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青銅兵器如何進行鏽色辨偽?

商周青銅器長期埋藏在地下,由於各地區的土質成分、地下水及墓葬內有機物腐蝕所產生的化學成分不同,這些因素作用於青銅器表層,青銅本身會引起質變,成為銅的各種鹽類。表層上附著的各種銅鏽,猶如礦藏一樣,是一層一層長出來的,堅固致密,不易剝落。常見的有:黑色的氧化銅——黑銅礦;紅色的氧化亞銅——赤銅礦;靛藍色的硫化銅——靛銅礦、方藍銅礦;黑色的硫化亞銅——輝銅礦;堿式碳酸銅(有三種):暗綠色的孔雀石、石綠、藍色的藍銅礦、石青、藍色的堿式氯化銅(有兩種同分異構體)——綠至墨綠色的氯銅礦、藍色的硫酸銅膽礬;綠色的堿式硫酸銅——水硫酸銅礦;白色的氯化亞銅:氯化亞銅礦;白色的氧化錫——錫石等。

各個地區的銅器表層和銅鏽很不相同,從出土的青銅器來看,一般地說陝西地區出土的青銅器,表層保存得較好,銅質分解不嚴重,銅鏽變化不太複雜;而殷墟、洛陽出土的青銅器,銅質層次非常複雜,如有的青銅器表層為銅的淺綠色的鹽類,附著的銅鏽,第一層為黑色,第二層為棗紅色,第三層為綠色,第四層是土鏽結合的硬塊等等。總之變化很多,很複雜,銅質保存一般不佳。又如長江流域湖南、安徽等地銅質本身分解腐蝕相當嚴重,有的隻剩下極薄的一層銅質,這種青銅器稱為“半脫胎”或“脫胎”器,完全脫胎的青銅器不能保存,“半脫胎”的青銅器必須非常小心才能保存下來。脫胎的銅經分解,成為色澤較均勻的粉綠色,但是仍然保持表麵光澤,這層光澤在器物出土幹燥後,經小心清洗才能保持,如在器物出土時立即清洗柔軟的表層,那麼表麵原來的光澤將一無所存。“脫胎白堊的青銅器大都出土在長江流域的紅壤地,湖北、安徽、江西等出土的也都是如此,但色澤有所不同,如安徽出土的脫胎青銅器,有的地區呈灰綠或灰色,湖北出土的脫胎青銅器,沒有湖南的那樣嫩綠。”當然,同一個地區出土的脫胎青銅器,色澤也不是絕對一致。之所以必須詳細觀察各地區青銅器的表層和銅鏽生成,是因為作偽的器物或部分作偽的器物必然要用銅鏽偽裝,而其表層也需經各種偽裝處理。但假的決不能變成真的。觀察青銅器的表層和鏽斑,是青銅器辨偽的一個關鍵。

辨別銅鏽的真偽之一,是要看有無結晶斑。結晶斑是青銅器曆經幾千年變化,在器物某一點或多點上發生膨脹,造成底鏽外翻,使器表綠鏽麵上,呈現出褐、紅、黑相間的凸斑。迎光側視,可見到細碎晶體光閃,此斑略高於器表,手摸有凸感。大者如錢幣,小者如黃豆。而人工合成的假斑沒有晶體光閃。如果器表有結晶斑,一定要認真鑒別此斑,是否與器物一體,有些作偽者將真器上的結晶斑取下,再附到偽器上。這種偽器,即使做得再好,也會留下蛛絲馬跡,由於銅鏽結晶斑的生成需要相當長的曆史時間,很難仿造得逼真。因此正確鑒別銅鏽結晶斑,成為青銅器鑒定的有效方法之一。

古代青銅器長久埋於地下,與潮濕土壤、地下水及其他諸種有機、無機物相接觸,表層即會發生化學反應而生鏽。由於此種鏽是逐漸生成的,故有複雜的層次,諸層次色澤不同,且周圍邊緣有自然的斷麵。其質料堅硬,用指甲剝摳不易脫落,用刀剔或用錘敲擊後會成片或成塊脫落。但假鏽是用人工方法在較短時間內造成的,故與真鏽在形態、質地方麵均有區別。

據宋、明、清曆代文獻記載,假鏽的製作有多種方法。如上文提到的趙希鵲《洞天清祿集》即曾講述時人製作假鏽方法是以水銀夾錫末,塗於新製的古器上,令勻,然後以濃醋調細砂末,以筆蘸於器上,調成臘茶色或漆色,立即浸入新汲水中。不入水即變成純翠色。

自近代以來,作假鏽的方法更為豐富,對於各類假鏽之製法,近年來曾有多位長期從事實際工作的先生作過研究,並指出了識別各類假鏽的方法。概言之,有的假鏽是用漆調色塗抹在器表製成,其色澤、層次複雜、自然,但不結實且發白,用指甲即能摳掉,用堿水煮,用酒精、香蕉水揩之亦皆可去掉。還有的假鏽是用硫酸銅加化學品在潮濕環境下生成,其質地堅硬不易剝摳,但浮薄、層次單調。也有的假鏽是將銅器浸泡於醋、石灰、鹽水中,再埋入地下,經幾年後生成,但其亦層次淺薄,顏色帶土氣,疏鬆而不堅硬。這後兩種假鏽均可用硝酸、氨水揩除,露出銅之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