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無闌歧冠式曲內戈。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36件,此式戈援作長條三角形,前鋒較尖,有中脊,內後段作鳥形,目字形眼,鉤啄下彎,形成下緣,歧冠伸出後緣外。通長28.2厘米,援長18厘米;鳥紋細部不甚清連,屬商晚期器。
C.有闌內飾夔紋戈。1976年河南安陽出土,援體狹長、有闌、曲內、內部有圓穿,此式戈的特點是援通體鑲綠鬆石,內穿後飾變紋。屬商晚期器。
銎內戈出現與流行於商後期,由於這種戈製造複雜,戈頭與木柄又結合不牢,容易脫落,所以商以後就不常見了,根據出土實物,孔內戈分為三式:
A.有銎直內戈。1985年9月陝西淳化縣夕陽鄉陳家咀出土。援體略如三角形,兩側有棱脊,前鋒圓弧狀、直內。通長21.1厘米,孔內徑1.8厘米×2.4厘米;1982年12月陝西淳化縣夕陽鄉夕陽村黑豆咀墓出土的,援如舌條狀,援下刃稍出短胡,直內。通長21厘米,孔徑3厘米×l.6厘米。均為商晚期器。
B.有銎曲內式。此式戈援體呈長條三角形,接末下端稍延展,內的孔部孔橫截麵呈橢圓形,後內扁平。為商晚期器。
C.有銎有胡戈。1976年安陽出土,援似狹長條形,下刃垂有短胡。孔呈橢圓管狀,內後甚短。
有胡戈:
早期的銅戈,隻有援和內,沒有胡,隨著使用經驗的積累和實戰為了增強戈頭與縛接的牢固程度,也是為了加強鉤殺和劈砍的力度,商後期戈的下刃出現了彎曲的弧狀戈體,稱作胡,並在胡上加刃鑿穿,這是一個顯著的變化。實踐證明,胡越長,穿越多,戈柲縛接的牢固程度就越強。長胡多穿是以後戈類兵器的發展方向和主體。商後期戈的下刃出現了彎曲的胡,並在胡上加刃鑿穿,這是一個顯展的方向和主體。除前麵已討論的孔內有胡戈外,商代晚期有胡戈分為三式:
A.中胡一穿戈。安陽殷墟西區出土,援鋒呈圭首形,直內、有闌、胡部有一長方形穿,通長25.5厘米。
B.中胡二穿戈。援鋒圓弧、直內、有闌,胡部有長方形穿兩個,通長28厘米。
C.長胡三穿戈。1976年陝西城園出土,援稍短,中部有三道陰線,長闌,內後有上下齒,胡部有長方形穿三個,通長23厘米。此式戈商後期數量很少,但卻預示了商代以後青銅戈形製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