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時期的青銅矛是如何演變的?

矛屬“刺兵”,它起源於原始社會的石、骨、角質的“複合工具”,最早的銅矛是商代的產物。矛的全形由矛頭、柄和鐓組成。矛頭分身和骹兩部分,身具一鋒二刃,中為脊,骹部有孔,用以納柄。

青銅矛也是商周以來的主要兵器門類之一,形製變化沒有青銅戈那麼複雜多樣,但也有它發展的基本規律。如矛身由短而長,由寬而窄,由無血槽到有血槽等。漢代後,鐵矛基本上取代了銅矛。

商代銅矛,根據目前的發現,大致可分三種類型:一種是柳葉形矛,體如柳葉,骹作菱形,旁附勾狀紐,製作簡單、粗糙,兩翼尚未形成,帶有早期石、骨矛的遺風,主要使用在商代前期。還有兩種商代後期比較流行的雙紐式矛和雙孔式矛。雙紐式矛,也稱之三角形葉矛,刃似闊葉狀,兩側已形成片形翼,骹較長,兩則有雙半環紐,用於懸掛矛纓。雙孔式矛,也叫亞腰尖葉形矛,刃似闊葉,雙翼自下端最寬處曲收至骹部兩側,形成骹蜚,蜚部各有一對稱穿孔。商代末,有的銅矛上已出現了簡單的銘文。

西周時期的銅矛,與戈相比,仍處次要地位。在西周前期,銅矛的形製主要延續了商代雙紐式闊葉銅矛的式樣,西周中晚期銅矛形製發生較大變化,矛的刃部加長,出現了雙隅、三隅或四隅(隅,即刃部隆起的脊角)。骹部縮短,兩側的環紐消失。在整個西周時期,矛的發展呈現出了矛體漸窄的趨勢。《考工記》中根據長短,分周代矛為酋矛和夷矛:酋矛柄長二丈,用於步卒;夷矛柄長二丈四尺,用於車戰。

春秋時期的銅矛,矛體繼續沿著漸窄的趨勢發展變化,比商周時期銅矛更利於實戰。春秋中前期,形製上基本承襲了西周晚期銅矛式樣,春秋晚期矛體發生較大變化,窄體,直刃,筒身,矛身帶血槽為其特點。

戰國時期已出現鐵質矛,銅矛形製仍為窄體矛,特點是大多帶有血槽,南方矛身常有紋飾,而北方矛身則常有銘文,反映了戰國時期窄體青銅矛南北方的某些區別。經過春秋戰國的兵器演進,秦矛形製趨向單一,基本形製類似戰國時期的一類矛,刃體寬扁且直,中部起脊,脊兩側各有一道血槽,斷麵近似菱形,骹體橢圓,整口平,骹上有釘孔,孔上刻記“寺工”二字,通長約15厘米。另一種通體中空,刃體有中脊無血槽,其餘與上型同,通長約17厘米,此兩種青銅矛在秦代既可安裝作為單體矛使用,同時也是戈矛合體戟的矛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