弩機
弩是殺傷力較強的遠射武器。弩機是木弩的銅質機件,裝置於弩的後部。從目前考古發掘的情形來看,弩最早出現於春秋晚期的楚國地區。湖南長沙南郊掃把塘138號墓中出土的弩,木臂,用兩段硬木合成,髹漆,通長51.8厘米。河北、河南、四川等地的戰國時期墓中也均有出土。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的弩機,均無郭,僅有鉤弦用的牙,作瞄準用的望山和扳機用的懸刀。兩漢、三國和魏晉時,弩的使用相當普遍,出土的數量也多,滿城漢墓出土弩機達39件。這一時期的弩機,機件部分加大,均有郭,鑄造也精,有的鑲嵌金、銀絲,望山上增加了刻度。
弩與強弓配合使用,發射時,瞄準望山的刻度,扣扳懸刀,牙即縮下,其所鉤的弦驟然鬆開,有力地將矢發射出去。計算弩的強度單位稱石,從機身上的銘文和漢簡以及古籍記載,弓力有一、三、四、五、六、七、八、十、十二石等數種,最多使用的是六石,射程合今260米左右。《荀子·議兵》《戰國策·韓策》等記載,強弩可力達十二石,遠射六百步以外。
矢鏃
青銅鏃是箭鋌前端的鋒刃,形體由一尖銳的鋒和張開的兩翼以及脊和鋌組成。它的各部分專名是:前端的尖頭稱為前鋒,兩邊稱為翼,上的銳利部分稱為刃,兩翼下垂的刺稱為後鋒,鋒與脊相連處稱為本,中間為脊,脊後端與鋌連接處為關,關後端的圓棍為鋌。青銅鏃在二裏頭文化遺址中開始出現,以後大量出土。這一時期的鏃,形體較小,翼的末端呈後掠式,鋌短,也有錐形頭和闊翼無後鋒的。商代早期青銅鏃已大量使用,在鄭州南關外的遺址中,出土了相當多的鏃範,它的形製除一部分和二裏頭文化的相同以外,另有短脊實鋌式。小屯出土有長脊實鋌式、脊式,但有的兩翼加長,後鋒尖銳不一。陝西長安張家坡出土的西周時代的帶鋌雙翼鏃,有的兩翼呈鏤空狀。春秋中期以後,三角形刃鏃開始盛行,這是橫截麵作三角或二角星芒形的狹刃鏃,其脊的長短有很大不同。這種鏃沒有翼,隻有三條薄而銳利的狹刃附於脊上。有的刃全呈角形,也沒有凹槽,又有一種似棒槌形鏃,沒有前鋒,頂平,有的有錯金紋飾,這種異形鏃當然不是兵器了,而是貴族進行射擊遊戲的一種工具。鏃必附於箭杆始能遠射,杆之基部扣弦處為括,括上占全杆五分之一處設羽,羽用以防止箭飛時的擺動。長沙楚墓中出土了完整的戰國箭,全長為51厘米~53厘米。盛箭的函,稱為“箙”,以皮革或木髹漆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