往後,胳膊肘上的搪瓷盤也不見了。點菜之後,服務員就給你麵前放一碗“攪合”好的作料。不管你口清口重,也不管你吃多少肉,作料就這一份兒。一份兒是一份兒的錢。覺得一份兒不足,錢你先加一份兒,然後端給你同樣“攪合”好的一碗。假使你想再從藍花兒瓷碗當中自己“攪合”,那是不可能和不允許的。不可能,是因為藍花兒瓷碗早就沒了下落;不允許,是因為飯館是開給工農兵的,不是開給“口味如此挑剔的人的”。社會經驗讓顧客學乖,不要花了錢還自找別扭。

上個月,我從上海一位美食家的文章中得知:如今還保存讓顧客自己“攪合”作料的地方,就隻剩下了香港。我忽發奇想:當年東來順的眾多藍花兒瓷碗,以及那張八仙桌,難道都搬到香港去了?現在香港已經回歸,到那兒去找一找,當非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