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時期的青銅劍是如何演變的?

劍是古代短兵器之首,劍身有雙刃,端尖為鋒,既可橫斬,又能直刺,應用十分廣泛,幾千年來,古戰場上近戰護體格鬥,都有劍的閃光。劍和矛一樣是一直流傳至今的遠古兵器。古代貴族和武士隨身佩帶各式青銅劍,用以自衛防身。

《說文》:“劍,人所帶兵也。從刀儉聲。”《釋名·釋兵》:“劍,檢也,所以防檢非常也。”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佩劍還有表示等級身份的意思。《考工記·桃氏》載,士階層的人,所佩劍長短重量不同,稱之上製、中製、下製,而身份分別為上士、中士、下士。劍始於何時,尚無確切的考古發掘資料可以證實。不過西周早期的劍,形式已相當成熟。甘肅靈台白草坡西周墓中所出的帶有透雕龍紋鞘的劍,就是很好的實例,不排除商代具有鑄造青銅劍的可能。劍在西周早期已有使用,它的變化特點是劍體愈益增長,劍格與劍莖多有變化,春秋晚期至戰國是青銅劍最盛行的時代,漢代鐵劍流行後,青銅劍逐漸被取代。

劍一般由劍身和劍把兩部分構成,每個部位各有其專名。但是,各家對部位的專名定名不盡一致,現參照馬承源先生所著《中國青銅器》一書記載,對各個部位的定名如下:劍身部分,前端的尖凸稱作“鋒”,中央一條凸起的棱稱作“脊”,“脊”兩旁稱為“從”,“從”兩麵的刃稱“鍔”,合“脊”與兩“從”稱為“臘”。劍把部分,圓形或扁形的把稱作“莖”,“莖”和“臘”連接處呈凹字形或中間條形物起護手作用的,稱為“格”,又稱為“鐔”,“莖”末端的圓形內凹的部位稱作“首”,繞在“莖”上的繩或織物稱為“緱”。一般的劍都有鞘。

劍的形製發展,大略如下:

早期短劍

1.長三角形臘扁莖式。整個形體較短,劍臘狹,呈長尖三角形,扁莖,沒有明顯的脊,隻是稍為隆起而已,有的具有紋飾,並有透雕龍紋鞘。屬西周早期器。

2.柳葉形扁莖式。整體呈柳葉形,沿鍔磨成圓鋒銳角,臘中央略為隆起,沒有劍格,臘和莖沒有明顯的分界,莖扁而有兩穿。屬西周早期器。

薄臘無格圓莖劍

1.薄臘圓莖短體式。臘如葉狀,中脊起棱,從未端延長成為圓莖,雖莖較為細長,然而整體仍為短劍式,有首,劍的部位除格之外,都已顯現。屬春秋早期器。

2.薄臘圓莖長體式。形如上式,臘薄而長,脊延長為莖,圓首。屬春秋早期器。

3.薄臘銳下圓莖式。臘扁平而薄,鋒斷,下端斜收呈尖銳狀,脊凸起延長成圓莖,但無首亦無格,有象牙劍鞘。屬春秋中期器。

無格斜從扁莖劍

1.無格斜從扁莖式。兩從較寬而臘短,中脊呈直線狀隆起,兩從微斜而凹,下端平。無格,或格不連鑄,扁莖有穿。屬春秋晚期器。

2.無格凹脊扁莖式。臘狹長,中脊呈弧形凹下,兩側凸起形成血槽,兩從甚狹,扁莖。屬春秋晚期器。

3.無格凹從狹前鋒扁莖式。臘下段較寬,上段收狹。兩從凹陷呈血槽,這是較為進步的設計,莖扁,無格。屬春秋晚期器。

厚格劍

1.斜寬從狹前鋒厚格圓莖式。脊呈直線,斜從而寬,前鍔收狹,甚銳利,作倒凹字格,較厚,圓莖,劍首分鑄,首孔中嵌有琉璃。屬春秋戰國之際器。

2.斜寬從狹前鋒厚格圓莖有箍式。形如上式,前鋒所收略同,格亦倒凹字形,但圓莖上有兩道箍,便於纏緱。屬春秋戰國之際器。

3.斜寬從厚格式。臘長而兩從保持平行,至鋒處尖削,厚格倒凹字形,圓莖有箍。屬戰國中期器。

薄格劍

1.長臘斜寬從薄格式。形同上一、二式,薄格,圓莖無箍。屬戰國早期器。

2.短臘斜寬從薄格式。兩從均勻,臘較短,劍格薄,圓莖無箍。屬戰國早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