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青銅戈是如何演變的?
戈是勾兵的一種。戈的構造特殊,垂直裝柄,橫刃有鋒,既可以橫擊啄刺,又能後拉劈殺。戈起源於石器時代的石鐮等勾刃工具。新石器時代晚期已有石戈的出現。夏代開始出現了青銅戈。戈的全形由冒、戈頭、柲、鐏幾部分組成。柲就是木柄。冒和鐏分別套裝於木柄兩端,有的木柄上端沒有銅冒。標準的個頭可分為援、內、胡三部分:援是橫向出現的刃,前有尖鋒,兩側帶刃,是戈的主要殺傷部位;內是援後的納柄部,起平衡配重作用,內上有穿繩縛柄的孔,稱為“穿”,援和內之間有突起的棱,稱作“闌”;胡是接下刃近網處孤曲下延的部分,上麵也有固秘用的“穿”。
戈是商周時期最為常見的一種兵器。戈的形製發展相當複雜,各時期有各時期的特點,各地區有各地區的特點。基本的變化規律是:援部由直援到援略上揚,援刃由直刃到曲刃,由曲刃再到弧曲出刺;內部由無刃到有刃;胡部由無胡到有胡,由短胡到長胡;戈穿是由單穿到多穿。總的發展趨勢是比較清晰的。
1.夏代銅戈
夏代青銅戈,出土在相當於夏紀年的二裏頭遺址中。它是目前所知時代最早的直內和曲內兩種形式的青銅戈。
曲內戈:直援曲內無闌,援中起脊,援麵由脊向刃斜抹而下,到近刃處又凸起增厚,形成一道溝。刃與鋒較利,援略寬於內,援內交接處呈直角。內中有一單麵孔似的圓穿。穿援之間有安秘痕。穿以後鑄有凸起的雲紋。紋間凹槽可能鑲嵌過綠鬆石,製作甚精。
直內戈:形製比曲內戈略小,援部相同,隻是為直內,方穿。援與內分界線不明顯,內後有三道棱。
2.商代銅戈
商代銅戈,根據它的裝柄部分,可分為直內、曲內、孔內、有胡四種類型。
直內戈分為三式:
A.有闌直內戈。此式有一穿者,也有兩穿者。1955年河南鄭州出土的有闌直內二穿戈,長29.3厘米。此式戈由二裏頭文化期的直內戈發展而來,為商早期器,隻是出現了上下闌,可使戈頭更牢固地綁在戈柲上。
B.無闌直內戈。殷墟婦好墓出有此式戈,特點是援部有中脊,內後部有不甚清楚的簡化紋飾,無穿。較之二裏頭的直內戈,此式戈援部寬於內部。屬商晚期器。
C.短闌直內戈。1971年陝西淳化縣潤鎮鄉鄭家村出土,援寬而較短,略如三角形,自闌至鋒鑄一棱,兩邊各飾一突起圓點,組成簡易獸麵紋,內稍下斜,闌窄於援而寬於內,闌上下與援形成的空檔為二穿。屬商晚期器。
曲內戈分三式:
A.有闌曲內戈。1951年河南輝縣出土,戈內後端傾折向下垂,兩麵鑄有虺龍紋,有圓形穿。內的側闌部分略有崩落,可知此戈援是分兩次鑄成,戈全長29.5厘米。此式戈由二裏頭文化期無闌曲內式發展而來。為商晚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