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時期的青銅鉞、戚、斧有哪幾種形製?

鉞、戚、斧是同一類兵器,源於原始社會的石斧、石锛,作用都是以劈、砍為主。鉞由斧發展而來,戚又是鉞的一種。因為早時斧鉞形製相似,所以人們往往把斧鉞並提。斧鉞類兵器刃部較厚,主要依靠自身重力劈砍。商周時期,斧鉞不僅是用於作戰的白刃兵器,同時也是軍隊指揮權和國家政權的象征。如金文中的“王”“皇”等字,都作斧鉞的形狀,《禮記·王製》載:“諸侯賜弓矢而後征,賜鐵鉞而後殺”,說明了鉞是執掌在古代帝王手中威重一時的信物。又周武王討伐進駐商宮後,曾經以“周公旦把大鉞,召公把小鉞,以夾武王”。周武王正是用代表王權的銅鉞,斬下了紂王的頭懸之於白旗之上,又用玄鉞斬下了紂王寵妃姐己的頭。可見,鉞和前麵講到的戚一樣,是一種威力很大的斫殺武器。這當然是指分量稱手重約一公斤的青銅鉞。鉞還是一種刑具,多用於軍旅行刑和作戰勝利後斬殺俘虜,獻祭祖先鬼神。因為斧鉞的實戰作用不如戈、矛,所以,周以後逐漸降為儀仗、裝飾、刑罰之用。斧、鉞、戚雖屬一類兵器,但名稱各異,形製上也應有區別,據《說文解字》講,大者稱鉞,小者稱斧。實際上,古書中斧鉞並提,孰大孰小,很難區分。在此,根據出土實物和有關學者的分析,我們從形製上把斧、鉞、戚予以劃分,樹立一個基本的標準,便利於研究。

青銅斧:體較窄長,一般無肩,刃平或略呈弧形,可能是沿襲普通石斧的形製。

青銅鉞:個體較寬大,有內有肩,鉞刃向兩側外侈。可能由我國原始社會南方的有肩石斧發展而來。

青銅戚:個體也較寬大,但又小於鉞。有內有肩或有闌,戚刃內收成舌狀。應為銅鉞的一種變形體。除了作為刑器以外,還可以當作樂舞時的道具,《禮記·文王世子》“大樂正舞於戚”,又《祭統》“朱幹玉戚以舞”。古代的萬舞必用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