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青銅兵器如何進行清理和保存?
當我們將心愛的藏品帶回家後,如何清理和保管也是個重要的問題。由於青銅器表麵腐蝕很複雜,分析表麵化組成,發現是一些氧化物、氯化物,這些腐蝕表層是在地下埋藏上千年的環境下形成的。其結構鬆散,孔隙分布廣,對水、氣都具有吸附作用。一旦古物脫離了原始保存狀態,鏽層暴露在大氣環境下,空氣中的氧氣、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都在表麵有強附作用。那麼表麵不僅存在電化學,而且發生化學腐蝕和光腐蝕,影響青銅文物腐蝕取決於兩方麵因素:即文物材料自身的特性和文物所處的環境。青銅文物能保存下來,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它的抗腐蝕性及所處的環境。環境中有能影響考古青銅文物腐蝕因素,如溫度、濕度、氣體酸、堿、鹽、有機體、光等。腐蝕的產生往往是各種環境因素並存時產生的協同效應。
文物在自然環境中起化學反應這就意味著文物受到損害。而化學反應的速度與溫度有關。化學反應速度與溫度的變化是成一定關係的,溫度高,則變化加快。
濕度與“青銅病”是有很大關係的,青銅器潛伏的“粉裝鏽”其保存的臨界狀態相對濕度為42%RH~46%RH,相對濕度超過55%RH,氯化亞銅迅速與空氣中的水反應,隨著濕度的加大,其反應速度加快。不同相對濕度的實驗結果是氯化亞銅在97%,78%,58%RH環境中分別經2、4、24h反應生成堿式氯化銅。而在此35%RH中氯化物是無限穩定。實驗還證明相對濕度RH為55%時,氯化亞銅將非常快地反應。然而潮濕的空氣含水率高達80%~90%以上,水分常被稱為“通用催化劑”,它不但可以促使許多化學反應發生,同時還可能使有機體滋生(如黴菌等)。
氧氣占大氣含量的21%,氧作為一種氣體主要存留在存放考古青銅器的環境中,被發掘出來的青銅器平衡被破壞後,不穩定的氯化亞銅與潮濕的空氣中的水、氧相互作用會立即和新的銅體表麵發生反應形成白色粉狀鏽,白綠色的粉狀鏽俗稱“青銅病”,又叫“粉狀鏽”。粉狀鏽在形成初期,其顆粒度極為微小,略近於球形的鏽體顆粒徑大約為0.8~1.2nm,均勻一致。此微小的粒子有兩個突出特點:基本可擺脫重力場的影響而隨空氣的流動遷移,在適當的條件下,落在其他銅器上可進行反應,這就是為什麼稱“青銅病”像瘟疫一樣的傳染和蔓延的原因。
利用CO2、02和H2O以及一些可利用的微量元素,微生物菌體增殖繁衍。在這一過程中,將其代謝產物逐步釋放出來,堆積在青銅表麵,代謝產物有微酸性,能在漫長的歲月裏對青銅進行腐蝕形成鏽狀物。微生物菌體在幹燥的環境中一般是呈抱子狀態存在,一旦條件適宜,特別是環境濕度增大的條件,微生物容易隨空氣飄浮和流動在青銅器上大量滋生。這可能是“青銅病”傳染和蔓延的另一個原因。