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3.不球而球(2 / 2)

再有一點,我在一些專業大報上,也常常看到題為“門外談球”的文章。我認識其中幾位作者——不懂得什麼叫“越位”,不妨礙他們談足球;不懂得什麼叫“官子”,不影響他們“侃”圍棋;連遊泳都不會,擋不住他們評議航海運動……生活中對什麼都是“門外”,一寫文章卻頭頭是道,絕對給人一種比“門裏”還“門裏”的感覺。您不信?比如前年(還是大前年?)世界女足比賽的一場半決賽美國對德國,事前的評論不計其數,然而最“好看”也最讓人回味的一篇文章,卻用了一個“請看浪漫主義對現實主義進行較量”的標題。文章中分析了美國民族和德國民族的差異,分析了兩個國家足球運動的曆史,最後才落實到這一場比賽即將出現的兩種風格。我們在後來的電視轉播中,果然得到了準確印證。美國隊的“三把尖刀”的確非同小可,不僅尖利,而且優美——具有文字難以描摹的優美。

為什麼要提倡“不球而球”?就因為看球的大多數人,不可能真正做到“直接”。球迷至多是在看球的那一小會兒,才和綠茵場上的健兒合為一體。球散場之後,再怎麼喜歡球的人,還得靠他的本職工作吃飯。因此對於我們這些“一般觀眾”來說,無論是看球、觀棋還是聽戲,除了休息、調節的目的之外,就應力求用最恰當和簡捷的辦法,去求得對於本職工作最積極的反饋。如果這個意見能夠成立,那我就提倡一般觀眾去“間接”看球。“間接”的實質,就在於能夠開啟和培養人的“通感”能力。“通感”是人的一種高級的感受轉換能力。比如大家都在聽音樂,音樂在人心裏產生了美感,這美感卻又是隻能意會不能言傳的。但如果您具備了“通感”,您或許就能把心中的感受畫在紙頁之上,或者用即興的詩歌朗誦出來。唐代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大體就是這麼一回事情。也許有人會問:具備了這種能力,又有什麼實際價值?我隻能說:具有了它,或許讓您多一些感到精神自由,多一些感到創造的快樂,多一些機會把恷塑造成一個真正的“人”;說得“實際”一些,或許還能幫您用較高的文化手段,獲取足夠用的物質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