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戈是如何演變的?
春秋時期的青銅戈,形製上主要流行西周中晚期的中胡二穿和長胡三穿式樣的戈,直內短胡戈已很少見。春秋前期很流行援呈圭首狀的戈,到春秋中晚期和戰國初期,援鋒又變為尖葉狀。另外,銅戈銘文也比西周時期的字數增多,內容較豐富,涉及麵也較廣。製作工藝規範方麵,《周禮·考工記》中也提出了標準和要求。像製造戈戟的青銅合金比例為“四分其金而錫據其一”,即錫的含量應為百分之二十;戈的形製應是“戈廣二寸,內倍之,胡三之,援四之”。《考工記》還對戈的援、內、胡之間的角度應該符合力學原則和實踐需要,以及標準銅戈的重量等也提出了相應要求,使銅戈的生產更加規範化。根據考古發現這一時期的銅戈,大致可分為有胡圭援戈和有胡條狀援戈兩種類型。
有胡圭援戈分四種:
A.短胡兩穿圭援戈。以河南陝縣上村嶺出土者為例,直援,鋒呈圭首形,短胡,有兩個穿孔,內為長方形,下有缺口,內上有圓形穿孔一個,長約18厘米,為西周末至春秋初時期器物。
B.中胡三穿圭援戈。此式戈上村嶺出土21件。有的有三穿,有的有四穿,有的內上銘有“虢太子元徒戈”,形製與A式接近,隻是胡加長,穿增多。屬春秋初期器。
B.長胡三穿圭援戈。援體上揚且狹長,長胡三穿,有闌,闌出下齒,長方形內。屬春秋中期器。
有胡條狀援戈分五式:
A.短胡一穿戈。標本為1980年9月陝西淳化十裏原鄉馬家山出土,援長,鋒圓潤,有中脊,短胡一穿,有闌,出上下齒,內為長方形,通長21.3厘米。應為春秋早期器。
B.中胡一穿。援長,有棱脊、斷麵為菱形,中胡一穿,有闌,內上鑄陽紋有符號,通長23.3厘米。屬春秋早期器。
C.中胡二穿戈。形同C式,中胡二穿長闌,通長21.2厘米。屬春秋中期器。
D.短援闊內戈。此式戈有單穿和二穿者,特點是,援較短,窄於內部,胡也短,故而增加了內的闊度,為胡上二穿,內上有長條形單穿,後端有小弧刺。屬春秋中期器。
E.闊胡長內戈。標本為上海博物館藏品,援長條形,鋒為尖葉狀,胡較闊,短闌,長內,胡上有錯金鳥篆體銘文,通長22.4厘米。屬春秋晚期器。
戰國時期青銅戈在春秋青銅戈的基礎上又有所改進和發展。此時短胡戈和圭首形式已很少見,主要使用的是中胡戈和長胡戈,戈前鋒作弧形尖首狀約從戰國初期開始,戈援和戈內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如:戈援由平直變成了孤曲狀;戈援下刃和胡上出現了突刺;戈內上翹,並有銳利的邊刃;戈體漸瘦,變得更加靈巧。戰國時期銅戈除形製上的變化外,還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戈銘文較多且字數加長,二是出現保護銅戈的木鞘。
根據銅戈形製,我們把戰國時期的青銅戈大體分為長胡三穿型、短援長胡型、狹援內刃型、狹援胡刺型四種。
長胡三穿型——厚重,援脊起棱,鋒尖利,長胡三穿,有闌,闌下出刺,內的中心有橫長條穿(一端成或尖形),內上有的有各式紋飾,有的戈外套木鞘。木鞘用兩片木板合成,表麵髹漆。
短援長胡型——短援,長胡四穿,內上一穿。內上有的有銘文。
狹援內刃型——援長而狹,長胡三穿,內部三麵皆有刃,似刀,內部或有銘文。狹援內刃型戈是戰國中晚期常見形式,有時作為戟戈式樣。
狹援胡刺型——戈援弧曲,戈胡上作出凸刺,是成熟的戰國戈型,胡有單刺,雙三刺者不等。河北易縣出土戰國燕王喜戈,胡出雙刺,長胡三穿,胡上有刻銘。均為戰國晚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