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牌兒有鵪鶉蛋大小,上頭鐫刻了阿拉伯數碼,從“01”開始,一般超不過“50”。它係在北京鴨的腳上,褪了毛,吹了氣兒,掛在廚房的大杠子上,靜靜的,一聲不吭。
我已是少年,和大人一樣端坐在“全聚德”的雅座兒當中。大人點了鴨子和菜肴,不久跑堂的就用托盤端來一隻鴨子。大人分辨了一眼數碼,然後朝跑堂點了點頭。跑堂退下,把鴨子送進廚房去烤。我從第二次進店開始,就經常跟著跑堂和鴨子進廚房。
廚房一邊是爐灶,火苗兒從火眼兒裏呼呼上竄,一排大師博都在炒菜。另一邊是烤鴨用的爐子,大師傅隻一位,他用長竿子把一隻隻的烤鴨掛進爐子,用燃燒著的棗木去“撩”這些失去生命、也不知道疼痛的鴨子。真可憐。過一會兒,他打開爐門,用長竿把每隻鴨子更換位置。每隻鴨子這麼折騰過幾次,大約也就熟了。跑堂又進廚房來了,用托盤盛著原先的那隻鴨子,送到原先那位顧客眼前,請其過目。
經常是一聲輕輕的“哦”。跑堂一躬身兒,把托盤放到餐廳一側,便動刀子“片”起來。真好玩,也真好看。每一片都要“一含三”:既要有肥肉、瘦肉,還要有烤得焦脆的皮。而且通常要“片”到一百零八刀時,鴨子也剛好成為光溜溜的架子。為什麼要是“一百零八”呢?大人從來沒說,我隻是瞎琢磨:《水滸傳》上不是有一百單八將麼?另外,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加到一塊不也是“一百零八”麼?
那一陣兒,大人告訴說,這塊銅牌兒是為了防止偷換鴨子。因為在早年間——估計就在清末民初,全聚德在前門肉市開業,有樓。客人到了樓上,跑堂拎著大、中、小三隻鴨子上前,問客人要哪一號的。客人隨手一指,跑堂隨口一聲吆喝——那是給下邊廚房聽的。他嘴上吆喝“大號的”,但就在進入廚房時一“倒手”,就把“中號的”遞給大師傅了。待會兒烤出來,鴨子肯定會讓客人覺得“不對”,但也口說無憑了。這樣過了好久,也大約主客之間為此爭吵過許久,用銅牌兒標誌特定鴨子的辦法才得以風行。主客之間一切都在明處,銅牌上有阿拉伯數碼,這是變不了的。
時代仍在進化。在今天前門的全聚德,大廳中有一間用破璃牆圍成的操作間,上邊還有“點鴨坯”三個大字。它的意思不外是請你客人“點”一隻最好的鴨坯,並用毛筆在鴨子身上寫個把字,比如“福”、“壽”、“財”什麼的。等會兒烤得了還端上來,您剛才寫的字一點仍在。一般鴨子幾十塊一隻,這些經過寫字的鴨坯,反倒高到了一百六十八塊一隻。寓意全在於諧音:“168——一路發”麼!
當然,本市食客對“點鴨坯”大多敬而遠之,但港台僑胞卻爭先搶後。本來麼,回來一趟不容易,一切不就為了圖個吉利麼?
有時,我會懷念昔日那小小銅牌兒,雖然隻有鵪鶉蛋大小,但也上連下啟了烤鴨服務美學的三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