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時期的青銅戈是如何演變的?

西周時期的青銅戈,繼承和發展了商代銅戈的形製。明顯的變化特點是直內式和有胡戈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而銎內戈和曲內戈罕見。中胡圭首、援有中脊戈開了東周青銅戈的先河,根據其發展形製,可分為直內、短胡、中胡、長胡四種類型。

直內戈分五式:

A.直內有闌無穿戈。此式青銅戈出土於寶雞茹家莊,援體微曲、鋒圓弧、無中脊、直闌較高,上下齒缺殘,直內上角圓殺、下角尖利。此種戈無胡亦無穿,通長25.2厘米左右。屬西周早期器。

B.直內有闌一穿戈。出土於寶雞竹園溝,援部肥厚,基部有圈弧形凸起,無胡無中脊,鋒圓潤,有闌,上下出齒,長方形直內較窄。內部上緣弧下,下角尖利,內上一圈穿,通長21厘米左右。屬西周早期器。

C.直內有闌四穿戈。出土於寶雞竹園溝,援部較瘦,無胡無中脊,基部飾虎頭紋,基部上有一圓穿,直闌,闌與戈基同寬,闌內側兩長方形穿,內上有凹槽一周,且有一圓穿,通長26.2厘米。屬西周早期器。

D.直內三角援戈。此式即商中期所謂的“戳”,形製有別於常見的長條三角形援戈,可能起源漢中地區,後來又流行川西,成為蜀式戈的一種主要援部寬短,作等腰三角形,無胡。戈體較小,基部陳寬,鋒尖利,有中脊,基下二穿,長方形直內較短,內上無穿,通長10.5厘米。西周早期器一直用到戰國中期(巴蜀地區)。

E.直內有闌援起中脊戈。出土於陝西長安,此式戈直援無胡,援部起中脊,鋒銳,長闌上下出齒,直內,穿不明顯。屬西周晚期器。

短胡戈分四式:

A.短胡無穿戈。以陝西扶風出土的為例,援長而窄、下刃出短胡、有闌有齒而無穿,內下角殘缺。屬西周早期器。

B.短胡一穿戈。亦舉陝西扶風出土者為例,援瘦長而下刃出短胡,胡部一穿,援中起脊,刃鋒利,闌突起,有上下齒,內為長方形,上有一圈穿。屬西周早期器。

C.短胡側闌倒翼戈。以陝西寶雞竹園溝出土的一件為例,援身微彎,鋒刃尖利,上飾蛇紋,短胡,側闌有蛇首形倒翼,闌上下出齒,內上端圓潤,下端有缺口,內上無穿,通長21厘米左右。西周早期器。此式闌側增加向後斜出的翼,是為了更好固定戈柲。

D.短胡揚援戈。1986年3月漬化縣潤鎮鄉出土,援向上揚起,下刃緩彎弧形,有中脊,鋒殘,短胡一穿,有闌,闌出上下齒,內殘缺。屬西周晚期器。

中胡戈分為四式:

A.中胡無穿圭首戈。以寶雞茹家莊出土的一件為例,中胡無穿,援部挺直,鋒刃呈圭首三角形,質薄,有中脊,長方形直內,閩出下齒,接上刃與內端幾成一直線。通長20.8厘米。屬西周早期器。

B.中胡二穿戈。以1964年河南洛陽出土的一件為例,中胡二穿,援基飾虎紋,有中脊,鋒尖銳,有闌,闌出上下齒,內作長方形,下有缺口,內上正麵銘“太保”二字。通長23.8厘米。屬西周中晚期器。此式戈亦多見一穿者。

C.中胡二穿圭首型戈。1985年陝西淳化縣鐵王鄉小溝畔村出土一隻,援起中脊,鋒呈圭首形,中胡,胡部一穿,援基上部一穿,有闌,闌下出齒,內較長,內上有一菱形穿,通長15.5厘米。屬西周晚期器。

D.中胡一穿側闌倒翼戈。陝西長安出土,援較寬,中胡一穿,援基部飾有獸形紋,有闌,闌出上下齒,側闌有鑄成向後斜出的翼形耳狀,內為長方形,下有缺口。通長23.3厘米,此式戈西周晚期很流行。

長胡戈,西周時期數量並不多,但也有發現,東周青銅戈正是沿著增胡加穿這一種戈的發展總趨勢而發展的。西周長胡戈大體分為二式:

A.長胡三穿戈。標本為1971年9月陝西扶風齊鎮東壕出土,援長而窄,長胡三穿,鋒近似三角形,闌突起,下出齒,內為長方形,下角內收,通長27厘米左右。西周初昭穆之際器。1975年8月法門莊白出土一隻,援寬而短,起中脊,鋒作等腰三角形,長胡三穿,有闌不出齒,內呈長方形,中間有圓形穿,通長約21厘米。屬西周晚期器。

B.長胡四穿戈。甘肅靈台西周墓出土,援狹長,鋒圓潤,長胡四穿,有闌,闌出下齒,內部很小,內端為圓弧角,通長27.8厘米。屬西周晚期器。

從西周戈發展趨勢可以看出,援與闌夾角逐漸擴大,由開始時直角變為近於100度,其目的在於增強戈的戰鬥性能。因為戈闌夾角擴大後,援與柄夾角亦相應增加。這樣在橫向揮戈時,不僅增加了長度,而且更重要的是,戈援內側刃部的勾割、劈砍的戰鬥效能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