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時期的青銅戟是如何演變的?
《說文》:“戟,有枝兵也。”它具有可前刺,又可勾啄、劈砍的實戰性能,是在戈和矛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集戈、矛兩種青銅兵器優點於一身,在古代冷兵器戰爭中曾發揮過極其重要的作用。
青銅戟可分為整體合鑄型和戈矛分鑄連裝型兩種,這兩種形式都符合“有枝兵”的特點。戟的全形與戈、矛等長兵器一樣,除戟頭外,還有木製或積竹製的柄,柄下有銅鐓。最早的銅鐓發現於商代。
商代是青銅戈流行的時代,青銅戟少見。所以,商代青銅戟的最早形態,還不宜於車戰。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當時為改進兵器效能的一種大膽和極具創意的嚐試,既未能形成定製,也沒有廣泛應用,它的意義在於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青銅戟。
西周時期,青銅戟已大量應用於實戰。當時製造的戟,都是整體鑄成的,這種整體合鑄的青銅戟,是周人開始把戈、矛的特點合成一種新型兵器的大膽試驗,與商代發現的戈和矛分鑄的連裝戟不同,是屬於對兵器形製本身的改進,由於這種戟製造工藝複雜,使用時又易損壞戟頭,實戰效能並不突出,所以這種對兵器形製改進的新探索最終歸於失敗,很快被戰爭實踐所淘汰。但作為一個兵器發展階段的新形製,倒給人們留下了非常珍貴的曆史研究價值。一直到戰國、西漢,仍有這種刺援合鑄的整體銅戟之殘留。
由於西周時期的戈矛合鑄型青銅戟在戰鬥性能上並不先進,進入春秋時代,人們開始使用把分鑄的戈、矛用柲連裝的新型戟。這種組裝類的青銅戟,以其可鉤、可啄、可刺、可割、可劈等實戰的優勢,使商周以來主要的格鬥兵器戈、矛相形見拙。東周後期,甚至呈現出取代青銅戈的趨勢。成書於此時的《考工記》也把當時戟的形製、規格等予以載述。《考工記·冶氏》:“戟廣寸有半寸,內三之,胡四之,援五之,倨句中矩,與刺重三鋝”,當時的車戟的全長比當時的戈、殳還要長,更有利於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